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明亞基金獲批私募系公募漸成氣候 規模壁壘短期難破

  私募系公募漸成氣候 規模壁壘短期難破

  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作者:惠凱

  近期,明亞基金的公募申請獲批,意味著監管層對公募的審核有加速趨勢,其中自然人和私募系背景的公募日漸成為申請主流。自2016年以來,已有鵬揚基金等多家“私轉公”公募成立,儘管有著顯赫背景,但“私轉公”這兩年的發展並不容易,普遍面臨著規模小、人員少和產品數量單薄的問題。

  公募牌照的審批繼續保持高速,進入8月,明亞基金的申請獲得證監會批複。據記者了解,股東有著顯著的一級半市場運營經驗,曾操作上市公司全新好的並購案,這也是年內第3家獲批的股東方帶有私募背景的公募基金。

  其實,自2016年6月鵬揚基金獲批以來,自然人和私募系的公募已經成為新獲批牌照的主流。多位基金研究員指出,方便擴張規模、更廣闊的激勵制度太空和吸引更多的機構資金,是導致出現“私轉公”現象的三大主因。

  但記者也注意到,“私轉公”型公募普遍注冊資本不夠雄厚,通常只有1億元上下;此外,人員規模普遍較少,博道基金和弘毅遠方基金的員工數均不足50人。同時,上述“私轉公”型公募發行了較多專戶產品,相對而言純公募產品顯得很薄弱。有私募人士指出,專戶型產品更容易對接機構和高淨值客戶資金,回避了投研實力不足的弱項。

  同時,從管理規模看,除最先轉公的鵬揚基金外,“私轉公”型公募的管理規模普遍較小。對此,鵬揚基金總經理楊愛斌告知記者,受“金融去杠杆”政策影響,規模增速略弱於預期。

  公募審批加快,“私轉公”獲熱捧

  公募基金擴充速度繼續保持高速態勢。8月10日,證監會核準設立明亞基金。明亞基金的股東方以自然人為主,李正清、袁堅、西藏厚元資本各持有46%、15%、4.9%的股份。《紅周刊》記者分析工商資訊發現,西藏厚元資本持有寧波佳杉資產(有限合夥)0.12%的股權,後者的第二大股東為北京泓鈞資產。佳杉資產又是明亞保險經紀公司的大股東、持有其2/3的股權。

  天眼查資訊顯示,北京泓鈞資產的監事即是袁堅。袁堅曾在中融信託任職,現任上市公司全新好的董事長。2016年6月,全新好公布收購方案,擬向前海全新好、李正清等3名認購方定增募資11.5億元。此次並購不久後終止,但雙方的合作仍在繼續。2017年4月,全新好董事會審議通過的一份議案決定,同意佳杉資產收購明亞保險經紀66.7%的股權。從袁堅、厚元資本在資本市場上的操作案例來看,明亞基金的股東方有著豐富的一級/一級半市場從業經驗,此次聯手發起設立明亞基金,或許有助於實現一二級市場的聯動。

  明亞基金也是今年來第6家新批的公募基金。自2015年以來,證監會年度審批的新設公募數量通常都在5-10家;與此同時,以2015年泓德基金開張為始,由自然人、私募基金擔任大股東的公募相繼出現,自2016年以來已有4家私募系基金鵬揚、博道、凱石、弘毅遠方;相比之下,由券商和銀行發起的傳統公募並不多。

  對此,格上財富研究員徐麗向《紅周刊》記者表示,私募進入公募業,主要基於四方面原因:一、擴充產品線,除了可以發行追求絕對收益的專戶產品外,還可以發行追求相對收益的公募基金,甚至可以做QDII等有助於直接擴大公司管理規模;二、提升公司品牌效應;三、不少大型私募具有完善、龐大的投研團隊,建立公募體系,可以通過員工持股等方式匯聚和激勵人才;四、利用公募平台引入長線資金。

  好買財富研究中心總監曾令華認為,截至2017年,個人可投資金融資產142兆元,2007-2017年高淨值人群從39萬增長至244萬,其可投資資產從11兆元增至63兆元,財富管理行業仍處於起步階段,“無論公募還是私募牌照,都是從事資管行業的必然選擇”。

  而作為最早獲批的“私轉公”型公募,鵬揚基金總經理楊愛斌向《紅周刊》記者指出,相比從零起步的公募,“私轉公”會更了解自己,也會根據本身在私募階段的專長和未來願景制定發展規劃。

  專戶路線成無奈選擇

  記者還注意到,大部分“私轉公”、自然人系公募的注冊資本普遍不高。目前127家公募中,包括博道、凱石在內的19家公募注冊資本都只有1億元。對金融機構而言,淨資本規模是衡量實力和防風險能力的核心指標之一。注冊資本過低,是否會影響到日常經營管理?

  對此,格上財富研究員張婷指出,公募不同於券商、信託等類型的金融機構,發展好壞關鍵還是要看公司的業務水準和投研實力,“最低注冊資本一般取決於公司的經營範圍,達到最低資本金的要求就可以開展相應業務了,其實影響並不大”。曾令華也認為,財富管理本來就是一個輕資產的行業,最有價值的資產是“人”以及附加在人之上的經驗與能力,當然,注冊資本過小就會導致抗風險能力稍差,但並非主要因素。

  例如,博道基金於2017年6月獲批,因發起人為曾經的公募大佬莫泰山而備受市場矚目。目前,博道基金旗下僅有一隻公募產品博道啟航A/C,其於8月初上市,目前尚看不到持倉。資料顯示,該基金的基金經理為楊夢,2011-2014年11月先後擔任農銀匯理、華泰資管的量化研究員。不過博道基金已經發行多隻專戶產品,其中2月23日一天就備案了8隻專戶產品,總規模超過12億元,遠超博道啟航A/C的規模。

  對此,有私募人士向記者指出,博道此舉也代表了不少“私轉公”或自然人系公募的經營特色,即注重發行專戶產品。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利用私募公司積攢的口碑和高淨值客戶資源,新產品的策略還可以複製成功的老產品策略,這樣也能充分利用既有投研資源,彌補投研實力不足。

  此外,在公募業務成熟之前,專戶業務更貼近此前私募公司的經營風格,對員工人數的要求也不強烈。據記者了解,“私轉公”型公募的員工人數都不足百人。這與當前管理規模較小有關。有公募行業人士透露,從股東層面來說,相比傳統的券商和銀行系公募,“私轉公”和自然人系公募的股東以民營企業和個人為主,在人事架構上也更加追求效率,導致員工人數偏少,數十人的員工數剔除必要的銷售隊伍和中後台支持外,投研人員人數就顯得更為稀少。

  記者在基金業協會官網查到,目前人員規模前三大的公募分別為嘉實、華夏、易方達,員工均超過700人。就上述4家私轉公而言,鵬揚規模最大,有89名員工、6名基金經理,博道基金有47名員工、2名基金經理,最袖珍的是弘毅遠方基金,僅有27名員工。

  弘毅遠方基金成立較晚,截至目前也沒有發行任何專戶產品,不過公司已於今年4月申報了一隻公募產品“弘毅遠方國企轉型更新混合”,這或許與弘毅深厚的PE功底有關。弘毅投資自2013年起參與了多項國企改革項目、尤其是上海國企,通過定增持有城投控股10%的股權(定增價6元/股)、持有錦江股份12%的股權(定增價15.08元/股),期間僅小幅減持,第二大股東的地位並未動搖。

  而弘毅投資參股上述兩家公司的時間是2013-2014年6月期間,恰好位於A股歷史底部區間,儘管歷經近三年的下跌,據記者估算(不考慮減持),弘毅投資在城投控股上僅小幅浮虧約2%,錦江股份則浮盈近60%。有了上一輪國改的成功經驗,弘毅遠方選擇此時殺入公募並發行國改基金,或許意味著又到了“撿煙蒂”的絕佳時機。

  突圍不易,僅靠明星光環還不夠

  此外,記者注意到,近兩年新成立的公募均邀請業內大佬加盟。鵬揚基金的創始人楊愛斌本身就在業內頗具影響力,其公司還於6月邀請華夏基金原總經理范勇巨集擔任董事長,博道基金莫泰山、凱石基金陳繼武也都曾在大型公募擔任高管。而自帶明星光環效果如何?從鵬揚基金的案例來看,其確實有助於吸引機構投資者。

  上述幾家私轉公基金中,鵬揚基金成立最早,目前發行產品也最多,旗下共有19隻公開產品(A/B/C份額分開計算),其中權益類的基金有鵬揚景泰成長、鵬揚景升,這兩隻產品今年以來的跌幅分別為15%、9%,表現差強人意。

  從二季報持倉看,景泰成長重倉了濟川藥業複星醫藥等為代表的醫藥股、中國平安等金融股。對此,基金經理在二季報中也坦言:“二季度市場的大幅下跌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尤其是貿易爭端發酵、以非標融資大幅下降為代表的信用急劇收縮和質押爆倉綜合導致的衝擊,“導致市場螺旋式下跌”。

  綜合來看,“私轉公”型公募的管理規模普遍較小。格上財富研究員張婷建議稱,要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進行特色化以及專業化的嘗試,比如主打某一類產品(權益、固收、貨幣等),或者主打專戶路線、對接機構客戶,包括引入銀行理財資金、社保基金、養老金、年金等。■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