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米芾書法應該怎樣學?

近其理 進其理 盡其理

臨帖各有招數,效果不同。荀子有言:“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因此,圍繞“理”字動腦子臨帖非常關鍵。余臨習米芾書法多年,粗淺體會有三重境界:

“近其理” 察之精----初級境界。

凡經典作品必有其成為經典之理。即符合一定的審美觀,其形成過程會遵循或者有獨特的某些“規範”。從共性上講,是筆法、字法、墨法、章法等等。就每一位書家來講還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的“理”。習書者,首先要盡快“近其理”。必須做到“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對所臨帖仔細觀察,不放過任何細節,臨寫時從表象上盡量接近所臨對象。即進最大努力追求“像”。通過形似以接近其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總結、抓取所取法對象的獨特的、個性化的東西。米芾書法最大的特點是什麽?要弄明白。余以為總體是以勢取勝。表現在字勢欹側幅度大,筆畫的粗細對比強烈,提按強烈等等。臨寫時必須要注意掌握這些規律性的東西。

“進其理”---中級境界。

知道所取法對象的個性化特徵之後,如何表現出來?那就要深入探究其內在的規律,探究古人到底是怎麽寫出來的。要盡量還原其書寫狀態,進入他的書寫之“理”。在這個過程中更要“用腦子臨”。一方面要反覆的“試驗”——執筆的高低,把筆的鬆緊,提按的幅度,書寫速度的快慢,行筆的角度大小,筆鋒轉換的時機等等,使筆下的書寫狀態和結果盡量暗合古人,只要動作暗合古人,絕大多數時候就會輕鬆寫出所臨對象的效果;一方面要“悟”。“悟”的前提是要“修”,提高理論的修養,借鑒前人的經典評價來感悟。對米芾的字,蘇東坡曾評價其特點是:“風檣陣馬,沉著痛快”。

這裡面透出米芾書寫的兩個特徵,一是下筆果敢,不猶豫;二是行筆速度快。米芾自己評價其字為“刷字”,且雲“善書者獨有一筆,我獨有四面”。這個“刷字”與“四面”從用筆動作、速度和結果上透露了他的運筆、行筆、用鋒的技法特點。只有悟出這點,才能寫出米芾書法獨特的味道。米芾書法亦有習氣,應當知道。黃庭堅曾評米芾書法:“如快劍斫陣,強弩射千里,所當穿徹,書家筆勢亦窮於此。然似仲由,末見孔子時風氣耳”。前一句指出了米芾書法的優點,後一句也點出了其習氣所在。知道這些我們臨寫心中就有數了。

“進其理”的深層還要挖根朔源。師師之所師是關鍵。要研究所學對象他是怎樣取法的。以米芾為例,一般學書法的都知道“集古字”是米芾的重要方法,然而學米書的還應當知道“上追晉人”是他更重要的學書方法。米芾於元豐五年(1082)32歲見到蘇東坡,蘇勸其“書學晉人”。米芾棄唐追晉,大量收集、研究晉人書法。自此之後,“風檣陣馬”之氣越來越收斂,含蓄俊雅的晉人書風越來越濃。我這次選臨的《長至帖》和《戲成帖》都是其50歲之後的晚年作品。中鋒用筆,側鋒取研,運筆從容,布局疏朗、瀟散、流暢。宋高宗也說過,喜效其法者,不過得外貌,高視闊步,氣韻軒昂。殊不究其中本六朝妙處醞釀,風骨自然超逸也。米芾不學二王,則不得其源,就不能進其理。

“盡其理”——高級境界。

要把學到的書理“盡我所用。從臨帖到創作的轉換是一大關。余多年前曾經求教過曹寶麟先生:“為何臨的像而寫的不像?”曹教授 答曰“肚子裡的東西少了!” 一語中的!因此要通過大量的臨寫、研究,把所學對象“理”即筆法、特徵,爛熟於心,再熟練地表現在自己的手上。既要掌握個性的東西,更要學習研究和掌握共性的東西。直到脫去所習對象外在個性的東西,運用共性的筆法,形成自己的風格。正如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中所講: “蓋書家妙在能合,神在能離。” 要像那吒那樣“拆骨還父,拆肉還母”獲得重生。只有這樣,才能由書法的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登上書法的高峰。

米芾在長期的集古字、學晉人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強烈的書風,有很多標誌性書寫符號。其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

一、蟹爪鉤(圖2、圖3)。此最常見。來源於《蘭亭序》之“殊”字(圖1),寫法是:豎彎鉤之鉤筆向左出或左下方平推,然後向左上方提筆勾出。

圖1 《蘭亭序》中的“殊”字

圖2 《虹縣詩帖》中的“華”字

圖3 《苕溪詩》中的“將”字

二、反向“走之”。即“走之”的底部橫捺書寫方向與常規寫法相反,呈下覆反扣式。如《蜀素帖》中的“遠”和“過”字(圖4)。

圖4 《蜀素帖》(局部)

三、“門、月”等字右邊的橫折鉤主要特徵是橫筆往右上走,豎筆如弓,向右下伸展,形成一股勁兒,蓄勢,然後頓筆勾出,注意勾出的角度亦有多種。

四、很多橫折和橫折鉤的橫畫中增加提筆動作,形成一小彎(圖5—6)。

圖5《複官帖》中的“同”字

圖6 《弊邑帖》中的“苟”字

五、善用偏鋒。行筆中突然往右側發力按筆,使筆畫變得豐富厚重。如圖7“者”字中的“日”、“勁”字中的“力”的第二筆,圖8“替”字中的“日”的第二筆。

圖7《惠柑帖》中的“者”字和《蜀素帖》中的“勁”字

圖8 《複官帖》中的“替”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