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讀經明義丨《孝經》是如何影響漢代政治的?

文/林覺

中國自漢代確立了以儒學治天下的政治文化之後,儒學經典中的很多觀念、價值、主張就不再是紙面上空談的理論設想,而是逐漸滲入了歷史的進程,真切地影響了現實的古代政治。“以孝治天下”就是這樣的典型,它原本只是記載在《孝經》中的理念,在孔子的追溯中,“孝治天下”不是他的發明,而是上古傳說中的聖王已經實行了的治理模式。但畢竟上古聖王太過遙遠,他們究竟有沒有實現過“孝治天下”,其實是一個難以求證的問題。

由於漢武帝開始“獨尊儒術”,經典中“孝治天下”的理念被漢代的皇帝們吸收采納,由此逐漸發展出了真正的“孝治天下”實踐。那麽,“孝”是如何影響了漢代的政治呢?

東漢末年的一位儒學名臣荀爽,在寫給漢桓帝的對策中說:“我聽我的老師說:‘漢朝的德運是火德,按照五行相生的規律,火是從木當中產生的,是木之子;夏季是火之位,而木到了夏季就會繁盛,因此,以火德為德運的漢朝所尊奉的德性應該是孝。’所以漢朝的制度使天下人都誦讀《孝經》,選官吏也是推舉孝廉。”

漢朝的德運是火德,這是當時流行的一種和陰陽五行相關的王朝命運理論。根據荀爽所說,火作為木之子,對於木的滋養和繁盛,正象徵著兒子對父親的孝。可以看到,“孝”在東漢末年已經成為一種被廣泛接受的朝代精神。不僅如此,荀爽還透露出漢朝對於《孝經》教育的重視,以及在政治人才的選拔中對“孝”的重視。

漢朝對《孝經》教育的重視,貫穿了西漢和東漢兩個時代。早在西漢文帝時期,就曾經在國家官方學校中設立《孝經》博士。這個“博士”不同於今天作為學位的博士,而是一種官職的名稱,指的是精通某一部經典之學的碩儒,他們供職於國家最高學府,一方面傳道授業,一方面也為國家政策提供必要的谘詢。在官方學校設立《孝經》博士,意味著國家有意識地培養精通《孝經》的年輕人才。到了西漢平帝時期,開始在基層地方學校設定《孝經》講師,進一步將《孝經》教育推廣到地方。到了東漢,連宮廷禁軍都被要求誦讀學習《孝經》,而且,初入學不久的幼童,也都開始閱讀《孝經》篇章。《孝經》的學習,蔚然成風。

此外,漢武帝還開始推行一種與“孝”密切相關的人才選拔制度:舉孝廉,由地方郡國推舉出當地孝行出眾和品格清正之人,選拔進入中央政府的郎署,郎署是一個類似於一個官員儲備庫的機構,在這些孝廉熟悉了國家行政事物之後,經過考核,可升任尚書、侍中,或者外遷為地方官員。這正是因為制度的設計者接受了《孝經》的觀念:一個在家孝順父母的人,必然是一個德性出眾的人,而德性出眾是一個好的治理者的必備素質。

由於《孝經》教育的普及,漢代還出現了許多在日常生活中引用《孝經》來判斷是非的例子。西漢時期有一個名臣叫韓延壽,有一次,他外出辦事,要上車的時候,有一個騎吏遲到了。韓延壽很不高興,打算給他治罪,等到韓延壽辦完事回到府衙的時候,一個看門的小卒攔住了他,說:“《孝經》裡面說:‘用侍奉父親的態度去侍奉國君,尊敬的心是相同的。侍奉母親采取親愛之心,侍奉國君采取敬重之心,只有對待父親是親愛與敬重兼而有之的。’您今天一早就駕好了車,卻遲遲沒有出門,當時,騎吏的父親恰好到府門口,又不敢進來,騎吏聽說了,就跑出去謁見父親,這個時候您正好登車。這名騎吏因為尊敬父親而被罰,不是有傷教化嗎?”韓延壽聽罷,非常慚愧,急忙取消了對騎吏處罰。

一名不起眼的門吏都能夠依據《孝經》來判斷是非曲直,漢代“孝治”可見一斑。

版權聲明:本文為騰訊儒學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敬請關注騰訊儒學微信公眾號“ruxue_qq”,收看更多精彩文章。返回騰訊網首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