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證券類私募新“圍城” 規模、業績、合規三方面承壓

  證券類私募新“圍城”

  本報記者 秋梓 上海報導

  近日A股市場大幅下挫,悲觀情緒蔓延。出於提振信心和引導理性投資,不少證券投資機構都站出來發聲,表態看多,其中就包括重陽、高毅、千合等知名私募基金。

  私募十年,確切來說,若以2014年2月基金業協會開啟私募登記備案開始計算,短短不到五年時間,私募行業已成為中國資本市場一支不可忽略的活躍力量,如上述“標杆”,有了一定的市場認同基礎。

  根據21世紀經濟報導摸底,近一年來,隨著監管規範加強等因素,這一行業也邁進了大浪淘沙,甚至只能強者生存的階段。特別是證券類私募,正陷於發展的新“圍城”。

  規模之困

  日前,中國基金業協會新公布了今年5月的私募基金備案登記月報。數據顯示,至2018年5月底,私募基金總規模已達到12.57兆元,已登記私募管理人2.37萬家,已備案私募基金7.32萬隻。

  雖然從整體看,今年前5個月,私募基金無論是總體規模還是管理人數量均呈現正增長態勢,但對比過後,則有一個現象值得一提,即5月份私募基金規模增速罕見下滑,同時,證券類私募管理規模較4月份下降197億元,管理基金數量較4月份減少了105隻,而新發數量僅1092隻,創近一年來的最低值。

  6月21日,一家三方銷售公司的市場部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以往公司以代銷證券類私募為主,但今年一直將業務重點放在股權投資領域,一方面是證券類私募發行十分艱難;另一方面,從公司前兩年參與代銷的股權項目業績看,比證券類私募要好一些。

  事實上,從公開數據上也可看出,目前私募基金細分類型中,股權類私募發展情況要比證券類私募樂觀得多。今年以來,新成立的證券類私募有17家,而股權類私募成立了42家。

  在今年5月份表現得更為明顯的是,在證券類私募和其他類私募規模均縮水的情況下,股權類私募規模增長逾千億元,在私募基金總規模的佔比已達到63%。

  而伴隨著行業的加劇分化,佔比近80%的10億規模以下私募仍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而又因二級市場持續震蕩,資管新規落地等,小型證券類私募生存艱難,即使是大型私募,存續產品也存在到期後能否繼續的擔憂。

  從券商、銀行等管道看,證券類私募想擴大規模也並不樂觀。日前,一位上海的證券營業部總經理向記者透露,私募代銷短期難有熱度,這項業務現在所獲收入與人員付出和所承擔的風險不匹配。

  業績之困

  當然,證券類私募目前的困境與其今年來的業績不夠突出也有很大關係。

  根據私募排排網的數據統計分析,最新數據,截至6月8日,有7099隻私募基金在今年創了淨值歷史新低。

  具體來看,在今年創歷史淨值新低的產品中,以股票策略為主,其中63.81%的產品屬於股票策略,其次是複合策略,佔比為13.31%,然後是固定收益策略,佔比為6.59%。而這7099隻產品大部分是成立在2017年以後,其中有1409隻產品成立在2018年,3628隻產品成立在2017年,1349隻產品成立於2016年,而成立在2016年之前的產品數量也仍舊有713隻,這713隻產品基本都經歷了三輪股災,仍舊在今年上半年淨值創了歷史新低。

  A股市場持續的震蕩結構性行情,給了眾多證券類私募不小的壓力。深圳一家中型私募負責人向記者坦言,私募整體成立時間較短,且多為自然人股東,基本沒有什麽股東背景,自負盈虧,除了那些百億、幾十億規模的大型私募,其他絕大多數私募基金要想盈利還是要靠業績。

  “相較公募、保險等投資機構而言,私募在投研上先天劣勢,但原本的選股及倉位的靈活操作又被逐漸約束,賺錢效應減弱,強平、清盤成為了私募圈的熱搜詞,不少明星私募也不能幸免”,他說。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證券類私募清盤1992隻,而到了2018年,現已有3373隻私募清盤,今年前5個月的清盤數量較去年同期增長了69.32%。

  在今年的市場行情中,百億規模的證券類私募相對表現好些,主要得益於重倉醫藥生物和食品飲料和中長期持股理念對上了市場“口味”。而去年多數業績較好的私募卻在今年遭受“滑鐵盧”。

  合規之困

  前些年,私募行業中總是能湧現出一些收益遠超公募和其他資管產品的“牛”產品和“牛”管理人。但近年來的情況是,隨著不少大佬級私募牛人或是被罰或是淡出,明星效應大大減弱,“公奔私”的知名人士也明顯減少。

  隨著資管新規落地,合規亦成為私募基金發展面臨的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儘管基金業協會會長洪磊日前公開呼籲,私募機構按照《基金法》要求,在行業協會登記備案,接受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持續監管,依法合規開展集合資金、組合投資活動,行使從資金到資產的金融轉換功能,事實上具備了“持牌”特徵,應當在《基金法》下得到公平待遇。

  但從其他資管機構的反應看,仍在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投資基金是否屬於資管新規界定的“金融機構”和“資管產品”上存有爭議。而資管新規要求金融機構不得為其他金融機構的資管產品提供規避投資範圍、杠杆約束等監管要求的通道服務。

  招商證券此前也曾發布研報指出,私募管理規模下降最主要是受資管新規的影響。在去通道要求下,私募基金資金來源受限,發行量將大幅收縮。另一方面,市場持續震蕩下行,投資者情緒總體偏謹慎,亦壓製私募證券基金發行。

  不過,報告還同時指出,證券類私募基金規模收縮和倉位下降導致存量私募資金流出股市,未來隨著資管新規的影響持續發酵,容易對市場流動性造成一定壓力。

  近兩年來,私募行業其實早已告別野蠻生長。基金業協會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4月末,已累計注銷1.4萬家長期無展業意願機構,將354家機構列入失聯公示名單,將3827家未按時履行資訊報送義務機構列入異常機構名錄,已公示92家不予登記申請機構。

  此外,近段時間,從證監部門曝出的幾起“老鼠倉”案上不難發現,監管對證券類私募基金再度更新。有業內人士稱,私募有與公募同類要求和管理的趨勢。一位“公奔私”的私募基金經理對此表示,他有了重回公募就職的念頭,這種趨勢下,證券類私募幾乎失去優勢。“私募機構的優勢在於其投資與合規的靈活性,在於其良好的激勵機制能夠吸引優秀的投資經理,具備創造出高收益率的能力”,他說。

  有法律人士表示,一直以來,監管層對“老鼠倉”交易的行政處罰是公募與私募有明顯區別的,適用法律法規和處罰標準都不同,一方面是私募是否“持牌”,適用《基金法》尚未明確定性;另一方面,私募基金多規模較小,百萬級“老鼠倉”對股價影響不大。

  (編輯:李新江)

責任編輯:陳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