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文史宴:漢唐不輸於長安洛陽的城市,今日為何沒落至此

文/朱勳

如今的南陽是一個內陸三線城市,但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卻是五大都會之一,躋身“北上廣深”序列,兼之人文薈萃,中國歷史上的十多位聖人中,就有四位出自南陽:商聖范蠡、科聖張衡、醫聖張仲景、智聖諸葛亮出生或生活在這裡。

曾有好事者以薑姓呂氏封於南陽,附會出一個謀聖薑子牙來,這就像說秦始皇是趙國人一樣可笑。若一定要湊足五聖,大可以將光武帝劉秀列入其中。劉秀的歷史功績雖有水分,但歷來受到士大夫階層的推崇,稱其“內聖外王”。

南陽市位於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陝三省交界處,為三面環山、南部開口的盆地,地處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

南陽市行政區劃

上古時期,傳說堯帝的兒子朱,最初被封於丹淵,其封地在今南陽淅川縣的丹水流域,故稱之為丹朱。即《尚書·逸篇》所載“堯子不肖,舜使居丹淵為諸侯,故號曰丹朱”。

還有一種說法,大禹將今南陽鄧州作為都城,稱其出自杜佑《通典》:“鄧為禹都”。但經筆者查閱資料,這一說法始見於北宋的地理著作,似乎是對《通典》原文“鄧州本夏禹之國”的誤讀,只能說這裡屬於傳說中的大禹封國的範圍。

西周時期,南陽因為在成周洛邑以南,屬於《詩經》中的“周南”地區。在這片土地上,周天子分封了申、鄧、呂、謝、酈、蓼等諸侯國,成為江漢一帶的屏障和橋頭堡。而楚國先祖也在丹陽(淅川縣境內)建立起自己的第一個國都。後來楚國國力漸盛,遷往郢都,揮師向北擴張,在這裡設立宛邑。

先秦風雲:五羖開秦霸,陶朱麾越甲

1

春秋戰國時期,南陽地區雖然長期屬楚,但從這裡走出的兩位大神級人物,分別開啟了秦國和越國的霸業。

一位是百裡奚。他本是虞國大夫,晉獻公假途伐虢,滅掉虞國,俘虜了虞君和百裡奚。當時晉獻公將長女嫁與秦穆公為夫人,百裡奚便被當作陪嫁的奴隸送到秦國。

百裡奚逃往宛邑,被楚國人扣押。秦穆公聽說百裡奚有才能,想用重金贖買他,又怕楚國懷疑,就派人對楚國說想用五張黑色公羊皮贖回這個奴隸,楚國同意了。秦穆公向他詢問國家大事,他推辭說:“臣亡國之臣,何足問?”秦穆公說:“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兩人暢談數日,秦穆公十分賞識,授以國政,號稱五羖大夫。

百裡奚,五羊皮

百裡奚為相期間,內修國政,外和強晉,為秦國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貢獻。秦人俱歸功於他,傳頌不絕,至戰國秦孝公時,尚有人在商鞅面前稱頌百裡奚,說他“相秦六七年,而東伐鄭,三置晉國之君,一救荊國之禍。發教封內,而巴人致貢;施德諸侯,而八戎來服。由余聞之,款關請見。”特別是由余入秦,並國十二,開地千里,稱霸西戎,使秦穆公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後期,宛邑三戶人范蠡與文種一道入越。越國會稽大敗於吳後,范蠡勸勾踐答應吳國的任何條件以求保全社稷。按照吳越雙方議和的條件,越王勾踐將要帶著妻子到吳國當奴仆。范蠡自告奮勇,願與同行。

君臣二人韜光養晦,盡心服侍夫差,使其喪失了警惕。回國以後,范蠡輔佐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向夫差進獻美女,消磨其意志。

公元前476年,夫差傾全國之力,北上中原爭霸,使國力嚴重消耗,後方空虛,范蠡建議勾踐立即興兵伐吳。經過三年的苦戰,吳軍全線崩潰,吳王夫差逃到姑蘇台固守,同時派出使者向勾踐乞和,希望勾踐也能像二十年前一樣,允許保留吳國社稷,而自己也會反過來服侍勾踐。勾踐動搖了,范蠡陳述利弊,最終拒絕了這一條件,夫差羞憤自殺。

滅越以後,范蠡功成身退,化名鴟夷子皮,泛舟五湖,以經商為業。他勸文種一同隱退,文種不聽,最終自取殺身之禍。

經商期間他三次經商巨富,三次散盡家財,後定居於宋國陶丘,自號“陶朱公”。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後代生意人多供奉他的塑像,成為財神之一。范蠡不僅善於理財,又富於儒商精神,因此被尊為“商聖”,如今仍被供奉在南陽財神廟正堂。

范蠡也是南陽人

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國最終奪取了此地,初置南陽郡。根據《讀史方輿紀要》的說法,“在中國之南而居陽”,故稱南陽,這便是這一地名的由來。

兩漢榮光:帝鄉白雲起,飛蓋上天衢

2

秦統一以後,“遷不軌之民於南陽”,強迫六國富豪、商人及手工業者雲集南陽,客觀上促進了南陽經濟的發展。西漢時期,南陽郡屬荊州刺史部,轄36縣,地域廣袤,除今天南陽地區全部外,還包括平頂山地區和襄陽地區的一部分。

南陽古灌區與關中鄭國渠、蜀郡都江堰齊名,並稱三大灌區。如漢元帝時,南陽太守召信臣興辦水利,“起水門提閼凡數十處,以廣灌溉,歲歲增加,多至三萬頃,民得其利,蓄積有余”。其中以六門陂為著名,它位於穰縣之西,設三水門引水灌溉,元始五年又擴建三石門,合為六門。

南陽的手工業和冶鐵業發達,成為設工官的9個地區和設鐵官的46個地區之一。這些都促成南陽成為與洛陽、邯鄲、臨淄、成都並列的一線城市。

也正是在漢元帝時期,長沙王一系的舂陵侯家族遷居南陽蔡陽縣白水鄉(今湖北省棗陽市郭莊鎮),又開啟了一段輝煌的歷史。西漢後期,王氏外戚專權,王莽又以改革派的身份登上權力巔峰,並最終代漢,建立了新王朝。但其無厘頭的理想化改革造成了巨大混亂,加之天災橫行,綠林赤眉起義,天下大亂。

劉縯劉秀兄弟,依托南陽豪強,並與綠林軍聯合,取得宛城、昆陽之戰一系列大捷,動搖了新莽的統治。後來劉縯在內訌中被殺,劉秀忍辱負重,前往河北二次創業。期間形成了南陽功臣集團,如鄧禹、賈複、岑彭、馬武等人,甚至河北集團的首座吳漢也是南陽籍貫。

因此在東漢建立以後,劉秀通過政治運作,使南陽集團成為最終的勝利者。又改舂陵鄉為章陵縣,設廟祭祀四代直系宗親,與長安洛陽二廟共同構成東漢的宗廟體系。南陽成為名副其實的“帝鄉”。

南陽成為天下雄郡,有劉秀的原因

南陽太守杜詩修治陂池,開墾土地,使全郡可灌溉農田達四萬頃,又推廣水力鼓風機,大大提高了冶鐵效率,提高了冶鐵工藝水準。他與召信臣一起,被南陽民眾親切稱為“召父杜母”。豪強勳貴的莊園經濟也在皇權的庇護下,不斷發展,至漢和帝時,南陽人口240多萬,成為天下第一大郡。

經濟的發展也催生了科技文化的發展。南陽西鄂人張衡,是東漢初蜀郡太守張堪的孫子,從小就善寫文章。他在長安洛陽遊歷,入太學學習五經六藝,曾寫下規模宏大、汪洋恣肆的《二京賦》,名震京華。

不僅如此,他還致力研究天文、陰陽、歷法等學科,創製渾天儀,以演示日月星辰的運行,又造地動儀,以遙測地震方位(存疑)。後世把張衡稱為“木聖”,近世為了弘揚科學精神,改稱“科聖”。國際天文組織於1970年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又於1977年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星”。

另有醫聖張仲景,是與華佗同時期的人物,但因《三國志》不載,所以往往被歸結為東漢人物。據史書記載,東漢桓帝時大疫三次,靈帝時大疫五次,獻帝時疫病流行更甚。成千上萬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難,南陽地區也接連發生瘟疫大流行。

張仲景的家族本來人丁興旺,自從建安初年以來,十年間,有三分之二的人因瘟疫而死亡,其中死於傷寒者竟佔十分之七。對此,張仲景痛下決心,潛心研究傷寒病的診治。

張仲景祠

此後他短暫出任長沙太守(存疑),一邊治理郡縣,一邊開堂坐診,故長沙亦有張仲景祠。他借此將自己多年對傷寒症的研究付諸實踐,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經驗,提高了自己的認識。經過數十年含辛茹苦,他終於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後輯佚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成為繼《黃帝內經》後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醫學著作。

三國魏晉:三顧隆中對,好為梁甫吟

3

三國時代,隨著魏蜀吳三方勢力的陸續成形,南陽荊襄一帶成為三國交錯之地,並隨著人員往來,成為著名的人才集散地。

如果說起南陽的代言人,任何一個學過中學語文的人,都能脫口而出“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的諸葛亮。不過對於諸葛亮究竟是哪裡人,卻又一段公案,雖然是一個老話題,但筆者覺得仍有必要說個明白,以正視聽。

諸葛亮所在的隆中,根據考古訂正,位於今河北省襄陽市以西13公里處。但以漢代的行政區劃,這一地區處於南陽郡的邊緣地帶,古人更重郡望,所以諸葛亮自稱“躬耕於南陽”也是沒有問題的。

立於南陽臥龍崗的武侯祠,千百年來不斷重修奉祀,已成定規。襄陽古隆中則因地處偏僻,人氣稍弱,明朝時,襄王朱見淑因營建王陵,將原有建築和碑刻毀壞。況且諸葛亮是屬於全中國的,山東沂南孔明故居和四川成都武侯祠,也並未爭訟。

諸葛亮是屬於全國的諸葛亮

南陽北可至洛陽,西可入關中,南可臨荊襄,東可通淮汝,人口糧草充足,袁術、張繡先後佔據這裡。曹操兩征張繡,在南陽境內發生了著名的淯水之戰、穰城之戰,其中淯水之戰曹操痛失曹昂、典韋,可以說這裡是他的傷心地。

而漂泊半生的劉備,輾轉投奔劉表,屯駐新野。建安十二年,劉備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諸葛亮向劉備獻上了《隆中對》。從此劉備如魚得水,最終開創季漢,可以說這裡是他的龍興地。

建安十三年,曹操親率大軍南下,劉表病死,次子劉琮代立,遣使者投降曹操。劉備屯兵於樊城,不知道曹軍的突然到來,直到曹軍抵達宛城時才發現。劉備不忍拋棄跟隨的百姓,上演了攜民渡江的壯舉。

赤壁之戰後,荊州由三家瓜分,曹操將荊州刺史部移至新野,南陽一躍成為州治所在,曹丕時又分南陽郡置義陽郡。

而三國也各自在南陽吸收了不少人才,蜀國除諸葛亮外,還有南陽人黃忠李嚴、義陽平氏(今桐柏縣西南)人魏延;曹操在劉琮投降之際,起用了南陽宛人文聘,官至江夏太守、後將軍。吊詭的是,後來翻越陰平小道,滅亡蜀國的鄧艾,也是義陽棘陽(今新野縣東)人。從某種意義上說,蜀漢興也南陽,亡也南陽。

興蜀之諸葛亮與滅蜀之鄧艾

都與南陽頗有淵源

西晉建立以後,置南陽國,轄十四縣,封司馬炎第三子司馬柬於此。司馬柬沉著聰明有器量,深受其父喜愛,後改封秦王。永嘉之亂後,其過繼子司馬鄴被擁立為皇太子,即皇帝位,是為晉湣帝。不久劉曜圍攻長安,晉湣帝出降,標誌著西晉的滅亡。

安史之亂:時窮節乃見,喋血守孤城

4

經過南北朝大亂世,南陽地區的行政區劃也變得複雜起來。隋初罷南陽郡,置鄧州,隋煬帝複置南陽郡,但已不是漢代的大南陽郡,而是分屬於南陽郡、淯陽郡、淅陽郡、淮安郡、舂陵郡。唐初再次罷郡設州,在南陽地區置宛州、淯州、鄧州、唐州、純州、酈州、淅州等,後來宛州並入鄧州。唐玄宗天寶初,鄧州改回南陽郡,唐肅宗乾元初,又改回鄧州。

經過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南陽農工商業繁榮。李白曾遊覽南陽,吟出《南都行》一首:

南都信佳麗,武闕橫西關。

白水真人居,萬商羅鄽闤。

高樓對紫陌,甲第連青山。

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陶朱與五羖,名播天壤間。

麗華秀玉色,漢女嬌朱顏。

清歌遏流雲,豔舞有餘閑。

遨遊盛宛洛,冠蓋隨風還。

走馬紅陽城,呼鷹白河灣。

誰識臥龍客,長吟愁鬢斑。

而安史之亂的爆發,將大唐盛世之夢打得粉碎,一時間天下動蕩,南陽人再次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故事。

張巡,《舊唐書》記作“蒲州河東人”,《新唐書》記作“鄧州南陽人”,而最早提及張巡籍貫的,則是中唐柳宗元所寫的《唐故特進贈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大都督南府君睢陽廟碑並序》中“南陽張公巡”。考慮到柳宗元本身就是河東人,時間上又較近,應該比較可信。

張巡博覽群書,通曉戰陣,於開元末中進士,歷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縣令、真源縣令。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數月後,安祿山就攻陷東都洛陽,稱帝建號。由於承平日久,叛軍勢大,一些地方官員望風而降。次年,叛軍攻陷宋、曹等州,譙郡太守楊萬石投降,而真源縣屬譙郡管轄。楊萬石降敵後,又逼張巡為長史,並令其接應叛軍。張巡大怒,起兵對抗叛軍,響應者千餘人。

在之後的近三年時間裡,張巡以一支弱旅轉戰雍丘(今河南杞縣)、寧陵(今河南寧陵縣)、睢陽(今河南商丘),屢挫強敵。

至德二載, 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突厥、同羅、奚族等部精銳,共十幾萬人,進攻睢陽。張巡激勵將士防守反擊,大敗叛軍。七月,叛軍再次強攻睢陽。守軍只剩千餘人,每日才能分到一杓米,只好吃樹皮和紙,瘦弱得拉不開弓,而且外無救兵。叛軍受挫後,圍城挖壕,壕外再築柵欄,以作長期圍困。

到此為止,張巡堪稱不世出的英雄豪傑,但此後的吃人守城則帶來了無盡的爭議,且將繼續爭議下去。雖然最後睢陽城陷,張巡戰死,滿城百姓也不剩多少了,但終究是遏止了叛軍南犯之勢,遮蔽江淮,使東南地區免於兵災。千秋功罪,只能留待後人評說。

無獨有偶,在張巡的家鄉南陽,也在發生過程相近,但爭議要少得多的故事。

南陽對遏止安史之亂有巨大作用

天寶十五載,魯炅出任鄧州刺史、南陽太守、兼南陽守捉、防禦使。不久又升南陽節度使,率領嶺南、黔中、山南東道的五萬軍隊駐扎在葉縣北面,防備安祿山。三月,魯炅在滍水南面修築營寨,四面深挖壕溝據守。 叛軍繞到右側順風放火,濃煙飄向營壘,士兵們不聽勸阻,頂著木板逃跑,陣腳大亂,魯炅等人逃脫,余眾潰散。

至德二載,魯炅召集打散的軍隊退守南陽,遭到叛軍圍困。不久,潼關失守,叛軍讓哥舒翰召他出來投降,被嚴詞拒絕。叛軍再派武令珣前來進攻,數月未能攻克。城裡糧食耗盡,就煮弓箭上的牛筋來吃,米每鬥賣到五萬錢,一隻老鼠賣到四百錢。

五月十五日,魯炅率領數千士兵突圍而出,逃往襄陽,叛軍尾隨追擊,魯炅拚死戰鬥兩天,迫使叛軍撤回。當時叛軍想攻打江漢一帶,幸虧魯炅守住要道,南方得以保全。

南陽在唐朝政局中的作用不止如此。時至中唐,志在削平藩鎮的唐憲宗,任命李愬為左散騎常侍、兼鄧州刺史、禦史大夫、隨唐鄧節度使。李愬以此為基地,雪夜襲蔡州,是“元和中興”重要的一步。

宋元變局:自古兵家地,一舉天下驚

5

北宋年間,南陽歸京西南路管轄,節度上設武勝軍,行政上設唐、鄧二州。由於唐朝區劃變遷的影響,在後來人們的概念裡,鄧州和南陽郡可以劃等號,因此在《宋史·地理志》中,鄧州、南陽郡、武勝軍節度並寫。

政和二年,鄧州由上州升格為望州,經濟文化得到長足發展。慶歷五年,范仲淹出知鄧州,為鄧州的人文歷史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但好景不長,隨著靖康之亂的爆發,北宋滅亡,南陽地區再次成為南北爭奪的焦點。南宋初年,鄧州屬宋;紹興十一年,宋金和議,鄧州割讓給金國。

金大正八年(1231年),蒙古三路進金,由托雷部強行借道宋境,從大散關沿漢水千里大迂回,在鄧州、唐州方向襲擊金國後方。金軍主力完顏合達部從潼關南下馳援,但次年正月,窩闊台部攻克鄭州,汴京岌岌可危,金哀宗急命完顏合達回師勤王。

拖雷尾隨而至,一路襲擾金軍。當金軍走到鈞州(今河南禹州)三峰山時,攜帶的糧草已經告罄。拖雷首先佔據三峰山,被金軍優勢兵力包圍,此時氣象突變,大雪紛飛,金軍“僵凍無人色,幾不能軍”,而蒙古軍則習慣於在寒冷的氣候下作戰。

蒙古軍反圍金軍,輪番衝殺,並故意讓開一條道路。金軍慌不擇路,向鈞州突圍,蒙古軍趁勢追擊,將其攔腰截斷,迅速演變成一邊倒的屠殺。此役金軍主力十五萬全軍覆沒,兵不複振,滅亡已成定局。

蒙古滅金的關鍵戰役與南陽關係重大

南宋在備戰上與金國的顢頇形成鮮明的對比。南宋嘉熙年間,鄧州人王堅在今南陽杏山一帶屯田練兵,偵知蒙古軍在丹江沿岸建造船隻,準備南下攻宋。他憑借著熟悉的地形,盡焚其戰船木材。此後他多次擊敗蒙古軍,以戰功升任團練,駐守合州,參與收復興元(今陝西漢中)的作戰。寶祐二年(1254年),升任興元都統,兼知合州。

王堅調集軍民數萬,加固釣魚城,在城上開鑿大小“天池”養魚,修築從主城至南北江邊的城牆,阻敵於城牆與江流之外。釣魚城成為川陝民眾聚集的軍事重鎮。

寶祐六年(1258年),蒙哥汗親自督戰,猛攻釣魚城。王堅據險守城五個月,蒙古軍不能下。七月,蒙哥命人於釣魚城東面高地上築台,以偵查城中情勢。王堅早有準備,當蒙哥登台了望時,命人放石炮將其擊成重傷(一說蒙哥未被擊傷,患病而死)。次日,王堅又將天池中兩條大魚和面餅投於城下,並致信蒙哥“爾再攻十年,城亦不可得”。蒙哥又急又怒,創傷機甲狂潮,不久死於溫泉寺中。

此戰不但迫使蒙古軍中止攻宋,甚至遠征西亞的旭烈兀聽到消息後,也率主力返回蒙古草原,埃及轉危為安。西方人稱之為“上帝折鞭”。

釣魚城也留下了南陽人的痕跡

而隨著忽必烈稱帝,元軍卷土重來,南陽成為南下荊襄的前進基地,至今南陽地區仍有不少蒙古族聚居。

而又是南陽人,為蒙古滅宋敲上了最後一顆釘。鄧州穰縣人劉整有智謀,善騎射,人稱“賽存孝”,因受南宋將領呂文德的排擠,憤而降元。他向忽必烈提出“欲滅南宋,先取襄陽”的戰略,成為元朝水軍的創始人之一。至正十年(1273年)正月,阿術、劉整水陸並進,攻破樊城,襄陽投降,南宋大勢已去,迅速滅亡。

明清舊夢:唐王有遺脈,南明終難鳴

6

明朝初年,沿襲元朝舊製,設置南陽府,轄南陽、南召、唐縣、泌陽、桐柏、鎮平、新野、內鄉、鄧州等地。

南陽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檉的封地,永樂年間在南陽城內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唐王府,成化年間又建造九座郡王府。隨著朱元璋那套反人類的祖製逐漸松動,南陽的商業隨之活躍,山、陝、江、浙、川、鄂客商紛至遝來,各種商務會館、公館在各地興起,糧食、棉花、生絲、煙草、綢緞、油料、皮毛、木材、藥材等大量湧入市場,並行銷全國各地。

靖難之役中,鄧州人鐵鉉詮釋了千秋忠義。鐵鉉時任山東參政,燕軍南下,他與都指揮盛庸歃血為盟,死守濟南。朱棣圍攻三月不克,計劃決水淹城,鐵鉉以詐降之計,引誘朱棣入城。入城之際,鐵鉉命人用鐵閘伏殺朱棣,卻隻砸中了馬頭。朱棣惱羞成怒,又用火炮轟擊城牆,鐵鉉在城頭張掛明太祖像,使濟南得以保全。相持三月,鐵鉉招募壯士,出奇兵襲擾燕軍,迫使朱棣退回北平。

建文四年(1402年),燕軍繞過防守嚴密的濟南,沿大運河南下,最終攻佔京師,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複攻濟南,鐵鉉不肯投降,終因寡不敵眾,城池陷落。

鐵鉉後在淮南被俘,押送京師,寧死不跪。盛怒的朱棣將他凌遲處死,父母發配,長子充軍,妻女籍沒教坊司。明神宗時,終於下詔為鐵鉉等七位建文忠臣立廟。南明弘光帝時,追贈鐵鉉為太保,諡忠襄。

濟南鐵公祠,供奉著南陽人鐵鉉

另一位鄧州人李賢,亦有追贈三公之榮耀。正統十四年,李賢隨明英宗出征,在土木堡之變中僥幸生還。景泰二年,遷兵部右侍郎,轉戶部侍郎,次年又轉吏部右侍郎。明英宗複辟後,為內閣學士,遷吏部尚書,又加太子太保。

他為於謙鳴不平,並勸告英宗摒除所謂“奪門功臣”。明憲宗即位後,又加少保、華蓋殿大學士、知經筵事。李賢去世時,追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極盡哀榮。

明末的第十一世唐王朱聿鍵,目睹山河破碎,於崇禎九年率護軍北上勤王。因此舉違反宗室條例,被免為庶人,圈禁在鳳陽。

隆武帝早年被崇禎虐得夠嗆

1644年,崇禎帝在北京自縊,眾臣擁立福王之子朱由崧為帝,在南京即位,年號弘光,大赦天下。朱聿鍵也被釋,並封為南陽王。1645年,弘光帝被清軍俘獲,鄭芝龍、黃道周等人擁立朱聿鍵監國,隨即於福州登基稱帝,改元為隆武。

朱聿鍵雖然賢明,有志恢復故土,在多數跟豬相差不大的明朝宗室中實屬難得,然而明朝積重難返,大勢已去,南明內部也存在唐王魯王之爭,雙方甚至互殺來使;以鄭芝龍為代表的地方實力派,也擁兵自重,架空了隆武小朝廷。

1646年,清軍進攻福建,黃道周組織義軍抗清,兵敗被俘,慷慨就義。情急之下,朱聿鍵“禦駕親征”,鄭芝龍卻突然反水降清。朱聿鍵在汀州被清軍追上,一說死於汀州正堂之上,一說被俘後絕食而死。他終究沒能像光武帝一樣中興明朝。

清朝康熙年間,南陽武侯祠、山陝會館等古建築巍巍壯觀,富麗堂皇,這裡是北京通往湖廣和雲貴川的交通要道,陸路驛道與水路碼頭相接,有“南船北馬”之稱。山、陝、江、浙商賈雲之集,工商業興旺,南陽成了豫西南的經濟中心。光緒十年,鎮平開始生產絲綢,並遠銷歐洲及東南亞各國。鄧州是彭而述、彭始摶父子進士的故鄉。

進入民國以後,由於中國的政治經濟重心徹底轉向東部沿海,南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儘管如此,南陽地區還是誕生了不少文化名人。如甲骨學家、古史學家董作賓,教育家、藏書家張嘉謀,教育家、哲學家馮友蘭,作家姚雪垠等。

今天的南陽地區,以第一產業為主,中醫藥業、玉雕產業等第二產業為輔,服務業也極具潛力,蓄勢待發。有以內鄉寶天曼、西峽老鸛河,和以南陽武侯祠、內鄉縣衙四個4A級自然人文景觀為代表的豐富旅遊資源。

相信隨著鄭萬高鐵和寧西高鐵的陸續開工建設,南陽有望成為豫西南交通樞紐,將會有一個更好的發展前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