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都在罵電影票價高了,卻很少有人看到硬幣的另一面

今年春節的電影,較往年魚目混珠的賀歲檔要好看不少。但電影票,也比往常要貴一些。

從數據上來說,今年春節期間電影票均價大約每張44.8元,而去年均價在每張39.7元,平均每張票比去年貴了5.1元,增幅達到13%。而從觀眾個人直觀體驗來說就貴得更多了,不僅熱門的幾部電影票價都飄至了百元左右,河南信陽某影院一張黃金時段的《流浪地球》電影票甚至賣到了160元,而這個價格在三四線城市非常具有代表性。雖然今年賀歲檔電影口碑普遍不錯,但這個價格還是讓早已習慣了9.9元看場電影的消費者大呼“看不起”。

而今年賀歲檔電影票價之所以大幅上漲,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自2018年10月開始,狂奔了四年的電影票補“政策”被取消了,失去了第三方平台的價格補貼後,長期走超低價路線的電影票價開始逐漸回歸原本價格。

二是今年春節期間院線的營收壓力較大,因為票補政策取消,2019年被譽為業界寒冬,特別是大年初一後,單日票房收入和觀影人次雙雙直線下滑,一些院線為了提高收入,人為提高了火爆影片的票價。

三是今年賀歲檔的影片品質較高,其中不乏名導、名演員、大IP的支撐。這其中不僅包括了現象級的改編自劉慈欣小說的《流浪地球》,還有寧浩導演,黃渤、沈騰出演的《瘋狂的外星人》,以及每年都不缺席的周星馳和成龍的賀歲片《新喜劇之王》《神探蒲松齡》,就連韓寒也湊熱鬧拿出了《飛馳人生》,此外還有港片靈魂劉青雲、張家輝的《廉政風雲》,更不用說《小豬佩奇》等卡通片了。這麽豪華的陣容,讓發行方和影院也有了提價的底氣。

票價漲了,那麽自然帶來了票房收入的提高。大年初一內地電影市場票房14.33億元,較去年的12.78億元增長12.13%,並刷新了中國電影市場單日票房紀錄。雖然之後票房一路走低,沒有再單日突破過10億元,但整個春節檔期的票房總量還是略高於去年。

不過票價上漲卻也讓觀影人次出現了下降。還是以破紀錄的大年初一為例,這一天的觀影人次為3173.65萬,這一數據非但沒有增長,和去年同比居然還下降了2.73%,之後的觀影人次更是一路下滑到了1500萬。可以說,高票價把相當一部分消費者擋在了電影院門外。

不過筆者認為這並不是壞事。因為一味靠低價吸引觀眾的價格戰,最終帶來的必然是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這就和其他商品的價格戰是一樣的,成本是6塊錢的東西,你賣5塊、我賣4塊,要想生存和盈利只能靠偷工減料來降低成本了。

業內普遍認為,低票價時代始於2014年《心花路放》,貓眼通過千萬級別票補打出的9.9元的低價,終於2018年被政策喊停。我們回顧票補四年會發現,雖然越來越多的人走進了電影院,但與此同時帶來的是中國電影品質毫無節操的下降。因為製作方和發行方很快就發現,票補和票價直接決定了票房收入,話題性和熱度決定了觀影人數,至於製作水準則沒那麽重要了。一時間,不僅《小時代》《愛情公寓》《前任》這樣的爛片大行其道,中國還誕生了《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等綜藝大電影,拍攝時間只有2天就敢放到市場上來圈錢。自帶流量的小鮮肉們身價暴漲至過億元,而高品質文藝片《百鳥朝鳳》卻一度被逼到導演下跪求排片的程度。

所以這樣來看,電影票價的提高對於市場的淨化,反倒是有好處的。

首先,票補的取消和票價的上漲,可以讓電影人把重心從營造噱頭重新轉移回提高品質上。當價格一樣,競爭回歸內容為上後,電影人自然就不用再費盡心思去討好第三方,甚至做保底發行承諾了,也不用發動小鮮肉的粉絲去“鎖場”,更不用搞什麽“幽靈場”“注水票房”等各種見不得人的花招。電影人真正可以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拍攝好電影上,這對於中國電影產業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票價單價的提高還有助於電影市場細分,可以產生出更多小眾而高品質的電影。過去電影價格都在19.9元這樣的低價時,注定大家只有薄利多銷這一條路子可以走。電影不得不討好大眾,題材要最通俗,演員巴不得能上多少明星就上多少,類型更是集中扎在了老少皆宜男女通吃的喜劇片。而那些相對小眾的文藝片、音樂片、紀錄片則越來越少,因為看的人少養不活產業,拍片是賠本的事。

當票價提高後,即使觀影人少,其票房也可以支持一部影片的生存時,那些曾經遠離我們的小眾電影也就迎來了發展的機會。只要品質高,其閱聽人肯定會走進電影院,那麽面向各種不同群體的小眾電影都可以生存甚至盈利了。這也就是文藝界常說的“百花齊放”,是一個國家電影市場成熟的標誌之一。

再次,票價的提高有利於驅逐劣幣,淨化市場。綜藝大電影和爛片之所以能夠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和其超低價“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有很大關係。在中國,電影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被當作了廉價消費品,廉價消費最突出的特徵是消費者即便買到假冒偽劣也無所謂,所以大家看了爛片感覺沒關係,甚至有人專門去看這種爛片,覺得“幾塊錢的事,圖個熱鬧了”。

但當消費者從十元店走進品牌旗艦店的時候,他們的態度就變了。一方面,選擇上他們會更加慎重,過去看兩部電影的錢現在只能看一部了,那麽他們勢必會更關注影評和口碑,挑選品質更高的電影去觀看。另一方面,電影從廉價消費品慢慢變成了中產消費,同樣的價格他們可以選擇看電影,也可以選擇吃頓好飯,他們就會衡量看一部爛片究竟值不值票價的問題。爛片的市場會越來越小,拍爛片的人也就越來越少了。

最後,我們也應當意識到,電影票低價時代的結束是一個必然和必須的過程,種種跡象都表明靠低價帶來的電影產業大增長已經走到了盡頭。

一是觀影人次從2012年的4.67億,到2018年的17.16億,增速逐漸放緩,增長的空間已經很小了。2018年的電影場均人次為15.5,同比還下降了1.7人次,直接印證了這一點。而對於這幾年新走進電影院的觀眾,如果我們總是拿爛片去糊弄他們,讓他們罵著街走出電影院,錯以為中國電影就是這樣,遲早這些好不容易被我們用低價請進電影院的消費者會走出去,那對於整個行業來說將是毀滅性的打擊。

二是出現了一些高品質的影片開始靠“自來水”佔領市場的現象。便宜的吸引力是一時的,而優質的吸引力卻是永遠的。不論是最初的《大聖歸來》,還是今年的《流浪地球》,都靠口碑實現了逆襲。這說明了觀眾欣賞水準的提升和中國電影市場風向的變化。

而縱觀國內外電影市場,優良的製作始終是第一吸引力。2002年上映的《英雄》憑借精美的畫面和國內少有的高水準後期製作,在當時的中國市場創下了票房紀錄。2008年上映的《鋼鐵俠》,激活了早已沒落的超級英雄電影系列。2010年卡梅隆執導的3D《阿凡達》,讓全世界觀眾戴上了3D眼鏡。由此可見,品質才是電影產業不斷進步發展的核心動力。

而在今年春節電影“貴且好看著”之後,相信未來的中國電影產業,會和中國製造一樣,將慢慢步入靠品質說話的時代。

(校對:顏京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