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苦丁山:哈維和血液循環

維薩裡埋葬蓋倫解剖學,為現代解剖學開闢了道路,卻被教廷強迫航海千里去朝聖,結果遭遇海難,孤身死在荒島。這場變故的由頭是,有人舉報他解剖過一個貴族的屍體,說他解剖的時候,屍體裡的心臟還在跳動。

其實,如果維薩裡真的乾過這樣的事,說不定他就發現了血液循環原理。

維薩裡解剖技術在當時無人能敵,但他隻解剖屍體,沒解剖過活體動物。所以,他糾正了蓋倫解剖學的絕大多數錯誤,但是對心臟結構,他沒能完全推翻蓋倫。蓋倫說心臟左右心室之間有孔洞,能讓血通過。維薩裡沒看到這種孔洞。可因為他沒解剖活體動物,沒見到正在跳動的心臟是怎麼輸送血液的,就沒法解釋血液為什麼能既出現在左心室也出現在右心室。所以他沒去否定蓋倫的那個孔洞。

為什麼他需要這種孔洞?要明白他為啥費勁做這種能讓腦筋骨折的大轉彎,咱得從蓋倫的一套血液理論說起。

古人因為研究技術簡陋,對人體生理的了解有很多謬誤。古埃及人以為神經和血管都是傳輸氣體的。古代中醫以為心臟是管思維的。卓越如蓋倫也不能倖免。蓋倫的血流理論是這樣的:

人體裡面有動脈和靜脈,區別在於,動脈壁厚,靜脈壁薄,裡面的血液顏色也不一樣(這個沒錯)。

動脈和靜脈分別管不同的業務,兩個系統互不相乾(這裡開始出錯)。

靜脈所屬的系統叫物脈(natural system)。動脈所屬的系統叫元脈(vital system)。

物脈管輸送營養。物脈裡的血,是從肝臟裡面不斷分泌出來,就好像泉水不斷湧出一樣。我們吃下去的食物,從腸子進入肝臟,肝臟把食物變成血液,通過靜脈輸送到身體各個角落,然後被吸收。有的血液變成新的肌肉,剩下的就從毛孔蒸發了。

元脈管輸送元陽(vital spirit)和氣(pneuma)。「氣」從肺臟流到心臟,然後被心臟產生的「熱」轉化成元陽,然後元脈裡的血液帶著這種元陽,通過動脈傳輸到全身各處。

這些說法有不少地方聽起來似曾相識。這不奇怪。那個年代,世界各地的醫學理論大多都是這樣的。因為不了解精確的人體解剖,很多生理功能都是靠猜想。「說得通」就行。不需要證明。那時也沒法證明,因為那時的知識儲備還沒到這個水準。

蓋倫的這套理論聽起來像模像樣的,但是有個技術問題要解決:物脈的血液是肝臟分泌的。元脈沒有類似的產血器官。那麼,元脈的血液是哪兒來的呢?

蓋倫認為是肝臟的血從物脈(靜脈)跑到了元脈(動脈)。

問題是,蓋倫自己說了,這倆系統是分開的,互不相乾。那物脈的血它怎麼能跑到元脈的?

蓋倫經過思考,認定左右心室之間必定要有某種孔洞,能讓物脈的血穿越到元脈。

蓋倫沒能有機會解剖人體心臟。他隻解剖過動物的心臟。雖然在動物心臟裡沒有看到他期待的孔洞,他還是堅決相信心臟有這種孔洞,只不過我們肉眼看不見而已。因為,只有這樣,他的這套精緻的血脈系統才能說的通。

蓋倫的血液理論錯得離譜。但是咱也不能太苛責他。他是1800年前的人,當時醫學知識積累有限,何況當時羅馬帝國不允許解剖人體。在當時的條件下,蓋倫其他方面的醫學知識和治病能力確實遠遠超出同代人,所以他在後來的一千多年裡如同燈塔,即使後來有一些人注意到蓋倫的一些說法似乎不對,但也沒人敢公開質疑蓋倫的理論。要知道,在中世紀的歐洲試圖質疑蓋倫,就類似在60年代的中國試圖質疑馬克思。

因為蓋倫的這種耀眼光芒,1300年之後,維薩裡糾正了蓋倫的大多數錯誤,卻沒能挑戰蓋倫的血液理論。維薩裡在解剖學上的功力登峰造極,對生理學的觀察分析卻不是這麼在行。他解剖了人類心臟,沒有看到蓋倫說的孔洞,但是,關於血液在心臟裡是怎麼走動的,他沒能形成自己的理論。所以,在這個問題上,他沒去否定蓋倫。

徹底推翻蓋倫的血液模式的,是這篇故事的主人,哈維。不過,跟各種「史上第一」一樣,「哈維是史上第一個描述血液循環的人」這種說法,其實也不能太較真。科學發現絕大多數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人類知識的獲得,其實是一個逐漸積累逐漸完善的過程。在哈維之前,已經有過至少兩個人,提出一套說法,雖然不完善,卻在不同程度上窺見了血液循環的側影。

第一個人,說起來您可能有點意外,是個阿拉伯人。我說這話不是打算歧視誰。實話實說,歷史上,要數重大科學發現,阿拉伯人能進入名單的,的確不是太多,這就容易讓人產生一個成見,覺得那地方不可能出現科學思維。其實不盡然。古羅馬帝國衰落之後,不少精英流落到拜佔庭,於是古羅馬文明的一支遺脈在那裡繁衍,頗帶動了當地的一些學術研究。大約1250年前後,那兒有個叫納菲斯(Ibn al-Nafis)的,有這麼一段描述:

「心臟的兩個腔室之間絕對沒有孔洞。所以,右心室的血液必定是流入肺臟,在肺臟裡跟空氣混合,然後返回心臟,再從心臟流到身體各處」。

這段話很準確。不過納菲斯似乎不是根據解剖所見得出的這個發現,而是根據情理做的推測。因為他說的是「必定是」。曾經有熱心人試圖證明納菲斯親手做解剖,但是拿不出確鑿的證據。

另一個描述過肺循環的人是塞爾維圖(Michael Servetus),西班牙人。這人有五個不同的名字,另外還有十幾個「XX家」的頭銜,其中一個是解剖學家,而且他確實當得起這個頭銜,因為他在一篇文章裡對肺循環有相當準確的描述。他說血液從心臟流到肺臟,然後返回心臟。塞爾維圖跟維薩裡是同時代的人,比納菲斯晚300年。300年過去,塞爾維圖自然能比納菲斯更上一層樓。他的這個結論不是從情理做的推測,而是有解剖學觀察根據的。他觀察到兩個心室的血液顏色明顯不同,觀察到左心房和肺靜脈的連接關係,觀察到肺靜脈非常粗大。這麼粗大的靜脈,不會是像蓋倫說的,僅僅是為了讓肺臟裡面的「氣」走到心臟。這肯定是血液流動的一個主乾道。

塞爾維圖的見解相當準確,如果他能推廣他這個見解,「發現血液循環的人」這個桂冠說不定就落在他頭上而不是哈維頭上了。

可惜他還沒來得及推廣就被燒死了。原因是他太博學了。

他除了研究解剖學,還研究十幾種不同的學。不過,他的本行是神學。然後,大概知識過於淵博,所以不愛因循,就提出了一些違背主旋律的宗教見解,比如他反對基督教魔幻三傑的說法。16世紀是基督教教廷權勢開始動搖的時候。通常越是根基搖晃的權勢集團就越怕有人反對自己。所以當時教廷對「異端」的打擊非常嚴厲。塞爾維圖的新穎見解被教廷定性為異端,然後給他判了火刑,所有著作全部焚毀。幸虧有個別粉絲悄悄收藏了三本他的書,於是多年之後大家知道,居然曾經有個神學家塞爾維圖提出過這麼準確的肺循環解說。

不過,應該說明的是,血液循環包括體循環(血液向身體各處輸送養分)和肺循環(血液到肺臟重新加氧)。納菲斯和塞爾點陣圖只是描述了肺循環,對體循環沒有清晰的認識。即使是肺循環這一部分,他們的呼聲也還是太弱,沒能對流傳千年的蓋倫理論形成任何威脅。

於是,糾正蓋倫血液理論的活兒就留給了威廉-哈維(William Harvey)來完成了。

哈維是一位16世紀的英國醫生,1578年出生。那一年李時珍剛好寫完《本草綱目》。

哈維天資不凡,15歲進入劍橋大學一個分校,19歲畢業。21歲到義大利帕杜瓦大學學醫,當時伽利略正在那裡教天文學。24歲那年,哈維拿到醫學博士學位。各位導師對哈維的評價極高:「雖然我們因為他的出色才華而大大提高了對他的要求,他的表現仍然遠超我們的期望」。如此美譽太有說服力,以至於哈維回到家鄉之後,劍橋大學直接就白送他一個醫學博士學位。

在家鄉,哈維成為諸多專業學會的成員,行醫成績斐然,醫德有口皆碑,還參加倫穆裡講壇(Lumleian Lectures,一個醫學知識系列講座,致力於推廣新醫學知識,從1582年開始,至今仍然在進行),而且給兩個國王當過禦醫。

我不是寫傳記,哈維的這些生活經歷我不打算多談,但是有一個小節我想提一下:哈維到倫穆裡講壇第一次開課的時候,開場白列舉11個原則,比如「你們自己能從教科書裡讀到的內容我就不再重複」之類的話。其中有一條,我想引用一下:

我不會讚美或是貶低別的解剖學家。每個人的工作都很出色。即使有誰曾經有過失誤,也都有可以諒解的原因。(Not to praise or dispraise other anatomists, for all did well, and there was some excuse even for those who are in error.)

這話跟本文主題並沒有直接關係。我只是覺得哈維這氣度讓我景仰,所以摘引出來,算是個臨時插播。本文重點想說的是哈維怎麼發現的血液循環。

我們已經說過蓋倫在之前的一千多年裡具有神一樣的地位。要挑戰這種巨擘,面對的壓力很大。大到什麼程度呢?我們看一個小軼事:哈維發表他的血液循環理論之後,有一個骨灰級蓋倫派教授,公開發表過一句著名的宣言:「我寧願跟著蓋倫錯也不能跟著哈維對」(rather err with Galen than proclaim the truth with Harvey)。

哈維闡述血液循環的著作《論心臟和血液的運動》,是他50歲的時候發表的。那時他從醫學院畢業已經26年。但是並不是說他那時候才弄清楚血液循環現象。從後來能找到的文稿推測,他早就已經有這個觀點,只不過,面對捍衛傳統的各種壓力,他搜集了十多年的證據,才正式挑戰蓋倫的血液理論。

哈維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做動物活體解剖,然後根據觀察到的現象,得出血液循環的結論。但他知道質疑蓋倫不是小事一樁。為了能出手就有說服力,他要找一個最有效的切入點。

當時歐洲處於文藝復興時代。所謂「文藝復興」,復興的不僅是文藝,而是古希臘時代的各種文明結晶,包括文化和科學知識,以及理性思考和質疑精神。所以,那個年代的歐洲,人們不再依靠古人的典籍來獲得知識,而是自己開始研究自然,理解自然。

做研究,正確的科學研究方法是至關緊要的。古代聖賢,比如希波克拉底和蓋倫,提倡嚴謹的觀察,這個確實很重要。但是單純肉眼觀察,缺點是不夠精密,不夠客觀。要得到客觀的觀察結果,就應該有精密的測定,比如,隻說一種物質是「涼」的或是「熱」的還不夠,必須準確測定出各種具體物質的溫度。然後對測定出來的數據做計算,從中找出規律。而且,找出的規律,還應該用實驗進一步證實,以保證它們不是巧合,不是觀察錯誤。

當時,文藝復興的先驅大師,比如哥白尼和開普勒,用精確測量和嚴謹檢驗的研究方法做出很多新發現。然後,哈維在帕多瓦大學學醫的時候,伽利略就在帕多瓦大學裡用這些方法做天文學研究。

這些大師研究的是其他的學科,不是醫學。好在科研的方法學,很多時候是相通的。

哈維這樣的人,對先進的研究方法有天然的親和力。他認定測量和計算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法,於是他決定從這裡找突破口。

哈維知道人的心跳頻率,心室的容積,每次心跳泵出的血量。根據這些,他做了一些簡單計算,按照最保守的估算,人的心臟每天會泵出245升的血液。蓋倫理論如果正確,人的肝臟每天就必須分泌出這麼多血液(實際上必須比這要多很多。因為,根據蓋倫說的,心臟泵出的血只是肝臟分泌血的一小部分)。而這顯然是天方夜譚。就算肝臟真的能分泌這麼多血液,一天245升血液,大致相當於4個成年人的體重。這麼多血,怎麼可能被肌肉吸收,或者從毛孔揮發?成年人體內只能容納5升血液。如果肝臟真的能一天產生245升血液,也就是一小時10升。假設肝臟從半夜12點開始乾活,那麼還沒到1點這人的身體就要被血液撐爆了。

何況,為了讓自己的計算有說服力,哈維的計算已經是非常的保守,比如,他是假設心臟每次泵血量只有4.7毫升(實際上是50-100毫升)。

只要對蓋倫不是迷信到「寧願跟著蓋倫錯」的地步,看到這樣的數字,應該都明白,在這個問題上,蓋倫的說法不可能成立。

蓋倫理論錯了,那麼正確理論應該是怎麼樣的呢?這需要用更準確的解剖發現來闡明。

哈維把《論心臟和血液的運動》的其他章節用來講解他的證據,其中大部分證據來自活體解剖。他前後花了十幾年的時間,大量解剖各種活體動物的心臟,觀察血液流動的情況,這讓他收集到足夠的解剖學依據,來支持他的血液循環理論。我們列舉一下其中的一些關鍵觀察結果。

血管和心臟的關係:動脈和靜脈以心臟為中心連成一個不可分割的體系。心臟不是附加在血管上的「化氣為精」的配件,而是動靜脈系統的樞紐。

兩個心室同步搏動,而不是像蓋倫說的,各乾各的。

心臟搏動不是因為「氣」(來自肺臟)的衝擊,而是自己在搏動。搏動的目的是推動血液流動。

左心室收縮的時候,會把血液泵入動脈系統,這個時候動脈會出現膨脹(搏動)。顯然動脈的膨脹是因為心臟泵血的衝擊力,而不是如蓋倫所說,動脈膨脹是在從皮膚吸收空氣。

如果把動脈切開一個口子,血液會以脈衝的節奏噴出來,噴射的時間正好是動脈膨脹的時候,也就是心室收縮的時候。這就更說明蓋倫的「動脈膨脹是在吸收空氣」的說法是錯誤的。這種噴射節奏恰恰說明心臟以極高的壓力把血液泵入動脈,造成動脈的搏動。

右心室收縮的時候,會通過肺動脈把血液泵入肺臟,於是會看到肺臟血液充盈。

我們能觀察到血液被右心室泵入肺動脈。然後,我們能看到血液從肺靜脈進入左心房然後進入左心室。肺動脈去往肺臟。肺靜脈來自肺臟。對於這樣的血液出沒,最自然的解釋就是:肺動脈的血液進入肺臟之後,經過無數微孔,滲透到了肺靜脈,然後返回左心室。

把活體動物剖開胸腔,暴露心臟和大血管,這時候如果結紮大靜脈,心臟就變得空虛;而結紮大動脈,心臟就出現膨脹。這說明血液是從心臟被泵入大動脈,從大靜脈返回心臟。

靜脈血流動方向以心臟為中心。這是在人身上隨時可以做的實驗。找一段明顯的淺表靜脈,比如胳膊彎內側的一段靜脈,用兩個手指頭壓住靜脈之後,手指頭向兩邊分開,這段靜脈就會是癟的,因為裡面的血液被擠空了。這時候如果鬆開靠近心臟這邊的手指頭,靜脈仍然是癟的。但是如果鬆開遠端的手指頭,這段靜脈立刻恢復充盈狀態。用這樣的方法可以判斷靜脈血液的流動方向。按照蓋倫的理論,血液從肝臟產生,然後通過靜脈流向全身。就是說,肝臟是血液流動的中心。肝臟以上的靜脈(比如胸腹部),血都是向上流動;肝臟以下的靜脈(比如腿),血都是向下流動。哈維用上面說的方法檢查靜脈血流方向,發現情況不是這樣的。肝臟不是中心,心臟才是:心臟以下的靜脈,血液往上流動。心臟以上的靜脈,比如頭、肩膀和脖子,血液往下流動。就是說,靜脈血液不是以肝臟為起點向肢體排出,而是身體血液向心臟這個中心集中。結合前面一條觀察結果,就可以知道,蓋倫說的靜脈把血液送往身體各處是說法是錯誤的。靜脈不是把血送出去,而是從身體各處把血收回來。

人類手臂血管結紮實驗:如果用膠帶在上臂輕度結紮,結紮的力度足以阻斷靜脈血流,但不會阻斷動脈血流(靜脈處於皮下,容易被阻斷;動脈在肌肉深層,需要很大壓力才能阻斷)。這樣的結紮導致靜脈血流受阻,而動脈血仍然持續流入前臂(手腕仍可以摸到脈搏),於是結紮點之下的前臂會出現腫脹,靜脈明顯膨脹,皮膚溫熱。而如果在同樣的地方結紮,但是結紮非常緊,以至於動靜脈血流都被阻斷(手腕部位不再能摸到脈搏),那麼結紮點之下的前臂變得缺血蒼白,皮膚變涼,而結紮點之上卻出現腫脹。這說明動脈把血液送入肢體末端,而靜脈則把血液送回心臟。這就進一步支持前面一條觀察結果,就是說動脈的作用是向身體各處輸送血液,而靜脈的工作是從身體各處回收血液。這是個循環過程。

哈維對於心臟泵血量的計算,無可辯駁的證明蓋倫的血液理論不能成立。這麼大量的血液不斷的流經心臟,只能有一個解釋:血液在體內是循環流動,重複使用。這樣的推理很有力度,但畢竟還屬於邏輯推理。而哈維把他的解剖發現綜合分析之後,就用實際證據完整勾畫出了血液循環過程。

不過,哈維沒能發現毛細血管,因為他在世的時候顯微技術還沒普及(那時列文虎克發明了獨特的玻璃珠顯微鏡,但是他畢生對自己的顯微鏡製作技術秘而不宣)。所以,哈維沒有明確的觀察結果來說明血液是怎麼從動脈進入靜脈的。他只是猜想,血液經動脈來到身體各處的組織之後,會被靜脈「吸取」,就像海綿吸水那樣吸入靜脈系統裡。至於血液被吸入靜脈之後,依靠什麼動力來流向心臟,哈維猜想是肌肉收縮擠壓的結果。這個錯誤,用哈維自己早年的話來說,屬於可以諒解的錯誤。畢竟他不知道動脈和靜脈通過毛細血管直接連通,於是心臟對動脈施加的推力,是可以延伸到靜脈,然後繼續推動血液流動的。

哈維去世不久,1661年,33歲的年輕生物學家馬爾皮基(Marcello Malpighi)用自己研製的顯微鏡觀察青蛙的肺臟,發現了動脈血返回靜脈的真正通道,也就是毛細血管。這就給哈維的血液循環通路補上了那個關鍵的缺環。

哈維雖然根據解剖觀察,確定了血液是處於循環狀態,但是那時人們不知道氧氣,更不知道人體細胞需要靠氧氣生存。所以哈維並不知道循環的生理意義,尤其是肺循環吸收氧氣的意義。因為當時現代科學仍處於起步狀態,哈維試圖解釋血液循環的意義的時候,沒能完全擺脫古代的那種浪漫解讀,比如,他曾經說,血液循環就像水在自然界的循環。在自然界,雨落地變成地面的水,地面的水被太陽加熱,蒸發變成雲,雲釀造了雨,如此循環。這是宏宇宙(macrocosm)。而血液在我們身體這個微宇宙(microcosm)裡也經歷類似的過程:動脈血營養組織,就像雨水滋潤大地。靜脈吸收血液帶回心臟,就像地上的水蒸發,返回天空。哈維認為這是造物主的設計。

跟任何新科學新發現一樣,哈維的血液循環理論也招來無數攻擊。捍衛傳統理論的學者們紛紛質疑:蓋倫說了,血液是從吸收的食物轉換過來的營養。誰都知道營養必須新鮮。循環使用陳舊的血液,簡直是荒誕不經的想法。如果血液循環流動,豈不是意味著發燒的時候,血液裡的膿毒就沒法排出,而是不斷重新毒害身體?你解剖的動物都還活著,肯定是動物在痛苦之中生理過程發生了扭曲,才會出現你說的那些現象。那根本不能說明血液在循環。再說,你怎麼肯定動物身上發現的事可以用來解釋人類的身體功能。你說動脈血到了末端組織時候能穿過微孔回到靜脈,我們怎麼看不到這樣的微孔?(最後這個質疑一直到馬爾皮基發現毛細血管之後才銷聲匿跡。)

那些「寧願跟著蓋倫錯」的鐵杆蓋倫信徒當然更不會接受哈維的新發現。不過哈維沒花費太多時間跟他們爭辯。哈維知道,這些情懷人士崇拜蓋倫,不是因為蓋倫的科學成就。他們只是把蓋倫當作一尊神來膜拜。對這樣的人來說,神像是不能倒的,不然他們就失去了心理拐杖,自己就不知道怎麼走路了。所以跟他們擺事實不會有什麼作用。

血液循環現象的發現,有什麼重大意義嗎?

有的。

21世紀,至少在工業化國家裡,最常見的兩大死亡原因就是癌症和心血管疾病。而這兩者,癌症隻佔12.49%,心血管疾病導致的死亡就高得多,佔29.34%。按百分比算,心血管疾病是當代最大殺手,比感染性疾病還兇猛(感染性疾病佔23.04%,而且主要是在發展中國家流行)。

心血管疾病有哪些?先天和後天的心臟結構損壞,高血壓,冠心病,中風,動脈硬化和各種血管栓塞。所有這些疾病,都是血液循環狀態發生改變。如果不知道血液循環的原理,就根本不可能理解這些疾病的發病原理,更不可能找到有效治療辦法。

至於心臟外科手術那就更不用說了。說個比方,沒了解鍋爐管道結構和工作原理之前,就貿然嘗試修理正在運轉的鍋爐,那肯定要闖禍。

不過,血液循環原理的這些臨床意義,其實是多年之後才被大家透徹理解。在當時,哈維的發現有點超前,可以說哈維是提前闡述了20世紀的知識。而醫學的其他領域,大部分還停留在17世紀。所以,血液循環理論當時並沒有馬上對醫學臨床實踐產生革命性的指導作用。它的指導作用是很多年之後才充分展現出來。

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沒能在當時立即跟上,這個可以說是時代的限制,不算太丟人。不過,那個臭名昭著的放血療法,在哈維發現血液循環原理之後,居然還能繼續忽悠兩百多年。真是醫學界的大糗事。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放血療法的理論基礎,完全就是蓋倫那套說法。就是說,疾病都是因為四大體液平衡失調。四大體液以血為主。肝臟忙著產血,不捨晝夜,所以最常見的體液失調就是血液過多。於是從蓋倫開始,歐洲一千多年了,有啥病都是放血。這麼放了一千多年。到1628年,到底讓哈維發現,血液不是從肝臟源源不斷的湧出來。血液總共就這麼5升,循環使用。這個道理明白了,蓋倫的體液平衡學說到這兒就該壽終正寢了。

有趣的是,血液循環理論大家都知道了,蓋倫理論給推翻了,可是放血療法依然盛行,一直到1860年,照相機都出現了,都還有人玩放血,然後有攝影師給拍下了操作經過,放血郎中和攝影師合作,譜寫了一曲古代巫術跟現代科技完美結合的讚歌。

也不能怪那時的人愚昧。那主要是因為當時別的醫學研究還沒跟上,別說冠心病高血壓的病理沒研究出來,那時連微生物的致病原理都沒人知道。不知道這些病理學,就不可能發現有效的治療辦法。疾病沒有真正有效的治療辦法,各種江湖秘技自然就有了市場。這種現象不是那時才有。就算到了今天,如果有什麼病是現代醫學不能立即解決的,那麼病人肯定就去找各種另類醫學。原理類似。所謂病篤亂投醫。人病了就著急,啥都願意試試。何況這放血療法是個上千年的老傳統,從小聽人說這是古代智慧結晶,連老教授都有不少相信的。那病人沒藥可吃的時候去放個血,也算是情有可原。別說老百姓了。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都是個放血迷。那是1799年,血液循環理論出來都171年了。華盛頓著涼之後喉嚨腫痛,就讓醫生給自己放血,幾個小時裡放掉了兩升多血,身體裡的血給放掉了一半。結果當晚10點人就沒了。這也就是因為那時磺胺和抗生素都還沒出現,華盛頓的肺部感染,不管是病毒性還是細菌性感染,都缺乏有效葯。沒有有效葯的情況下,別說是華盛頓,即使是他身邊的醫生,也難免屈從於習俗,同意使用這種「歷史悠久」的做法。其實,這種陳舊愚昧的做法,很可能加速了華盛頓的死亡。這種情況下,醫生應該採取的是印侯闐的原則:沒有有效葯,就不要盲目用藥。充分休養,等待病人自身恢復能力其作用。

哈維最主要的功績就是全面準確的闡述了血液循環原理。這個原理雖然當時沒能馬上指導臨床實踐,但是它毫無疑問是現代醫學研究最重大的支柱理論之一。當然,哈維的業績不僅僅是發現血液循環。他還研究過動物胚胎髮育現象,做過比較解剖學研究,研究過昆蟲解剖。但他能名垂青史,主要還是因為他廓清了血液循環現象。

哈維行醫一直到68歲。本來他或許還能繼續乾下去,但是那一年國王查理倒台,舉國動亂讓他產生一些厭世心理。動亂中暴民入室劫掠讓他丟失了很多研究資料,這更讓心冷。從那以後他逐漸停止工作和研究。那時他太太去世,膝下無子,哈維就到倫敦跟弟弟住在一起。曾經有醫院同事試圖說服他出山,繼續行醫。他拒絕了。他說,我發表血液循環理論之後,經受了這麼多攻擊。現在能有這樣寧靜的生活,這對我太有吸引力了。您還是讓我在這樣靜謐的地方打發我所剩不多的日子吧。

哈維沒有子女。他的遺囑是把不動產分給親屬,而現金都捐獻給了倫敦醫學院。實際上他73歲的時候就曾經捐款給倫敦醫學院,修了一個圖書館。

1657年6月3日死於中風。享年79歲。他葬禮很簡樸,沒用正式的棺材,隻用了一個鉛皮棺材內膽,裡面沒有額外裝飾(歐洲傳統,木質棺材內部另有鉛質內膽,以及紡織品襯墊裝飾)。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自聶廣科學網部落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