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86歲五邑大學創校校長葉家康辭世

2008年1月名譽校長葉家康(左一)會見知名愛國僑領司徒眉生伉儷。

葉家康校長陪同旅港鄉親伍舜德先生察看在建中的五邑大學。

2015年,在五邑大學建校30周年大會上,五邑大學首任校長葉家康發表感言。

人物檔案

葉家康(1933-2019)

1933年12月出生於廣東中山,中共黨員。1956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飛機製造專業,曾任學院實驗室主任、系主任、黨總支書記、副院長。

1985年3月起任五邑大學校長、黨委書記、研究員。任校長期間,葉家康以改革創新精神和現代教育思想,致力於建設一所新型地方大學的實踐與探索。他善於總結經驗,先後在《高教探索》等報刊上發表論文20余篇,受到高教界同行與專家的讚譽,並得到國家教委的肯定:“初步走出了一條經濟發達地區中心城市辦大學的成功之路”。

1993年9月,葉家康被評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獲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獎章、廣東省南粵教書育人優秀教師特等獎和江門市傑出教師稱號。1994年8月被評為江門市特別優秀校長,1997年7月被評為廣東省南粵傑出教師,1998年獲國務院批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8年6月退出五邑大學領導崗位,擔任學校名譽校長,2000年7月正式退休。

2013年,葉家康入選南方都市報主辦的江門“三十年三十人”致敬人物。

2019年8月1月22時40分,五邑大學原黨委書記、校長葉家康因病逝世,享年86歲。

得知此消息,邑大師生、海內外華僑、港澳鄉親、社會各界人士等紛紛發文緬懷,寄托哀思。

葉家康的工作和為人廣獲讚許。香港鄉親曾打算集資建一座“葉家康樓”,他感謝鄉親的厚愛,說:“辦好五邑大學,功勞是大家的,我只是做了校長應該做的事,樓不要以我的名字建,但我會把朋友們對我的愛銘記在心,為僑鄉自己的大學貢獻綿薄之力。”

作為五邑大學的重要創建者之一,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葉家康南下江門,嘔心瀝血,於泥沼之地建學府,以勤勉、務實之態度,領航方舟學海乘風破浪,打造僑鄉文化標誌,貢獻卓越,功不可沒。葉家康始終堅信,他做的事情符合老百姓的願望,符合華僑的願望,是真正的利益所在。

南都記者獲悉,葉家康的遺體告別儀式定於今日(8月6日)上午10時在江門市殯儀館舉行。

A

艱苦創業

贏得海外鄉親鼎力相助

五邑大學的創建,時間短、投資少,一切從零開始。為克服建校資金困境,葉家康四處奔走宣傳五邑大學,努力向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同胞們尋求支援,為此付出了很多辛勤汗水。

為了募集捐款,他每年去香港參加社交活動,2013年,葉家康在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說到了一個細節,“我每年去香港參加社交活動,從來沒吃飽過,拿著杯酒或者飲料,到處去交朋友,散會之後再想辦法吃點東西”。

在他主持學校工作期間,廣大鄉親、港澳同胞和海外華人華僑向學校捐資達2億多元,在學校建成30多棟大樓。

每當有海內外鄉親來到學校參觀訪問時,無論是工作日還是休息日,葉家康都非常重視,親自接待、精心安排,讓海內外鄉親們有賓至如歸的感覺。葉家康給五邑鄉親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眾多鄉親、甚至整個家族幾代人不間斷地資助五邑大學發展的重要原因。

在集資創辦五邑大學的過程中,葉家康總結了一套動員捐資的“理論”,就是要以優異的實績動員人,以艱苦創業的精神取信於人,以廣泛的鄉情鄉誼聯繫感染人。

後來,有人問給予五邑大學很大支持的旅港鄉親伍舜德“為什麽對五邑大學情有獨鍾”,伍先生深有感觸地說,“8年前,我到學校參觀,看到許多教師在勞動,葉校長頭戴草帽在推土,好像還沒穿鞋,這種精神是無價的財富。”

B

惜才愛才

支持年輕教師讀博士後

辦大學,人才是關鍵。為了壯大學校師資隊伍,當時,葉家康不僅親自到自己的母校北京航空學院,還特地到航空部“要人”。他渴望留住人才,提出學校對老師要做到“政治上信任、工作上依靠、生活上關心”,同時他也堅持“寧缺毋濫”,嚴格掌握調入教師的質量,從國內外重點大學引進了一批學有專長的優秀人才。

張國雄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回憶起葉校長的過往,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說他“細才、愛才、大度。”

“1992年,我到五邑大學工作,是學校的第三個博士,第一個文科博士,來了不久,就接到北京大學通知到博士流動站工作,葉校長特別大度,支持我去,因為在那個年代整個江門沒有博士後,五邑大學需要高層次人才,本來博士後是由對方出工資,但是葉校長為了支持我,五邑大學每個月給我100元工資,在那個年代,這是很難得的。”張國雄說,葉校長為了辦學,吸引人才,鼓勵年輕人去發展。

讓張國雄記憶深刻的事,除了學校辦學方針,另外就是葉家康對教學質量的重視。“作為新辦的地方學校,葉校長把教學質量,放在很高的位置,狠抓教學質量,抓教學環節,抓教研室的活動。”張國雄說,這讓五邑大學在改革開放初期,在九十年代,成為廣東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辦學的一個典型,當時,教育廳的很多活動,國家教委教育部的很多領導都到五邑大學來,一個新辦的地方高校,辦學很有特色,其中狠抓辦學質量是一個方面。

C

“改革”精神

創辦新型大學服務僑鄉

1985年3月,時任北京航空學院副院長的葉家康,接受江門市政府的聘任,毅然放棄北京優越的工作條件和自己多年從事的熟悉專業來到江門,踏著泥水邁進有人戲稱“全部財產只有一塊石頭(奠基石)”的五邑大學工地,從此把全部的心血和精力用於五邑大學的籌建和發展。

到五邑大學工作,是葉家康事業的一個新起點,也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一切從零開始,從籌款、征地、基建、引進師資、製訂教學計劃到學校建設規劃等一大堆難題都擺到他的面前。

“以改革的精神,創辦一所新型的大學”,這既是他的初衷,也是他嘔心瀝血、忘我奮鬥的事業。

“江門有個辦一所大學的願望,但是他們對國家辦高等教育的政策和有關規定不甚了解,想得比較簡單,認為建幾棟大樓,請到一些老師就差不多了。打算先辦專科,逐步創造條件後辦本科。”2013年葉家康在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說道。

但是,葉家康從一開始就對五邑大學的辦學提出了“四高”標準:高層次、高水準、高質量、高速度,並始終堅持要將五邑大學辦成一所本科院校。

根據這種精神和中心城市辦大學的方針,葉家康在建校初提出“面向地方、服務基層”的辦學方針。與此相適應,五邑大學在專業設置上從地方的產業結構、經濟發展的調查入手,確立與地方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專業結構,使學校的辦學機制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相融合;在人才的專業培養上,實行大專業、寬口徑的柔性教學計劃,增強人才對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適應能力。

對於五邑大學服務的辦學方針,8月4日,五邑大學原副校長、教授張國雄在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深有感觸的說“葉校長當時想到是回報地方,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都想著江門,他從北航來,北航是面向全國的航空領域,但是五邑大學是僑鄉的學校,要為地方服務,科研要解決地方的需要。”

實踐證明,葉家康的辦學思想和辦學方針是正確的,並為中心城市辦大學探索和積累了一整套可供借鑒的經驗。1995年,五邑大學建校10周年時,國家教委發來賀信稱:“五邑大學初步走出了一條中心城市辦大學的成功之路。”1996年,五邑大學通過國家本科院校教學合格評估,1998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成為碩士學位授予部門。

D

堅持原則

公平招生曾拒收十萬

“葉校長對自己的生活要求低,很簡單,很節省,到香港去出差,他沒有住酒店,就住在學校的接待站,和一起去的老師睡上下鋪,為了省錢,覺得鄉親們捐的錢不容易。”張國雄說。

南都記者從五邑大學了解到,任校長期間,多年來,葉家康辦公室的座椅還是初建校時期花3塊錢買來的;出差時經常是在路邊吃2塊錢的快餐;在艱苦創校上率先示範,以身作則,每天很早到校與師生一起參與“分工包乾”義務清潔勞動,不乾完活不收工。

正是葉家康時刻帶頭、廉潔樸實的工作作風,師生們艱苦奮鬥、勤儉建校的精神深深打動了包括伍舜德先生在內的海內外鄉親、僑胞們,他們都說:“把錢捐給五邑大學,我們放心!”伍舜德也是多次在大會小會上說:“五邑大學值得支持!”

“三十年的路程,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是只要方向對頭,對人民有益的事,咬緊牙關去做就對了”,2013年葉家康在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頗為感慨地說道,“因為講原則,甚至有人罵我是神經病,還有人曾說我給你十萬塊,你幫我招個人,我不乾,有人就說我傻瓜,有錢都不會掙。”葉家康始終堅信,他做的事情符合老百姓的願望,符合華僑的願望,是真正的利益所在。

因葉家康的工作和為人廣獲讚許,香港鄉親曾打算集資建一座“葉家康樓”。他感謝鄉親的厚愛,卻對此舉表示婉拒,葉家康說:“辦好五邑大學,功勞是大家的,我只是做了校長應該做的事。樓不要以我的名字建,但是我會把朋友們對我的愛銘記在心,為僑鄉自己的大學貢獻綿薄之力。”

葉家康一直強調,五邑大學能夠有今天的成績,得益於有“好的機遇、好的領導、好的鄉親、好的教師,好的學生”,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成就了今天的邑大。實乾不求名,在獲得“南粵優秀教師”榮譽稱號後,葉家康把獎金全部捐獻給學校,設立了“扶助特困優秀學生獎勵基金”,用於扶助生活上特別困難的優秀學生。

采寫:南都記者 嚴亮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