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打退皇太極,力拒張獻忠,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封侯的女將軍

正如有句話叫“戰爭讓女人走開”一般,女性在歷史上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幾乎是都和戰爭絕緣的,史書上留下的女性身影,多數是后宮佳麗亦或是紅粉佳人。但歷史上卻有這樣一群女性,以對江山社稷有功而名垂青史,在萬千紅妝中憑借武功“C位出道”。

婦好、花木蘭、梁紅玉……這些都是在中國歷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的女將,但有這樣一位在當代鮮為人知的奇女子,憑借卓越的軍功被破例《二十五史》載入將相列傳,破除了歷代修史隻把女子寫進列女傳的慣例,填補了中國正史將相列傳中長期以來無女性的歷史空白,這在歷史上是獨一份的存在,她,就是秦良玉。

關於這位傳奇女將軍的樣貌,《明史·秦良玉傳》中並未詳細描述,只是說:“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杆兵’,為遠近所憚。”

倒是在朝鮮使臣黃中允所寫的《燕行錄》裡,有過大概記載

“是日行至曹莊,遇馬門秦氏。體甚肥大,網巾、靴子、袍帶,一依男子。能文墨,熟兵書。馬上用八十斤雙劍,年可三十五六許。。。凡女兵四十餘名,著戰笠,穿戰服,黑靴紅衣,跨馬馳突,不啻男子驍健者。”

其中的“體甚肥大”,反映出秦良玉本人體型相對魁梧,根據現代重慶官方對秦良玉所遺留下來的衣物等遺物測定,其身高約1米86左右。(據藏於重慶博物館的秦良玉藍緞平金繡蟒袍,此袍長171cm,袖長96.5cm)。

這樣一位高大的女將軍,手舞重達八十斤的雙劍,手底下還率領著一支四十餘人的“娘子軍”,在明末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更為她的一生增添不少傳奇色彩。

秦良玉的一生恰好經歷了明朝由最後的輝煌轉向深淵的歲月。從萬歷二十七年參與“萬歷三大征”的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開始,到清順治五年閱兵時的壽終正寢,秦良玉無愧於崇禎皇帝賜給她的四首詩:

學就四川作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

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蜀錦征袍自剪成,桃花馬上請長纓;

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上萬裡行。

露宿風餐誓不辭,忍將鮮血代胭脂;

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憑將箕帚掃匈奴,一片歡聲動地呼;

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貴州土司楊應龍作亂於在播州(今貴州省遵義市),秦良玉的丈夫石柱宣撫使馬千乘臨危受命,親率三千兵馬跟隨大將軍李化龍前往征討,秦良玉則率領五百精兵押運糧草,與副將周國柱扼守鄧坎(今貴州鳳岡縣南),是為戰場初露鋒芒。

其後一年,楊應龍軍利用李化龍大軍在營中大擺筵席的空隙,突然發動襲擊,秦良玉與丈夫充當先鋒將其擊敗,又乘勝追擊,連拔金築關等七個營寨。此後又協助酉陽的各路官軍大破桑木關,秦良玉的戰功可為南川路第一,但在楊應龍叛亂被徹底平息之後,秦良玉卻沒有向朝廷邀功。

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秦良玉的丈夫馬千乘受太監邱乘雲的誣告,病疫於雲陽的監獄,秦良玉此後就代領馬千乘的職位。

萬歷年後,明朝國力空虛,又碰上“小冰河期”等自然災害,滿人趁勢崛起於白山黑水間。泰昌元年(1620年),後金進犯遼東,朝廷賜秦良玉三品官員服飾,令其出兵,秦良玉先派兄長秦邦屏和弟弟秦民屏帶幾千兵馬先前往。

短短幾個月時間內,大明皇帝換了個遍,朝廷失了主心骨,後金乘虛而入,攻佔了沈陽,秦邦屏和秦民屏為奪回沈陽,強渡渾河與清兵激戰,奈何寡不敵眾,邦屏為國捐軀,而民屏身陷重圍。秦良玉聞訊後,親率百名白杆兵,跨河殺入重圍,不僅救出了弟弟,還奪回了哥哥的屍體。

此後朝廷又命秦良玉回家四川征兵,這一期間,秦良玉又平定了宣府使奢崇明的叛亂,明熹宗朱由校為嘉獎她一門忠烈,特地將二品服賜給她,封為誥命夫人。

但古代中國為男權社會,秦良玉一介女子卻屢立戰功,自然會遭到小人排擠,《明史》中記載,總兵李維新,因為渡河一役戰敗歸營,卻緊閉營門,拒絕接見秦良玉。誰知這位女將軍卻是不好惹,憤然向皇帝奏言:以六尺軀須眉男子,忌一巾幗婦人,靜夜思之,亦當愧死。皇帝朱由校因此下詔,文武大臣必須以禮招待秦良玉,不得有任何猜忌 。

但朱由校是個短命皇帝,在位僅僅7年,23歲就駕崩了,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朱由檢登上歷史舞台,秦良玉也竭盡全力地保衛著這個搖搖欲墜的王朝。

崇禎三年(1630年),皇太極率兵繞過關寧錦防線,從蒙古南侵,明朝連失永平四城,京師危在旦夕,秦良玉奉旨進京勤王,四方勤王軍隊迫使皇太極失利退兵,但大明最後的支柱袁承煥被皇太極利用反間計害死。

崇禎七年(1634年)起,秦良玉開始同張獻忠鏖戰於四川,此時的她已年至花甲,風采卻依舊不減當年。她率領著白杆兵,連戰連捷,解除了太平之圍,誅反將羅汝才於巫山,斬叛帥東山虎於譚家坪,令張獻忠的軍隊在川蜀吃盡了苦頭。

然而,四川常年遭受戰亂,府庫耗空,官軍的兵力和糧餉無法補充;而起義軍部隊勢力龐大,從四面八方潮水般湧進川蜀,從整個戰局上看,官兵幾乎沒有贏的機會。秦玉良在救援張令時損兵三萬,萬般無奈,只有退守石柱一地。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京城大門已失陷於李自成之手,朱由檢自縊於煤山,享國276的大明皇朝終於徹底崩塌。這時的局勢為,李自成入主京城,張獻忠則牢牢控制住川蜀,以此作為自己的據點。

為徹底控制四川,張獻忠東征西戰,卻唯對石砫這彈丸之地無可奈何。張獻忠攻下成都後,秦良玉對部下說:“我兄弟二人都戰死沙場,我一個婦人,受國恩二十年。到現在這種地步,也敢與賊勢不兩立!”張獻忠到處招降四川土司,卻唯獨不敢來石砫。

已經六十八歲高齡的秦良玉,帶著她手下身經百戰的白杆兵,誓死抗拒,一直到張獻忠亡於清和碩肅親王豪格之手時,起義軍都沒能踏入石柱半步。

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1646 年),遠在福建的隆武帝朱聿鍵派使節赴石柱,加封秦良玉太保兼太子太保銜,封其為忠貞侯(錢海嶽《南明史》為忠州侯)。而在西南的永歷帝朱由榔則加封秦良玉太子太傅,任以四川招討使,仍以鎮東將軍督兵平定川中諸賊。

清順治五年端陽節過後,七十五歲的秦良玉,在一次檢閱過白杆兵後,剛剛邁下桃花馬,身子猛然一歪,壽終正寢,結束了她戎馬恍惚,馳騁疆場的一生。

關於秦良玉,明亡以後多有文人對其讚譽有加,近代康有為、郭沫若及冰心等人也都以自己的方式稱讚紀念,馮玉祥更是直言:“紀念花木蘭,要學秦良玉。”"露宿風餐誓不辭,嘔將心血代胭脂。北來高唱勤王曲,不是昭君出塞時",這樣一位民族英雄,巾幗志士值得我們後人永遠銘記和學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