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核心素養背景下,學校如何打造特色課程?7位名校長來支招

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之一,核心素養引領和指導著學校課程建設和課程發展的方向。如何推進學生核心素養教育?怎樣圍繞核心素養來構建學校的課程體系?這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的焦點問題。

近日,在“現代教育報優質教育協同發展論壇”上,七所京城中小學名校長圍繞“聚焦核心素養培育的特色課程建設”進行了探討交流,分享了他們的思考與智慧。

現代教育報優質教育協同發展論壇,簡稱“現教論壇”,是北京主流教育媒體打造的基礎教育品牌活動,通常每兩周舉辦一次,每期一個主題,邀7~10位嘉賓,嘉賓包括北京各區中小學校長,以及相關領域專家學者。本期論壇為2019年第三期,此後本報將定期組織論壇,邀請各位校長專家分享智慧,共享經驗。

課程促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

李志偉(北京市廣渠門中學校長)

學校提供的服務不同,培養出來的生命樣態也不一樣。廣渠門中學給學生搭建了發展個性的平台和機遇,讓每一個人擁有自己本該擁有的能量,成為自己和他人的發光體,成全每個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

基於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廣渠門中學為全體學生提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選擇靈活的課程平台:基礎類課程著眼於滿足學生的普適需求,將國家必修課程通過校本化實施來完成特色構建,為學科教學提供更為靈活的選擇余地;拓展類課程定位於充分滿足學生的多元化發展需求,通過對學生學習需求的調查,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開發,以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拓寬學科視野,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處理好知識與技能、學習與探究的關係,改變學生的學習性質、結構和狀態;特色類課程在保障學生綜合素養全面發展的基礎之上,重在促進學生的特長髮展與個性培養,既體現學生的興趣傾向,又滿足不同學生對不同課程的選擇需求。

“課程”是學校向高峰攀登的重要抓手,課程要走向生活化、綜合化,學校要據此形成系列綜合課程的校本體系。在綜合課程開發領域,學校立足實際,將“學科綜合”理念貫穿於課程設計中,注重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著眼於學生跨學科素養的養成,同時強調課程的整體性,以整體性之課程培育整體性之素養。

比如以“故宮深度遊”為主題的學科綜合課和以“南水北調”主題的項目式學習,為學生成長和發展需要提供服務,帶給了學生更寬、更廣、更深的引領,讓學生更多自主發展空間,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

教授開設常態實驗課

全疆發(北京化工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北化附中以辦學思想“美的教育、美好人生”為主線,以“立志、立德、立業、立人”為育人目標,以國家課程體系為基礎,通過“審美融入”創新性地構建了與之相對應的心靈美(品德與價值觀)、思維美(科學與技術)、語言美(語言與文學)、藝術美(審美與藝術)、健康美(體育與健康)、行為美(綜合與實踐)等六個模塊的課程體系。在探索和實踐這個課程體系的過程中,教師們結合學科課程的實際內容,通過審美融入落實核心價值觀培養。

為了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與審美情趣,化大附中以“瑧美德育”“博美課程”“智美教學”“偲美社團”“和美管理”“怡美校園”組成“美的教育”文化體系,從心靈美、思維美、語言美、行為美、藝術美、健康美六個系列的課程體系切入,真正做到讓所有學科教學、學生活動都與審美元素有機融合。通過教育過程的人性關懷之美、發現科學真理之美、覺悟社會規則之美、能力提升的成功之美、師生互動的情感愉悅之美等,促進學生的人格的發展與完美,全面提升核心素養。

新時代的中國,正在由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邁進。基礎教育毫無疑問具有培養“科技備份人才”歷史擔當。學校依托北京化工大學強大的課程、師資、實驗室等資源優勢,以國家必修課程優質化為前提,以北京市教委“1+3”改革項目為平台,創新“大學先修實驗課程”(物理、化學),附中教師與化大教授共同探索、研究、構建高校與高中教學的課程、教學、評價相銜接的創新性、貫通式人才培養模式。大學教授開設的常態實驗課程,讓化大附中孩子開拓了視野、培養了科學興趣、動手實踐能力、科學創新精神等。

成就學生藝術夢想

王澤旭(中央工藝美院附中校長)

工美附中秉承“惟道是從”的核心理念,用心做管理,用情做教育,把“培養具有民族情懷和國際視野的美術特色創新人才”作為學校的育人目標,努力創設適合學生發展的美術特色學校,成就學生的藝術夢想。

學校致力於打造具有工美特色的課程體系,通過整合、研究、開發課程資源,在高中階段形成了以“文化課程、美術校本課程以及社團選修、研究性學習和綜合社會實踐”為核心的課程體系。

科學合理的課程平台,改變了學校傳統上的教學形式,讓同學們擁有充分的課程自主選擇權,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業發展目標自行選擇課程及選擇老師。老師們則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和興趣開設選修課程。為了落實課程體系,工美附中高中階段在教學運行機制上實施“自主選課”和“走班教學”。

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程度和興趣選擇了自己的課程,每個學生擁有自己獨特的課表。實施走班教學以後,學校在學生管理上實施了“大年級小班級”管理模式,配合差異走班教學,完善了科學的評價體系。

學校也注重加強教學過程管理以及教與學方法的變革,積極引導教師更新觀念、轉變角色、聚焦課堂、立足教學方法多樣化研究,充分運用“教學五步法”、思維導圖輔助教學、項目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教學上,學校注重初高中銜接,科學地整合教材,推行項目教學法,為學生搭建廣闊的舞台,真正踐行“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樂趣、體會到成功、體會到發展,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相互交流,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

開發自主高效的好課

張燕(東城區培新小學校長)

好的教育要通過好的課程來體現,什麽是好的課程?我認為至少應該具備以下兩個特點:自主和高效。好的課程一定是自主的,自主的學習才會是真正的學習。所以學校的傳統教育必須與時俱進,要體現自主性。好的課程也一定是高效的,真正的學習一定是高效、高質量的。

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樂學是關鍵。學習的樂趣來自思考和創造,而不是接受和記憶。為此,培新小學打造“學科+”課程體系,開設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項目,親身參與並動手實踐。“學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指以學科知識為基礎,在真實的社會生活情境中,進行學科拓展(深化)、學科融合(活化),旨在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自主應用、自主建構知識的學習活動。該課程不僅有明確的課程目標,還要求對活動內容進行選擇和組織,對活動方式進行認真設計,對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科學評價等。

如何引導學生高效學習?善學是關鍵。知識會過時而變得無用,但真正的教育一定是面向未來,適應未來的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已成為培新小學學科課堂教學和真實世界聯繫的紐帶,不僅有力地促進了學生創新思維與動手能力的提高,也激發了學生對於綜合實踐活動的興趣。

並且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有了一次實際性的提升,對於不同學科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有了新的認識,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了一次切實的鍛煉。

此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也提高了教師的積極性,老師們將學科知識融入到綜合實踐中學習,在陪伴學生觸摸世界的同時也實現著教師的自我突破。培新小學正是以“樂教善教”促“樂學善學”,以“樂學善學”影響“樂教善教”,在研究與實踐中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把課程開進農場

高峰(中科院附屬玉泉小學校長)

進入新時代, 玉泉小學秉承“實施幸福教育,培養‘德如玉、智如泉’的玉泉學子,讓每一個孩子擁有幸福人生”的育人目標,為了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勞動教育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大力推進勞動教育的實施。學校通過社會資源合作的形式,在北京延慶山地上建設了“玉泉農場校區”。

在課程研發中我們遵循了“知識學習與實踐學習相結合”的原則,把課堂上學習到的學科知識應用於勞動實踐活動,實現“學以致用”;“五育並舉”的原則,把勞動教育作為落實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載體,促進學生的真正的全面發展;“人與自然、社會和自我相連接”的原則,讓學生與自然、社會和自我密切接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研發出七大系列、50多個課程項目構成的“倉儲式”核心課程群,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季節進行選擇性組合成能夠落地的課程。

課程設計不僅限於“種植”或“農耕”主題,而是將農場從時空上劃分為不同的功能區域。如農耕文化實踐區、家禽家畜飼養實踐區、葡萄釀造實踐區、地質礦石實踐區、野外生存實踐區、社會調查實踐區、生活能力實踐區等。學生在這裡體驗最真實且豐富的生活,從多個角度與大自然對話、與生命對話,既能讓孩子們愛上勞動,又能讓他們感受到勞動在人生中的價值。

農場課程與其它勞動教育最大的不同,是向學生提供了一個真實的生存、生活和生產環境,一個學生走進自然、走進生存世界、走進生活的場景,以“親臨、親觸、親做、親悟”為原則,打開了兒童與世界的通道,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裡獲得經驗、促進成長。

著力培養多樣化人才

杜福棟(北京市通州區永樂店中學校長)

經過近70年的改革與發展,永樂店中學已經在骨乾教師隊伍建設、教育教學管理、設施設備配置等方面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積澱了一定的辦學優勢和持續發展的空間,形成了“規範管理、制度治校”的辦學特色和“艱苦奮鬥、 自強不息、開拓創新、不甘人後”的永中精神。

為培養對自己和國家民族的發展和未來負責,全面發展,學有特長,不斷提升素養,完善人格的學生,學校構建以責任教育為核心理念的學校課程體系,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特色化發展。

永中從學校資源現狀和教師實際特點、學生興趣愛好和特長出發進行課程建設,形成學校特色,發揮教學特點和發展學生特長。課程設置豐富多樣,提供多樣化的課程門類供學生選擇,培養多樣化人才。在課程開發實施中,以師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目標,積極發展學生的人格與個性,全面落實素質教育,讓師生與課程建設共同成長。通過不斷探索、研究、提煉、總結,永中已開發出一系列體現學校教育理念,具有時代特色、地方特色、學校特色的學校課程體系。

比如,作為特色體育課程的游泳課,頗受學生喜愛。該課程針對學生實際情況,由專業體育老師進行輔導和教學,指導學生熟練掌握游泳的技巧和自救方法。游泳作為學校特色課程在高二開設,每班每周一節。這樣的普及度在通州區乃至北京市名列前茅。

為迎接冬奧會,大力開展冰雪運動,學校與時俱進,積極建設冰雪場館,目前滑冰館已建成,滑雪場預計下學期開學前建成,我們計劃在高一開設冰雪特色課程。學校要讓永中學子離開母校時都能夠掌握一定的游泳、冰雪技能。

做細做實紅色教育

林劍(北京市第五十中學分校)

五十中分校提出“行遠教育”辦學理念,秉承“博文行健 厚德致遠”的校園精神,將“培養立身家國、行遠天下的棟梁之材”作為育人目標,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紅色文化有機融合,確立以長征精神及其內涵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作為學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要育人途徑。

學校做細做實紅色教育,播撒紅色種子,用紅色文化浸潤學生心靈,打造具有鮮明校本特色的“根植紅色基因”黨建、團建品牌。通過旗前主題微課、主題微黨課、長征文化大講堂、紅色經典誦讀、紅色歌曲演唱、紅色研學等載體,采取主題引領、專題開展、成果匯展相結合的探索體驗方式,引領師生自主探究、自主體驗、自主設計,讓師生在活動、體驗、反思、升華中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

另外,學生在藝術、科技、時政等方面也大放異彩。在國家課程基礎上,學校創建“彩虹橋”特色課程,涵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心理健康、綠色能源電動車、科技等多個領域。

通過形式多樣的上課形式和寓教於樂的課堂氛圍,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為教師校本培訓注入新的形式。該特色課程不斷擴展師生的知識面,拓寬師生的視野,培養師生協同合作的能力,強化學生的感恩意識。

學校還開設了面向全校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講堂”課程。學校以“茶、北京胡同、重陽節、曲藝的重要門類北京評書”為載體,通過跨越課堂邊界、學科邊界和教材邊界,在輕鬆愉悅、體驗互動的氛圍中,向學生不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和塑造陽光自信的精神氣質,不斷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提升。

(本文按校長髮言順序整理)

文:本報記者 白光源 整理

攝:本報記者 付磊

編輯:現教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