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自帶絕對收益基因 私募“鯰魚”爭相遊入公募藍海

  5家“私轉公”基金管理規模一覽

  ⊙記者 王彭 ○編輯 楊剛

  今年以來A股市場整體低迷,然而新基金公司的設立卻進展得如火如荼。9月15日,證監會網站披露,朱雀基金和同泰基金兩家公司同日獲批公募牌照。至此,今年以來已有8家公募基金獲批,超過去年的總和。其中,私募巨頭朱雀為第5家“私轉公”的基金公司。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國民財富的快速增長以及資管行業的發展潛力,使得各路資本均瞄準公募基金這塊“大蛋糕”。而操作靈活兼具追求絕對收益理念的“私募系”公募,有可能引發“鯰魚效應”,從而扭轉公募行業歷來重視相對收益排名、大類資產配置能力欠缺的現狀。

  “私募系”公募快速崛起

  截至9月18日,年內獲批的公募基金公司數量已達8家,分別是華融基金、蜂巢基金、中庚基金、湘財基金、惠升基金、明亞基金、同泰基金和朱雀基金。其中,私募巨頭朱雀為第5家私募轉公募(簡稱“私轉公”)的基金公司,前4家分別是鵬揚基金、凱石基金、博道基金和弘毅遠方基金。

  “這4家公司的管理規模分別為400億元、100億元、100億元和700億元,朱雀也是150億元左右的體量。由此可見,‘私轉公’的前提是管理人已經做到業界頂級水準。”諾亞正行基金研究部基金研究經理李懿哲分析。

  自修訂後施行的《證券投資基金法》為“私轉公”確立法律基礎後,“私募系”公募便逐漸成為公募基金行業中一股不容忽視的新生力量,而部分公司的自然人股東更是完成了“公轉私轉公”的角色轉換。

  例如,擔任過華夏基金固定收益投資總監的楊愛斌2011年轉投私募,設立了北京鵬揚投資。2016年7月,鵬揚基金正式獲得公募牌照,楊愛斌也成為首位成功“私轉公”的行業大佬。無獨有偶,曾任職於交銀施羅德基金的莫泰山,2010年離開公募基金之後加入重陽投資,此後又設立了博道投資,如今以博道基金董事長的身份重返公募。

  對於私募基金踴躍申請公募牌照的原因,業內人士認為主要基於以下三點:第一,公募基金往往體量較大,品牌效應大,有助於提高資金募集規模;第二,公募產品線相對豐富,除了傳統的股基、債基,還可以發行QDII、LOF等;第三,公募平台在引入銀行理財、社保、養老金及企業年金等長線資金上,佔據明顯優勢。

  公募行業未來或呈現分層趨勢

  伴隨大資管混業經營時代的到來,公募基金作為資管領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一直是各路資本虎視眈眈的對象。2013年以前,市場上公募基金的控股股東還是證券、信託、銀行“三分天下”。近幾年來,在相關政策的鼓勵和引導下,除了傳統的銀行系、券商系公募基金公司,市場上湧現出一批“私轉公”、保險系及期貨系的基金公司。

  在公募基金邁入第20個年頭、資產規模向著14兆元快速進發的當下,以“私募系”為代表的大量外來者的湧入,無疑給公募行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

  格上理財研究員表示,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私轉公”最大的好處是有望給全行業帶來私募基金引以為傲的賺錢基因。“私募系基金經理的最大特點在於,對業績有較強的進取心、追求絕對收益、操作限制少、投資決策比較直接、通過倉位選擇規避市場系統性風險,也可以投資多品類金融工具布局不同市場。”

  展望未來,李懿哲表示,各類參與者的加入,可能會令公募基金行業逐漸分層為大型平台型公司、中型事業部製公司,以及小型特色型公司。此外,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將令公募基金工具化特徵愈發明顯,A股超額收益太空將逐漸縮減。隨著國內市場向美國被動化理財趨勢靠攏,公募基金“馬太效應”將更為顯著。

責任編輯:陶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