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谷雨計劃 | 李佳琦不為人知的另一面,他們在南昌小城找到答案

撰文|王倩蔚

出品丨騰訊新聞谷雨工作室

27歲的李佳琦仿佛是在一夜間進入了大眾視野。

他是直播行業內絕對的明星,不斷製造、刷新著現象級的消費記錄。每天晚上,都有超過七八百萬人通過手機螢幕觀看他的直播;直播間內,面膜、粉底液、小零食幾千幾萬地上架,短短幾十秒內就被搶購一空。他的名字開始突破圈層的討論,認可、好奇、困惑的聲音紛紛出現:李佳琦是怎樣火起來的?他為什麽擁有如此巨大的流量和轉化率?他和其他主播的區別又在哪裡?

他也由此成為媒體關注的話題。有人將其塑造成一位利用性別反差帶貨的主播,有人將其理解為一個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命運的故事。但在一個網紅的個人成長史之外,GQ報導看到了李佳琦這一人物背後更加廣闊和可能深入的空間——一個個體是如何被他身處的整個時代和體系篩選出來,又是如何為其所塑造和改變的。

歷時3個月采寫完成的《幸存者李佳琦:一個人變成算法,又想回到人》,採訪過程並非一路順暢。

前兩周的時間,劉敏來到上海採訪李佳琦和他的團隊成員,包括他的助理、選品團隊、剪輯師、攝影師等,聯絡了他的粉絲、廣告商。與此同時,她還順路見了幾位做互聯網、做媒體、在外企裡做銷售的朋友,跟每個人講述自己的採訪進程。

不同年紀、性別的朋友都對李佳琦展示出濃厚的興趣,他們都從各自的領域出發,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匯總起來,人們對李佳琦能出名的原因最為好奇,他的表達形式,他所在平台的算法、他對這個行業的影響,都值得探討,但過去兩周守在公司裡拿到的信息,並不能解釋清楚這一切。

回到北京後,劉敏和另一位編輯靳錦聊了聊自己的採訪過程,說到和李佳琦的助理聊天,對方提到“有幾個人沒乾好就走了”時,靳錦反應說,她對這些直播體系中的失敗者和被淘汰者更加感興趣。如果能找到一些這樣的人與“已經站在了注意力的巔峰”的李佳琦做對比,或許是條挺好的思路。

在第三周,劉敏決定前往杭州,去看國內淘寶直播的大本營。她先試著聯繫了淘寶直播負責人趙圓圓曾提到的一家廣州MCN公司(注:國內的MCN公司在網紅產業鏈中扮演著類似網紅“經濟公司”的角色,它們將專業生產的內容聯合起來,在資本的有力支持下,保障內容的持續輸出,從而最終實現商業的穩定變現),正趕上他們來做巡回直播。他們約在杭州見面,儘管老闆在電話裡表現得很熱情,但等到當面問及已經離職的主播的事情,他們表現出了一種明顯的抗拒,“這個行業都不愛講失敗者的故事”,劉敏意識到。

後來,是在接觸杭州另一家MCN公司時,劉敏找到了一位已經離職的女孩。後者的經歷就像是一幕出自《黑鏡》的故事:“一次直播時,有黑粉譏諷她衣服又貴又難看,女孩積攢的情緒一下子崩潰了,她坐在鏡頭前哭訴自己天天5點鍾起床,再怎麽拚也沒有流量,還要自己處理各種售後。……下播後回看,哭泣的十幾分鐘,是她當天流量的最高峰。”劉敏將它寫在了成稿中。

採訪到這裡,是一個能全面展示直播行業的故事,但李佳琦本人還浮在表面。此時已經是採訪的第四周了,編輯何瑫建議道,一定要再去一趟李佳琦早前就學和工作所在的城市,南昌,去看看他的過去是什麽樣的。“你要真正地理解一個人物,把他給寫清楚,這種稿子是需要有一種縱深感的,你不能隻寫他現在是一個什麽樣的人,這只是一種呈現。你要做的還有探究,要嘗試去告訴讀者,這個人物為什麽是這樣的。”何瑫用河流來作比方,“當你想要弄清楚一條河流的走向的時候,你不能只看它現在在往哪個方向流,你還要去看一下它的源頭在哪裡。”

落地南昌後,劉敏一路感受著這座城市真實的質感:它散發著生機勃勃的氣息,同時又顯得有些混亂和落後。這種質感光靠他人的描述是感受不到的。她想,李佳琦那種生機勃勃的狀態或許和這座城市存在著某種關聯。

她去到李佳琦曾經工作的天虹商場美寶蓮專櫃,與李佳琦的前上屬、前同事們見了面,和她們聊李佳琦,也聊她們的工作日常。就是在面對面的交流相處中,她得到了很多意料之外的細節:李佳琦離開南昌的前一夜張羅了一場酒局,後來他坐在了酒吧門口台階上抹淚;專櫃南昌美寶蓮培訓師郭倩曾經想過在櫃台前放一個李佳琦的人形立牌,因為肖像權屬於公司,不屬於他個人而沒能實現……這些細節承載著遠比言語表述更為複雜微妙的內容和情緒。至此,李佳琦的形象逐漸立體了起來。

在一種連續性之外,他們也在追溯看似只是表面的職業身份的轉變給李佳琦帶來的,作為一個整體的人的命運軌跡的改變。從一個非常樂於和身邊的同事維持密切聯繫的大男孩,到春節回老家打麻將、唱KTV,會突然覺得索然無味,最後主動跟粉絲聊了一個多小時的淘寶主播,何瑫認為,“這不只是他原來喜歡交朋友,現在沒時間交朋友了這麽簡單。他對自我的定位、認知和期許,他與世界的關係都被他所身處的龐大的算法體系所影響和改變了。”

然而,當他試圖與合作口紅展的藝術家們坦誠地交流,講上不了震旦大螢幕的故事,講他以後想有自己的品牌、自己做管理的想法時,劉敏又看到了這位27歲的男孩所具有的強大的主觀能動性。他不再滿足於在這套算法體系之內做一個主播和網紅,而是有了一種更高的“自我實現”的需求。雖然目前,他還並不清楚具體該怎麽做,也在嘗試往更高處走的時候遇到了困境,“某種意義上,他正在經歷的事情沒有經驗可循。一切都發生的太快了。”

好的人物故事,一定是特性和共性的結合

谷雨:你們是從什麽時候開始關注到李佳琦這個人的?為什麽覺得他值得寫?

劉敏:去年3月份的時候,我去到三裡屯,發現有一堆人在商場樓上圍著,等著看什麽活動。當天人多到就像在游泳一樣,需要從人群中劃開一條道,然後穿過去。我就問他們在等誰,他們說在等李佳琦,我那時候完全不知道誰是李佳琦。

後來,聽我在短視頻平台工作的朋友提到李佳琦,說他在短視頻裡推薦口紅。我就開始在網上搜他。看到他第2個視頻的時候,我就覺得特別喜歡,因為他的表達就很有意思,而且他的節奏很快,沒有廢話,會給你一種看的快感。但那時候覺得他就是一個網紅,也沒什麽。

結果後來漸漸地發現他出圈了:微博上有位“天天小朋友”模仿了他,我朋友圈有一兩個做微商的,也會經常發李佳琦推薦過她們的哪款產品。他從一個小範圍的網紅,進入到微博,進入到大眾視野,大家開始模仿他、討論他,我覺得他變成了一種流行現象。微商都在提他的時候,他其實代表著一種標準了——這個人推薦的東西是好的、時尚的、可信賴的。

在他身上其實能看出來大家都在討論什麽,都在買什麽。我覺得還挺有意思的,所以在6月份報了這個選題。

當時我們繞了挺大一圈聯繫到李佳琦公司的人,但他們當時是沒有接受採訪的需求,他會覺得說我們老老實實地賺錢就挺好,為什麽要找別人寫我。後面大概是7月份的時候,我發現李佳琦的公關和我的一個同事在朋友圈social,就又讓那位同事幫我約了下。後來,我和那位公關見了一面,那個過程給我印象還挺深的。因為之前你會覺得網紅團隊是非常草根的一群人,隨隨便便碰大運就紅了,但是他的公關,加上後來發現他的整個團隊其實都非常地專業,所有的人都有媒體、演藝界、社交網絡等相關行業的從業背景,而且都很有經驗和資歷。這讓我覺得更有意思了,這並不是一個素人碰巧紅了的故事,能討論的東西其實很多。

何瑫:我最開始知道李佳琦大概是在2019年的春天。那個時候,他的知名度和公眾影響力和現在這個時間點,或者說劉敏去採訪的時候相比,還是差很多的,但是我就突然發現好像很多人開始在討論這樣一個人。我對他的第一認知就是通過互聯網上的一些文章,裡面基本上都會把他說成一個賣口紅的男人,就僅此而已了,他其實沒有引起我太大的興趣。因為我們媒體屬性的關係,相對於其他的新聞媒體來說,離名利場、娛樂工業或者說消費主義會更近一點,你會很直接地感受到,一個人因為某種原因迅速地起來了,然後它又會迅速地沉寂下去,這種人其實是很多的。所以一個人突然有名,這並不構成我們一個選題的依據。它可能是一個速朽的選題,沒有什麽留存的價值。

但是後來,你會發現其實這個事並不是那麽簡單的,或者說我認為很多文章其實對他進行了一種簡單化的解讀。不管是最初的說他是一個賣口紅的男人,還是後來的很多行銷號的標題會說,“你知道李佳琦有多拚命嗎?”,將他理解成一個出身平凡,通過努力的打拚改變自己命運的故事。我覺得這些都是一種很懶惰的理解人物的方式。作為媒體,你不能滿足於這種對人的認知和解讀。你不能隻寫這個人物身上能夠引發讀者共情的共性,你也要找到他人物身上專屬於他自己的特性。一個好的人物故事,一定是特性和共性的結合。

所以我最開始對這個人物產生興趣,是源於一種不滿足。當所有人都在寫一個人,但寫的邏輯都是千篇一律,看起來非常簡單的時候,我覺得背後一定有更加深刻、更加豐富的東西是沒有被人注意到的。這其實給我們的操作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空間。帶著這樣一種好奇進入到這個人物的時候,我發現它裡邊確實存在一些我非常感興趣的話題。

第一點是,你會發現李佳琦人物命運的改變,有一個巨大的時代性在裡邊。如果沒有淘寶直播這種互聯網技術出現的話,就不會有李佳琦這樣的人,他是在新技術的背景下,被這種新技術所篩選和塑造的。另外,你會發現在職業屬性外,李佳琦作為一個人,他的整個生活方式、價值觀,他跟這個世界的關係,他看待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都深刻地被他所身處的龐大的體系所影響和改變了。而在之前的那些文章裡面,這些東西並沒有得到一個深入的探究和揭示。

一個人想往更高的地方走,他會遇到的困境

谷雨:在這篇稿子的操作過程中,你具體是如何深入到李佳琦這個人的處境和情感中去的?花了多長時間?

劉敏:我去的第一天正好趕上他的一場活動,是有個粉絲獲得了跟他一起上海一日遊的機會,我就跟了整個過程,見到了李佳琦本人,當時觀察發現他本人的狀態就跟螢幕上沒有區別,包括他的整個長相、語言表達等,我之前也見過一些電影、電視劇明星,他們離開大螢幕,個人形象都有一定差別。但用豎屏手機做直播的李佳琦看起來區別不大,這種媒介背後的差異讓我覺得很有意思。

過了幾天的晚上,李佳琦有一場“心願節”直播,好多廠商也會去,我就在現場看了整場活動。當天他有賣一個2000多塊的卷發棒,最後賣出的數目一下就超過了代理商的預期,她們都感覺見證了奇跡。我也覺得很驚訝,原來消費的潛力有這麽大。現場的另外好幾個商家也都對當晚的銷量很滿意,覺得來做這個事情性價比很高。事實上,我坐在他直播間距離他兩米的距離,也在一直下單,能感覺到自己也被那種氛圍所感染了。

至於和李佳琦當面採訪的質量,其實很不好。因為他每天各種商務活動、直播,沒有時間讓你倆單獨坐在一塊聊很久。每次採訪,比如說他今天我能給你40分鐘,就40分鐘,其實你做過長採訪就知道,這個時間只是剛一個熱身階段,什麽也進入不了。

後來是有一天晚上,李佳琦的公關跟我一起吃晚飯,期間隨口提到他們最近要做一個口紅展,明天晚上李佳琦還要和負責口紅展的藝術家們一塊吃頓飯。第二天一早開始我就一直在追問她,幾點在哪裡吃飯,從早上一直問到晚上六七點,最後她就發了個定位給我,臨時在長桌盡頭加了一把椅子。那一天晚上的內容我在稿子裡寫了好多,它是遠遠超過我能夠採訪的40分鐘的,它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而且聊到最後大家很放鬆,就能往更深處聊。再加上李佳琦這人沒有什麽面具,他一坐在那,一張口聊的就都是那種拳拳到肉的東西。

谷雨:對,我發現這就是稿子開頭所寫的李佳琦和一位知名藝術家以及他的策展人朋友們的那場飯局。而且在稿子的靠後部分,你又回到這場飯局的後續上,寫那些講到凌晨4點的故事,在這個策劃裡一件都沒有出現;看了策劃案的有人提到說,“這個展覽,我看不到李佳琦在哪裡”。為什麽選擇詳細地記錄下這樣一次合作,你們從中看到了,或者說它代表了李佳琦怎樣的一種處境和命運嗎?

劉敏:對,是這樣。他們為什麽要開始接受採訪,也是因為他們覺得要往上走。李佳琦這個人的形象不能隻停留在一個簡單的網紅上,他們希望大家能正式地認識他,知道他們的工作有什麽價值和意義,知道他們的專業性在哪,而且他們確實很自豪於自己的專業性。

李佳琦的公司想在去年辦藝術展,也是意識到說我應該用更好的方式表達自己,包括他的整個團隊都希望能把他的個人品牌用一種更“廟堂”的方式展現出來。那天晚上李佳琦跟藝術家們溝通,其實一直都在講他自己是個什麽人,他身上的特質是什麽,他對這場展覽的期待很高。但事實上,我覺得藝術家只是在做行活。兩天后,他們就出了一個策劃,跟那天晚上聊的東西一點關係也沒有。李佳琦的團隊覺得沒達到期待,後來就沒有做成。他們失望的點就在於“這些東西裡面都沒有李佳琦”。

口紅展這個事我在前幾版稿子裡可能沒有寫得那麽重,後來是我發給了一個做編輯的朋友看,那位編輯表示她對一個網紅的個人成長沒有那麽大的興趣,因為太個例了。她覺得最有意思的點,反而在於公關說“這個展覽,我看不到李佳琦在哪裡”。我覺得對,這就是一個人想讓自己的標簽、價值、意義往更高的地方走的時候會遇到的困境,我就把口紅展這個故事放大了。

要真正認知和理解一個人,應該是通過一個人的行為

谷雨:文中幾處寫到李佳琦和明星的合作的地方,都能感覺到明星與網紅之間存在的那條界限。這是你有意想要呈現的一個點嗎?

劉敏:這在現實中也特別明顯。我跟訪李佳琦跟明星合作的活動,都是李佳琦有一種自來熟的狀態,他老是要哄著對方說話。那種差異感還挺強烈的,他確實更像一個“服務性”的角色,而明星有明星的那種架子。這原本是我自己的觀感,結果李佳琦自己直接就說出來了,他的原話就是“明星找我就是為了流量”。

他說這話令我特別震驚:一是這話題我原本打算盡量用不傷害他的方法去問,還沒等開始繞彎子,他直接兩句話給點出來了;二是他居然把這個事看得這麽清楚,而且非常不介意把它說出來。

谷雨:我注意到報導中有不少諸如李佳琦離開南昌的前一夜張羅了一場酒局,後來他坐在酒吧門口凳子上抹淚這樣的細節。針對這種已經過去了的情景畫面,你是如何通過採訪工作,盡量真實、具體地將其還原出來的?

劉敏:這個是他一位好朋友先跟我說的。因為李佳琦一直表現出那種電力充滿,非常積極的狀態,她講到這兒的時候我就覺得很有意思,這人終於是一個完整的人了。第二天遇到他前上司的時候,我又把這個東西拆碎了,重新問她。然後我在南昌和編輯何瑫打電話,他覺得在南昌得到的一些細節,我的很多判斷都很重要,要和李佳琦當面再對一遍。最後我直接從南昌又回到上海,拿這些事重新問了李佳琦一遍。

你拿到材料後再問他,和你泛泛地問他是完全不一樣的。我說我聽說你走的時候嚎啕大哭,他說我沒有嚎啕大哭,我就是哭了,但沒有那麽嚴重。後來我回頭聽她們的錄音,確實她倆說的就是他哭了,這也糾正了我一個印象中的錯誤。而且這樣一來,這個場景就有了三個描述者,我心裡邊就很有底了。

谷雨:為什麽會覺得這些細節很重要?

何瑫:你要真正深層次地去認知和理解一個人,應該是通過一個人的行為,而不是通過一個人的言語。而且一個好的故事的驅動力應該是由人的行為而構成的情節,而非觀點的匯總。

剛才講的這兩個點,都是非常富有意味的人的行為。李佳琦坐在酒吧門口凳子上哭是一個對人物的整個命運來說非常關鍵的節點。他要告別他過去的生活,去過另外一種人生,這個時候其實人內在的情緒感受是非常複雜的。而這個細節它好就好在,人物的一個行為將這些五味雜陳的東西全部包含在了裡面。你在看的時候,腦海中是會構建出那樣一個畫面來的,它給人的衝擊力和李佳琦一句言語的表述是完全不一樣的。

同樣的道理,當時我第一聽到人形立牌的細節,我就會覺得它背後的意味是非常有趣的。你會意識到李佳琦和他過去的同事,其實已經不是一類人了。他們之間已經發生了一種命運的分化,而且李佳琦的命運不完全是由他自己說了算的,他要接受一個更大的體系對他的一種規訓甚至約束。

特別是對特稿而言,諸如此類的細節並不是錦上添花的東西,特稿本身就是由一個又一個的細節構成的。

包括媒體在內,大家都被新的互聯網邏輯塑造

谷雨:我們繼續來聊一聊直播行業中算法和人的關係。李佳琦本身是置身於算法、流量這個大的行業邏輯中的,除李佳琦這個個體之外,這篇稿子也寫到了鏡頭前後的另一些人是如何被直播這一媒介和算法改變的,包括那些被淘汰的主播,還有商家。後者也是你一開始就打算關注的對象嗎?

劉敏:對,商家是必然要找的,尋找的過程也挺巧,比如一家品牌剛剛在我們GQ紙刊上登過廣告,我們同事幫我聯繫到了這個品牌的商務。主編曾鳴8月份在上海出差,偶遇到一位剛找李佳琦做過直播的食品廠商,他立刻幫我要了對方的微信。這位食品廠商找李佳琦是因為他們品牌爭得了淘寶的一個“海景房”活動免費推薦位,要保住這個露出,必須給淘寶帶來300萬站外流量。他將算法的這部分邏輯講得挺透的。這真的是阿里下的一盤大棋,我給你提高這麽高的要求,其實最後找的還是我阿里的渠道,最後的贏家還是我互聯網平台,這讓我覺得很諷刺,也是超出我之前的認知的一個東西。

多說幾句,我這兩天恰好回母校,參加四川大學學生雜誌“常識報刊亭”的十周年聚會,見到在不同媒體工作的學弟學妹。一位在今日頭條工作的同學提起李佳琦這篇稿子,她說她和同事們最感興趣的就是算法部分:在他們看來,網紅內容質量的好壞,很大程度是平台來定義的。所謂的“好”,主要是能滿足算法的需求。但很多身在其中的主播、用戶們自己意識不到,以為一切成功由自己掌握。

包括媒體在內,大家都被新的互聯網邏輯塑造。比如像救貓救狗這種選題,在都市報視頻部工作的學妹說,做成短視頻反而能病毒性傳播。一些過於細碎的社會選題,因為能在新聞頭條、在微博上實時更新,反而能積累出巨大的瀏覽量——我們不能隻對直播網紅做描述和總結,你得意識到,實際上媒體自己的議程也正在被算法和流量改變。

谷雨:另一方面,是不是可以說李佳琦和算法是相互形塑的?比如說,我看到你在稿子裡有寫到由於李佳琦領先優勢過於巨大,淘寶直播的主播排位賽改名為了“王者挑戰賽。因為他已經站在了直播行業的一個巔峰,他也在反過來塑造、改變著算法。

劉敏:我當時也有這個想法,但一問發現並不是這樣。直播的風格、語速、表達方式是跟你當天直播的時長,和貨品多少有關係的,直播這個行業體量很大,頂級主播對普通從業者而言,只能遠遠觀望,就算學會了李佳琦的語速和表達,他們手頭的貨品和粉絲數量也匹配不上。

至於他對所在互聯網平台算法的改變,我覺得應該更少,或者沒有。

谷雨:回到稿子的標題:一個人變成算法,又想回到人。我對這後半句話也很感興趣。“現在又想回到人”,這是你在操作稿子一開始就決定關注、挖掘的部分嗎?

劉敏:對,這是我在最開始就打算關注的部分。我此前跟主編曾鳴聊過算法這個話題,當時還沒有足夠的信息做支撐。

吃完那頓到凌晨4點的飯後的第二天,我去找脫口秀演員李誕吃飯,我本來想問問他年少成名是什麽感受,結果李誕也對算法更感興趣,他說你看淘寶有那麽高級的算法,每天你一打開網頁就給你推薦千人千面的東西。但最後,還是李佳琦這個人的推薦比機器的算法更容易讓你產生消費行為。再加上說到李佳琦講上不了震旦大螢幕的故事,講他以後想有自己的品牌、自己做管理的想法,展示出一種強大的主觀能動性。李誕說,現在標題都有了,這不就是一個從算法又想變回人的故事嗎?

谷雨:我還注意到這篇稿子最後的結尾部分,你描寫了一場直播即將開始前李佳琦的狀態,而他的這樣一種停滯、一言不發的狀態在整篇稿子中都幾乎都沒有出現過。這樣的結尾設置有什麽考慮所在嗎?

劉敏:我得承認,我確實心裡邊一直在等待這種時刻。因為在上海的時候我天天熬夜都很累,李佳琦身邊的工作人員也都會有那種正常“社畜”的反應,就只有李佳琦他像是一個始終充滿電量的人一樣。我就在想,他真的一點都不累嗎?

然後那天我是真的要走了,看到他就坐在那,跟周圍格格不入。這一畫面可能會戳破他之前那麽勞模、那麽拚命,像個機器人一樣使勁工作的狀態,他也會有累的時候。

後來我覺得把這個放到結尾,就是一個緩緩收尾,對整個敘述節奏而言還不錯的部分。它確實有點套路,但它是真實存在的。現在想來,如果在稿子裡邊提一句說“我也很開心,我終於捕捉到了這個瞬間”,可能大家會覺得更真實一點吧。

不是李佳琦也會有別人,可為什麽是他

谷雨:看到何瑫老師之前有說過:“在人物寫作的過程中,真正的好故事是永遠出現在作者對人和事物固有的認知開始松動瓦解的時候,或者說他遭遇挑戰的時候”,在操作和編輯李佳琦稿子的過程中,你感受到他一些超過挑戰,你既往認知的部分在哪裡?

劉敏:就我自己的感受,之前會覺得網紅都是很草根的,完全是自己“撲騰”起來的,但是現在你看李佳琦、李子柒、薇婭這些人背後全都是一個商業化公司在運作。你說李佳琦在鏡頭前真的是完全的真情實感嗎?肯定不是。一個人怎麽可能一天能對三四十款產品那麽感興趣、有熱情?他肯定也是一個工作的、營業的狀態。

然後通過他也可以看到,網絡直播已經成為了中國一個很成熟的產業。我中間也和財新、36kr的記者聊了下,她們會覺得說2019年必然會出現一個李佳琦這樣現象級的人物,因為直播和在線購物,再加上短視頻的爆發,最終肯定會有人出來,不是李佳琦也會有別人。

何瑫:我最開始很困惑一個問題是,李佳琦和其他人的區別到底在哪裡?後來看劉敏的採訪,會發現別的主播更多地將做直播視為一種謀生的手段,他們對這個東西的欲求相對是比較外在的。但放在李佳琦身上,直播這個事本身會讓他感受到一種強大的內在驅動力。我覺得某種程度而言,他就是為直播而生的。

話說回來,為什麽去南昌採訪那麽重要?就是因為去了南昌採訪,我們才可能真正理解這個人物:那個時候他會那麽積極主動地去跟他的同事交朋友,要每天跟他們待在一起,這是為什麽?然後你再去了解到他更早前的家庭經歷,其實他是有這種情感的缺失的,他特別需要在和人的這種非常密切的、高頻次的互動當中,獲得一種情感的反饋和支撐。而直播很大程度上可以滿足他的這種需求。所以可能就算他的身體感覺很累的時候,他的精神還是會感覺到很爽、很自在。

我覺得這個是他和別人的一個很大的區別,而這種區別是我最開始並不知道的。通過劉敏的採訪,它刷新了我對這個人物的認知和理解。

出品人 | 楊瑞春

主編 | 王波

責編 | 迦沐梓

運營 | 閆一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