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作家該如何告訴孩子“死亡”這件事

《蜘蛛先生的葬禮》一書作者李珊珊用一場遊戲的狂歡消解孩子成長中的煩躁憂愁,給孩子另類獨特的生命教育。

文 / 劉 超(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業務部)

  

一張“參加葬禮的請帖”拉開了《蜘蛛先生的葬禮》的整個劇幕。最先讓人眼前一亮的,是開篇的那張演員表,角色都由不同的動物扮演。男主角蜘蛛胖大叔,智者知了、小胖墩、蝴蝶姑娘以及蜻蜓、弓腰蟲、竹節蟲等一眾“群演”,上演了一部關於“死亡”、關於“葬禮”的童話劇,有懸念、有衝突、有渲染、有鋪陳;有生離死別時的抱頭痛哭、有見證蛻變時的歡呼雀躍、有戲劇化反轉後的思考和感動。

“死亡”一直被視作兒童文學領域中最難把握講述尺度的主題,很多兒童文學作家會回避這一話題,他們覺得孩子應該快樂地成長,不要讓他知道這世界會有太多讓人傷心的事情,尤其是死亡。但是現實生活中,“死亡”這個話題離孩子並不遙遠,如何正確積極地看待呢?作者李珊珊為孩子講述一個和“死亡”、“離別”相關的故事,讓人不禁佩服她的勇氣。李珊珊是一位80後兒童文學作家,近年來她的作品在國內外屢獲殊榮。為什麽她的兒童作品能打動那麽多人?看完《蜘蛛先生的葬禮》一書後,我很讚同她本人的這段表述“兒童文學創作,是要表達真我,由衷地發自內心去創作:純真、純粹、純文學”。

  

中國現代兒童觀的確立始於“五四”期間,現代兒童心理和兒童文學的研究和發展距今才短短百年。童年在很長一個階段被看作成人的預備,童年期在人生階段中的獨立意義與價值也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很長時間裡人們對兒童以及兒童文學的價值仍然有很多誤解,其中之一就是過度地強調兒童文學的訓導性和教育性。兒童文學的本質是童年,精神是頑童,當代中國的兒童文學一直致力擺脫教育性而成為純粹的藝術,要追求兒童文學的藝術性,最根本的就是用最接近兒童的心去創作,用童心去解讀生活中的喜怒哀愁,用童真來理解世間萬事,這本書就是一次有益的嘗試。

  

每一代人的童年都有一個獨特的閱讀印記,“70後”在革命故事和英雄事跡的“灌溉”中茁壯成長;“80後”的童年裡有很多值得回憶的“小人書”,成群的孩子排排坐在路邊書攤的長凳上,手捧《水滸傳》《三國演義》《隋唐演義》;到了1990年代,隨著“小人書”逐漸退出歷史舞台,雖然也出現過“皮皮魯和魯西西”之類的好故事、好童書,但是中國主流兒童讀物市場被日本動漫佔據了很長一段時間,所以那時候的孩子可選擇的原創讀物並不多。當下,中國的兒童讀物市場可以說是繁花似錦,每月甚至每周,都有大量的原創兒童讀物源源不斷地被生產出來,現在的孩子們可選擇的太多了。但也聽到不少埋怨,內容重複的多、題材陳舊的多,好作家少、好故事少,我經常在想,什麽樣的兒童讀物能給小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影響他們的一生呢?撇開寫作手法、編輯方法等一些技術性因素,我想,對於一部兒童文學作品來說,最重要的是一顆心。

  

說到《蜘蛛先生的葬禮》的故事和意義,總覺得自己不是最合適的評論者。曾聽過一些成年人對本書意義和“中心思想”的概括,大多為關鍵詞之類的“破繭,蛻變,成長”等等。可是這本書真正的讀者,每個聽到或看到這個故事的孩子心裡,又是什麽樣的情景呢。如果能夠做一個問卷調查的話,我想答案一定是五花八門,因為這本不厚的書中蘊含的元素實在太多,可能某個角色對白、某個畫面、某個形象都會引起孩子們無限的遐想。這本書的價值應該在他們真正的讀者心中,比如,給他們什麽樣的想象、什麽樣的回憶、什麽樣的觸動等等。兒童文學本身就是關照兒童的文學,兒童文學創作是用“自己的童年”與“現實的讀者”在文學的世界裡做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所以一部好的兒童文學作品就是與兒童的心靈相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