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膝關節一動,「哢哢響」,要多警惕這六種情況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蹲下站起來的時候,

膝關節有時候會發出「哢啦哢啦」的彈響;

播放GIF

難道這是身體在報警?

你的零件壞了!關節要廢了嗎?

膝關節出現哢哢響,可能是膝關節裡的滑液不足導致的。

這種滑液是存在於關節的空隙中。這些滑液也不是一直存在的,而是關節活動時,擠壓滑膜,產生滑液,這樣起到潤滑關節的作用。

如果平時缺少運動,滑膜缺少來自外界的擠壓,滑液就會變少,缺少了潤滑的關節就會出現所謂的「哢哢響」,給人一種膝蓋被摩擦的感覺。

我們醫學上叫這類的癥狀為「膝關節彈響」。

膝關節彈響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生理性的,另外一種是病理性彈響

大多數的膝蓋彈響屬於生理性的,雖然會發出聲音,但是身體的其他部位並沒有不適,對膝蓋並沒有什麼危害。像這樣的情況並不需要特別的處理,也不用過分擔憂。

病理性的膝關節彈響除了出現「哢哢響」之外,還伴隨著其他的癥狀,如膝關節酸痛、腫脹之外,那麼就預示著膝關節有問題了。比如髕股關節骨關節病、半月板損傷等膝關節疾病是容易出現「哢哢響」的情況。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

如何保護膝關節?

1

堅持適當運動

運動能讓關節軟骨經常受到適當的刺激,促進新陳代謝,這樣關節滑液才能在關節內到處流動,起到潤滑和提供營養的作用。可以適當游泳(避免過度用力蹬腿)快走、慢跑、騎自行車(低阻力。

運動中感到不適立刻停止,疼痛其實就是最好的警訊,告訴我們要休息、減緩速度或改變運動項目。

播放GIF

2

控制體重

體重會增加負重下肢關節的承重壓力,引起體位、步態等的變化,從而改變了關節的生物力學,會對關節造成一定的損傷。

建議體重指數(BMI)超過24的應減輕體重

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2(m),大家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測算下自己的BMI)

例如:一個人的身高為1.75米,體重為68千克,他的BMI=68/(1.75^2)=22.2(千克/米^2)當BMI指數為18.5~23.9時屬正常。

3

減少蹲跪

蹲和跪時,膝蓋的負重是體重的8倍。

試想一下: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如果是蹲跪,要承受到480公斤之多;

膝關節承受重量越多,關節軟骨磨損的機率也越大。肌腱也容易受傷,膝關節退化較快。

6點說明膝關節出問題了

疼痛

常見於膝蓋內側關節間隙以上的地方「隱痛」強度可大可小。

疼痛的特徵多數是勞累後或者運動後加重,休息後緩解,寒冷後加重,溫暖後減輕。

但也有特例,可能會夜間加重,甚至運動一會兒疼痛反而減輕。

骨關節炎的發作期疼痛可能會持續3~4周(在徹底休息的情況下),但某些中年男性持續時間甚至到半年。

腫脹

腫脹分為急性和慢性。

急性多數是可逆的,多出現在髕骨(俗稱膝蓋骨)上方大腿前側,休息後便可緩解,甚至消失。

慢性腫脹常見於兩個膝眼(指膝蓋下的凹陷處,形似膝蓋的眼睛),這是由於髕骨下方的脂肪組織慢性增生而突出。

晨僵

類風濕關節炎的一個典型癥狀,但很多膝關節炎早晨一起來也會僵硬,需要活動一會兒才能舒展開。

這種癥狀多數在早期關節炎中出現,再重一些就可能發展為疼痛。

無力

骨性關節炎的病人隨著年齡增長,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下降,會導致無力和上下樓困難。

卡殼

一些膝關節炎患者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走著走著就卡住了,一會兒就又能走了。

怕冷

骨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怕冷不一樣。

骨關節炎夏天多數會減輕,類風濕則不會。

冬天,尤其是來暖氣之前或停暖氣之後骨性關節炎會加重,帶有季節性,怕冷、怕風、怕濕是多種關節炎的共同特徵。

想讓聲音變小,需要鍛煉你的大腿

股四頭肌是大腿上最重要的肌肉群,負責髕骨和膝關節前後方向的穩定性,所以運動的時候聲音比較大的人,可以試試鍛煉股四頭肌。

股四頭肌強化。

臥位訓練

具體做法:後背緊貼地面,盡量將膝關節綳直;用大腿的下腹的力量抬起下肢(不需要抬太高,臥位訓練時大腿與床面夾角約30°,坐位時大腿稍離開座椅即可)。

坐位訓練

堅持5~10秒鐘,感覺大腿面有酸脹感後再放鬆。

一組5~20個,每天視情況完成5~10組,可坐位或臥位進行。

若是膝關節出現了問題,建議您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並治療。

日常生活中好好愛惜自己的關節,預防膝關節炎的發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