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32歲職場新人:離開平台後剩下的,才是你的本事

來源/張二白很白

周末的時候,一個原公司同事約我出來坐坐。見了面才知道她去年年底就從公司辭職了,最近才開始準備找工作。

問及辭職後這段時間的經歷,她略有些無奈的告訴我:去年那會辭完職離過年也沒多久了,想著上一份工作幹了快8年,就打算給自己放個假休息休息,沒想這一休就快小半年了。

好在期間報了個在職研究生的班,多少學了點東西,認識了一些人,不過自從最近開始準備找工作才意識到,這些似乎都沒什麽用。幹了8年的銷售工作,招聘網站上的企業看了個遍,似乎除了銷售就沒有什麽別的可乾的。

去幾個公司參加面試,一起面試的都是二十出頭的“小孩”,HR每次看我簡歷的表情都像是便秘一樣難受。再加上不得不換行業,最終除了年齡大和閱歷豐富一點之外,似乎就沒別的什麽優勢,真沒想到竟然在這個年齡成了“職場新人”。好歹我之前還是個經理......

看著她焦慮的樣子,我似乎能想象那些個面試的場景,雖然尷尬,但還是得硬著頭皮往前走。後來我讓她把簡歷發我看看,就是那種網上下載的標準模板,沒有業績數據,也沒有重點項目經歷.....

花了半天時間給做全面修改,再跟她聊了一些目前相對起點比較高的招聘平台,最後談了談面試技巧和準備工作。走的時候她跟我說:看來之前的確準備的太不充分了,也太過想當然了,還是拿著八年前的思維去找工作,難怪都不理想。這回好好準備,我就還不信了!

說完,自己倒是先樂了。的確,在32歲的年齡,重新成為一個職場新人,這在如今各行業更新迭代如此之快的時代,也不是什麽稀罕事兒,有時候你什麽都沒做錯,只不過是這個行業已經不行了。

這種情況下怨天尤人是沒用的,既然在尷尬的年齡成為職場新人已經是必然的結果,那只有擺正心態,充分揚長避短,無非就是重新開始而已。其實,最怕的不是你處在一個職場新人的狀態,而是你明明如此,卻連一個職場新人那股初生牛犢不怕虎、勇於嘗試新鮮事物、不畏挑戰的心氣兒都沒有了,那是最悲哀的事情。

所謂的人脈和資源

有時候只不過是一種假象

上面講的那個同事,8年銷售工作積攢下來的人脈資源在換行業的時候幾乎都用不上了,或許有些可惜,但是對那些所謂的人脈和資源來說,你其實並沒想象的那麽重要。

前段時間去長春出差,和一個從體制跳槽出來自己創業的朋友聊起人脈資源,他給我講了他自己親身經歷的一個例子。當時在體制內的時候,作為甲方項目負責人,認識了很多供應商,大多都非常熱情,不但稱兄道弟,還隔三差五就要請吃飯,儘管大多給推了,但還是有些因為項目合作的緣故,時間一長關係也處的不錯。

其中有個廠家的老闆L,本身也是當地企業,產品服務也都不錯,因為業務來往,關係處的非常鐵,記得當時L老闆跟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兄弟你有事說話!

從體制出來後,畢竟是剛開始創業,想著原本的人脈資源聯繫聯繫,就這樣找到了老闆L,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反倒是一些原本並不太熟的,因為對你能力和做事風格的認可,給了一些單子。

他接著跟我說:我之所以提這事並不是怪那個L老闆,可能當時他有他的難處,只不過是想告訴你:有時候所謂的人脈資源並不是你想象的那樣,一定能夠為你所用。最關鍵的其實還是你這個人!的確,很多時候我們在一個行業或者平台工作久了,積累了一些所謂的人脈資源。

當這個平台或者行業不行了,正如梁寧所說的:

更悲催的人生,就是在一個看上去常態的面上,做一個勤奮的點,你每天都在想著未來,但其實這個面正在下沉。

當面在下沉的時候,我們無法和趨勢抗衡,當整個行業都大廈將傾的時候,無論你多勤奮,只要身處其中,都無法逃脫被淘汰的命運。這時候你只能變換跑道,那些束縛你做出決定的人脈資源,有時候真的只是一種假象,也不能說完全沒用,但更多的是一塊敲門磚,真正能走多遠,還是要看個人的能力。

可能有人會說,我通過個人能力獲得的人脈資源,能用為什麽不用。這當然沒問題,如果在跳槽或者重新找工作的時候,能夠不用換行業才是最理想的,原來的工作經驗,包括所謂的資源和人脈還能用上,何樂而不為。

不過對於那些不得不變換行業的朋友而言,真的沒必要太把人脈資源當回事,當初怎麽積攢下的,重新開始,一樣可以,甚至更好!

不要錯把平台當能力

離開公司,你可能什麽都不是

有的人或許對這句話嗤之以鼻,覺得明明就是靠自己的能力取得的諸多成績,走到今天的位置,完全是憑著自己沒日沒夜的加班熬夜,風餐露宿,喝酒應酬...

和公司其實沒多大關係,不然你看同一個公司,同樣的崗位,有的就能一路晉升,而有的原地踏步。不可否認,能力在職場中的重要性,而每個公司都有能力強弱的員工,他們付出的努力不同,能力有別,最終得到的結果也截然不同。

事實上,只有在你離開平台之後,你才能清楚的認識到之前你取得的成績背後,有多少是平台給予的光環和公司背書的無形力量。

記得去年給插坐學院寫了篇文章《年輕時選擇安逸,是對自己最大的殘忍》,當時首發在插坐學院的平台上,閱讀量不到2萬,發在我自己公號上,閱讀量不到兩千,後來被人民日報轉載,分分鐘閱讀量上10萬+,這就是平台的力量!

李尚龍在《要麽出眾,要麽出局》中有句話:別把平台當作你的能力。你要明白,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離開平台剩下的,才是你的本事。很多時候,當我們離開某個平台之後,那些原本以為關係好的客戶或許很快就變成通訊錄裡的名字而已。

原來所謂的人脈只不過是平台和當初那個職位賦予你的光環,離開後,也就人走茶涼。這就是赤裸裸的現實,除非你們之間還有利益關係捆綁,否則什麽當初的把酒言歡、稱兄道弟、信誓旦旦都成為你一個人的笑話。

能力才是你隨時離開的底氣,其他外在的條件都是如海市蜃樓般立不住腳的虛妄。

隨著職場環境的變化,大齡職場新人估計也不再是什麽新鮮事兒,對他們來說,如何在求職或是轉型時獲得更好的機會和崗位,有以下幾點建議:

1、保持市場和行業的敏感度,每年都要重新梳理製作一份最新的簡歷,並掛在網上試試。

不要等到找工作的時候再開始做簡歷,看市場崗位信息,保持對所處行業的敏感度是每個職場人應該做的事情。說的直接一點,你可以不選擇跳槽,但是你得知道自己現在在人才市場上究竟值多少錢。再和現在的公司做個比較,高了是因為什麽原因,低了還有沒有提升的空間,這樣你對自己也會有個清晰的認識。

每個階段做一份最新的簡歷,一方面是對自己階段性工作的梳理和總結,另外也是對個人能力成長與否的綜合判斷,做完一定要掛網上,可以屏蔽在職的公司,方便的時候和獵頭或者其他公司HR聊聊,你會收獲很多東西。

2、有自己的底線和原則,不要因為年齡劣勢就委曲求全。

對我們求職者而言,越是年齡大越不能隨便將就,畢竟你已經不像剛畢業出來的年輕人一樣,乾一段時間不順心就換,我們已經過了可以任性試錯的階段。

不論是在一個行業深耕還是另起爐灶,三十多歲的年齡,都是職業生涯的第二個階段,都是需要沉澱和積累的過程。

在選擇新的平台的時候,就應該多看看,多選擇一下,千萬別因為中年危機之類的荒謬理由,就隨便把自己賣了。一旦遇到好的機會,怎麽充分準備都不為過,從簡歷開始,到面試和了解公司情況,都要狠花心思去準備。

3、不要把崗位title看的太重,很多時候都是自欺欺人的虛榮心作祟而已。

經常有人會在面試的時候對HR或者獵頭說,這個崗位是什麽title?如果說是主管、經理就不考慮了,我原來在公司是個總監或者副總裁、總裁之類的。有時候這種要命的虛榮心真的會讓你錯失很多機會,我們很多人也都如此虛榮過,費盡心機,輾轉跳槽,追逐聽上去高大上,實際上卻是虛頭巴腦的頭銜。

這些頭銜本質上是沒有力量的,可以說是是一個人沒實力、不自信卻又很虛榮的表現。真正有力量的其實還是title背後的東西,比如你能為公司創造多大價值。你的一切價值,來自於你是一個高素質的人才,來自於你能為公司賺到錢,而且能持續地創造價值,這是你能領高工資、且一直能領高工資的原因,而不是因為你是“總監”或“副總裁”。

4、擺正心態,三十多歲並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

《遠見》作者布賴恩·費瑟斯通豪在書中就提出:大多數人走在錯誤的職業道路上,他們把職業生涯當成一場短跑比賽,而非一場持續時間長達二三十年的馬拉松。他們更關心短期的利益,而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在四五十歲時擁有更好的選擇。

對於三十多歲的我們而言,百歲人生在當今這個大時代,應該會是個大概率事件,為此,我們每個人的工作時間可能有近五六十年。對於如此漫長的職場來說,這才是人生的第一個十年,沒什麽好焦慮和不安的,即便是十年一次轉變,那還有四五次機會,當然,開始的幾次是至關重要的,但也沒必要就覺得三十幾歲沒立業以後就廢了。

你的人生不是由一個個段子來書寫的,關鍵是由你自己來決定要怎麽樣過好這一生,三十多歲的年齡,只要還想拚敢拚,不向現實妥協屈服,一定能機甲狂潮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畢竟,歲月是一張長長的考題,沒有人會逼你交卷,你盡可以用一生的時間,慢慢給出自己的答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