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對孩子的過度期待,其實是你對自己現狀的不滿

大家好,我是圈主華川,育有一兒一女。曾留學歐洲,是美國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在此與您分享二胎孕、產、育兒知識,以及自家倆寶的親子教育經驗。

文| Vcki 來源 | 來說新知(ID:laishuoxinzhi)

1

隨著九月孩子們陸續開學,各個興趣班也到了開閘招生的旺季。基本上,從幼稚園到小學各年齡段,報幾個班是常態,孩子整一周裡只有半天或一天是屬於自己的,早已稀鬆平常,即便最佛系的也有2個課外班,而更雞血的媽媽會把平時放學後和周末2天時間全部安排滿,她們的邏輯則是:技多不壓身,先開始多報一些,看看孩子真正對什麼感興趣,最後再做減法。

這套邏輯似乎也沒啥問題。如果真能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興趣和喜好來選擇,倒也皆大歡喜。但實際上,有些家長報課外班是隨大流,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就拿奧數來說,滬上某知名數學培訓機構的一位資深奧數老師說,在自己的班上,經常看到一些孩子學得很吃力,也很痛苦。「就算在提高班上,也有這樣的孩子。因為這些孩子本身不適合學奧數,但往往家長不願承認這一點,還拚命給孩子加壓、刷題,有的孩子最後產生了厭學。」

中國數學奧林匹克代表隊總領隊熊斌認為:「在中國,只有 5% 的學生適合學習奧數。如果以『應試』的思想來應對奧數的學習,只能事倍功半。」也就是說,剩下95%的學生,都在陪跑,當分母,而結果是,這些孩子過早對數學產生了厭煩情緒。

王先生的女兒小潔就讀於某公辦重點小學3年級。讀一年級時,她開始上課外奧數班。「當時身邊的小朋友都在學,也就幫她報名了」。這樣一上就是2年半。

「之前她的周末都是排滿的。周六上午3小時奧數課,7點不到就要起床,下午還有跳舞課和游泳訓練——這兩樣是她自己喜歡的。周日在家,要做學校作業和奧數課作業,連看電視的時間都沒有。然後又是下一周……一直在趕路,太累了」。

後來,王先生髮現小潔狀態一直很不好,睡眠不夠,沒時間休息,做作業效率也低,並且造成了惡性循環。「女兒幾次跟我說,她根本就不喜歡學奧數。我在陪讀時觀察她,3小時的奧數課,無精打采,而且後面2小時基本都在神遊,看她坐在那裡真是煎熬啊。」

今年春季開學,王先生決定來一個改變——停掉奧數課。僅僅幾周過去後,王先生髮現,小潔變了一個人。

「你別小看那一個上午,那就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現在這個上午空下來了,而且還是去掉了她不喜歡的課。孩子放鬆下來,有充足的睡眠,還能有時間玩,她的狀態就好起來了,做作業也快了,多出來的時間又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開始進入良性循環了」。

「我的勇氣在於,不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學習機器,而希望她是一個豐富的人,課餘時間跳跳舞、遊游泳,做做自己喜歡的事。可能現在像我這樣的家長是少數,但是我希望以後漸漸多起來,形成另外一種氛圍。」

2

父母總是一邊愛孩子,一邊把自己的期待、願望強加到孩子身上,形成一種過度期待。孩子會覺得父母的存在是一種壓力和負擔,過度期待和干涉,也往往會阻礙孩子的自主性、主體性的發展,成為孩子不能自立的原因。

兒童精神醫學界的領軍人物裡歐·坎納因發現孤獨症而聞名於世,坎納教授說,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期待或許是出於愛,為孩子考慮,希望他將來能夠擁有一個更豐富的人生,但是這麼做恰恰是南轅北轍,孩子在面對這一切時,心理上感受到的反而是拒絕。因為對於孩子來說,大人其實是在換一種方式表達對眼前的自己的不滿。

因此,受到過度期待的孩子就會被周圍的這種超越他能力的期待束縛,就會失去自己主動想做什麼的願望,只能在別人「必需要怎樣」的命令和約束下行動。逐漸地,他就會成為一個再也無法真切感受到自己想要做什麼的孩子,無法培養出獨立性和主體性。

失去了獨立性和主體性的孩子的一個典型狀態就是緘默症(mutism)。緘默症患者雖然擁有健全的語言和說話能力但無法在人前放心地將自己的心情和想法告訴對方。

患有緘默症的孩子中,癥狀較輕者,問他名字、年齡、家裡的電話號碼等,還會回答。但是當你問他一些必須要自己作判斷的問題,比如「長大了想做什麼」,「最喜歡哪個電視節目」等,他就會一言不發。

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的習慣在這些孩子身上是缺失的,或者說是不充分的。他們為了做那些父母或周圍的大人想讓他們做的事情,已經筋疲力盡。他們無法形成自己的判斷標準,所以不能自發自主地行動。

3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從本質上來說,給予他人過度期待,實際上是向他人傳遞焦慮的一種方式。在期望的背後,隱藏著不滿意。期望不太大的時候,不滿意的程度也較小,所以不易被察覺,也就不易造成傷害。但是,隨著期望增加,不滿意也就增加了,到一定程度可以被察覺,就可能製造心理上的傷害。

對孩子抱有期待沒有問題,期待孩子優秀也是我們每個做父母的人都有的想法,但如果太過於期待孩子成為我們希望的樣子,而忽略了孩子本身就有問題了。

兒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兒童是「藝術家」、「夢想家」和遊戲者。

我們應該,變優秀本位為孩子本位,孩子是第一位,優秀是第二位,而不是反過來。

我們應該,把孩子的成長當作一個過程而不是只要一個結果。過程好了,結果自然不會差。就算某個階段失敗了,那也為人生增加了一次體驗。

--------End---------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