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爺孫倆的中醫故事(8)– 防風篇

防風篇


荊防散治四時外感

閑著無事,爺孫倆有時會在一起猜謎。

這天老爺爺說,小指月,考考你。小指月馬上凝神靜氣,說,老爺爺,請賜招。老爺爺說,五月底,六月初,家人買紙糊窗戶,丈夫出門三年整,寄來書信一字無。這裡頭有哪幾味中藥呢?

小指月,拍拍腦袋說,五月底,六月初,那是半夏。家人買紙糊窗戶,那是破故紙。丈夫出門三年整,那是當歸。寄來書信一字無,那是白芷。

爺爺笑笑說,錯了一個。小指月一愣,不可能啊,這裡面每個都恰到好處。爺爺笑著說,家人買紙糊窗戶,那是為了乾什麼呢?小指月笑笑說,那是為了不讓風吹進來,是為了防風啊。

爺爺笑笑說,既然為了防風,那你怎麼沒想到呢?小指月笑笑說,看來又栽跟鬥了,就是防風。爺爺笑笑說,防風,顧名思義,就是善於防範邪風干擾肌表。

這時竹籬茅舍門口外面響起了聲音,看來爺爺想要繼續講下去的興頭又得終止了。小指月已經習慣每每講到興頭處,總會有病人前來求診。不過也好,沒病人時長知識,有病人時長臨床技能。爺爺常說半日讀書半日臨床,學醫之樂莫過於此。

這病人看上去有三十來歲,戴了一個頭巾,一坐在診台前就說,大夫我頭痛好幾天了,一吹風就頭痛得厲害,鼻涕忍不住地流。

小指月便問,你流鼻涕是清白的,還是黃稠的?這病人說,很清稀,像水那樣。小指月馬上在小腦袋中跳出《黃帝內經》中的「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閉塞頭疼身疼怕風,明顯有風寒束表存在。

爺爺摸完脈後尋思了一下說,指月你說這該怎麼辦?小指月說,用麻黃湯發發汗吧?

爺爺聽後搖搖頭說,現在夏暑,腠理疏鬆,不耐大汗,這脈浮中還帶點弱,所犯風寒之邪並不太重,就用荊防散吧。小指月馬上寫上荊芥、防風兩味葯,原來這就是疏散在表輕微風邪的最佳拍檔。

爺爺常說,荊芥防風一配,就像窗戶糊上一層紙,邪風就進不來了,別小看這兩味葯,輕微力道不大,就像紙片雖然薄,一手就捅破,但你糊在窗上,風就吹不進來。所以這兩味葯,就像在人體外面布上一重金鐘罩。

病人都覺得太快了,說,我這感冒都是十來天了,就兩味葯那麼一點,能治好嗎?老爺爺笑笑說,船重了,反而走得慢,船小輕如一葉紙片,反而能飛速前行。治療無形的風邪,要用輕舟已過萬重山之法,用重了,反而不益於走表。你看外面的鳥雀,羽毛多麼輕啊,它才能飛得起來,你給它羽毛澆了水,粘上重物,它就掉下來了。

這病人聽後,終於明白了,道,有道理,有道理!小指月在旁邊偷偷地笑,每次臨床都發現爺爺有奇奇妙妙的說法,讓病人豁然開朗,安心服藥。如果病人一團不解,他就不能自信地服藥,這肯定會影響到療效。

所以爺爺常跟小指月說,中醫來自於民間,還要回歸於民間,你要用老百姓能聽得懂的語言來跟他普及中醫知識,那他就能很快接受中醫,認可中醫,受益於中醫,感悟於中醫。

果然,這荊防散一下去,當天喝完葯,頭巾就可以取掉了,身上微微出陣汗,鼻塞也通了,頭痛也沒了,身體怕風、酸痛之感也都消失了,真是諸症當先解表,表解一身輕啊!

然後小指月就在小筆電上記下爺爺這次講的:

如果四時感冒,畏風怕冷,汗出不暢,全身疼痛的,像這種外感表證,用麻黃、桂枝等辛溫發散重劑,又嫌它力量太猛,用銀花、連翹這些辛涼發散輕劑,又嫌它偏寒。用荊芥、防風荊防散,這是辛溫發散發表輕劑裡頭的最佳搭檔,平和而有效。荊芥發汗散寒之力較強,防風祛風之力更甚。兩者一配合,汗孔開,風邪寒氣迅速出離體表,周身輕鬆,上下通調,病痛自愈。

七分飽與玉屏風散

防風能夠防止外面的風邪內入,也可以通過巧妙搭配,可以防止裡面的津液外泄,真是一物二用,雙向調節啊!小指月就琢磨不透,這個能夠祛風發汗的葯,是如何治療津液外泄的自汗呢?

有個自汗半年多的小娃子在他母親的帶領下,敲開了竹籬茅捨的門。這小娃子讓人看一眼就很難忘,原來他臉色晄白,整個人看起來有點虛胖。

爺爺還沒搭脈,便問,這娃子是不是晚上容易踢被子?那母親驚訝地點點頭說,是啊!

爺爺又問,這娃子平時是不是很容易感冒,著涼?而且不愛吃東西?那母親更是驚訝地道,是啊,是啊,老先生您怎麼知道?

小指月也望向爺爺,爺爺斷病向來都有依據,為什麼臨證還沒搭脈,就能斷出這娃子身體的一些不足?

爺爺知道小指月的疑惑,便跟他說,這很簡單,我們中醫診斷,不是搭了脈才開始,在病人踏進門來的那一瞬間就開始看病了,他的神態動作,言行舉止都可以反映他的臟腑盈虛,經絡通滯,氣血狀態。小指月這才知道,原來爺爺自從病人一進門的時候,甚至在敲門那一刻起,都已經開始看病了。

比如敲門特別重的,氣有餘便是火;竅門很輕的,氣不足便為寒,容易膽怯。再比如走路拖泥帶水的,往往氣虛濕陷,講話沒精打採的,大都中氣不足......

這時爺爺說,小孩子脾常不足。脾主四肢,主肌肉,虛胖的娃子脾虛,脾虛的娃子四時容易傷風感冒。小指月想到《黃帝內經》上說,四季脾旺不受邪。聽到爺爺的診斷,馬上就融匯貫通,化為己有,心中一樂,便想我以後也學會這一招了,且看爺爺如何用藥。

這娃子的母親說,我這娃子很容易感冒,而且白天你看這汗水都收不住,拚命往外出。老先生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乾。

這孩子還是脾胃虛,腠理不密,小指月你說說,為什麼脾虛的娃子腠理就像千瘡百孔一樣,容易招風呢?

小指月笑笑說,我這幾天重新複習《難經》想通了,《難經》上說,損其脾者,飲食不為肌膚。這是說當小孩子脾胃受傷後,吃飯的營養,就不能充分地化為氣血。肌膚腠理,得不到氣血的供養,就會漏洞百出,邪風容易進來,津液也固密不住,容易往外跑。

老爺爺聽後,滿意地點了點頭,說那用什麼葯呢?小指月馬上在紙上寫,防風、黃芪、白朮,這三味葯組成的玉屏風散。

這母親看了後,皺了一下眉,說,大夫,這葯我娃子以前也吃過。看來久病成良醫,你不解除她心中疑惑,她就不想再用這葯了。

老爺爺笑著說,方葯容易開,病人疑團難解。難解歸難解,還得解釋清楚。

爺爺便說,你孩子以前吃玉屏風散,有沒有用薑汁來調服呢?做母親的搖了搖頭。

老爺爺說,玉屏風散要發揮最好的作用,妙在以薑為引。這個方子是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所創,黃芪可以補氣固表,強大衛氣。小指月你說說,衛氣起什麼作用呢?小指月便背起《黃帝內經》關於衛氣的條文:

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

衛氣充,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緻密矣!

老爺爺點點頭說,衛氣是我們人體皮膚的屏障,就像國家的長城,具有防衛功能,可以保護身體,不受外邪侵襲,它在人體外面布上一重金鐘罩。人體這層金鐘罩之氣一破,人體就容易反覆感冒,被邪風干擾。黃芪就是專補衛氣,能把千瘡百孔的金鐘罩,修復得密不透風,邪風攻不進來。

所以這娃子長期餵養過度,導致中焦脾脈緩弱。因為營衛之氣都出於中焦,小孩子脾胃一傷,肌表衛氣馬上不足,容易氣虛感冒。你這娃子以後只能餵養到七分飽,那麼這個病不用藥,也會慢慢好。

做母親的說,我以前都是把最好吃的給娃子,有幾次都吃到吐了,就希望他快點長高。老爺爺笑笑說,肥料過多傷莊稼根苗,飲食過度把娃子腸胃傷了。你別小看反覆感冒跟自汗不止,這都跟娃子平時脾胃的保養分不開啊!

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

老爺爺接著又說,小孩子的保養都應該遵循七分飽勝調脾劑這句話。

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腸胃一傷,邪風很快就進到身體裡來。所以小孩百病,應該以守住腸胃為治療捷徑。

然後老先生又交代她如何用生薑水來送服玉屏風散,再配合飲食七分飽。一個月後,娃子不再虛胖了,自汗也消失。而且自從吃了玉屏風散後,經常感冒的現象,都沒有了。

小指月高興地在小筆電上寫道:

玉屏風散乃為固表止汗之良方。玉屏風散有防風、黃芪,就像在肌表布一重金鐘罩之氣,再配上白朮能補脾虛,治療小孩子脾常不足,外感風寒,氣虛自汗。

用薑汁來送服,目的是通過生薑來加強發汗,把寒氣往外排,然後通過玉屏風散再把千瘡百孔的金鐘罩衛氣修復起來。可以說是先把風寒趕出去,再把長城修築起來。

同時醫囑也很重要,沒有七分飽的餵養觀念,吃再多葯也白搭。

這就是為何很多人用玉屏風散,效果不調理想,爺爺用往往能夠用出理想效果的道理。

中氣下陷泄不止

有個農夫平時喜歡吃生冷瓜果,這個夏季天天都吃。終於有一天,吃完後腹瀉十餘次。真是好漢敵不過三泡屎,十餘次的腹瀉,讓他肛門都脫垂下來,整個人一下子蔫了,臥倒在床,連坐起來都覺得沒有力氣,往日那強壯大漢的形象不見了,真是病來如山倒啊!

家裡到處請醫生,又是通因通用,用苦寒瀉下法,又是收斂止瀉,用炭類收澀葯。搞了十多天,越搞身體越沒勁。現在喝點粥水都拉肚子,於是他們不得不到竹籬茅舍把爺孫倆請下來。

小指月用力地沉取脈象,搖搖頭說,爺爺這脈怎麼這麼難摸?爺爺笑著說,像泄氣的皮球,都補不起來了,這球還能彈嗎,當然彈不了了。

家人聽了大驚失色,以為無藥可救。著急地說,老郎中,你就出出主意吧,這整個家還要靠娃子他爹支撐著呢?這樑柱可不能倒啊!

老爺爺點了點頭說,是不能倒,他長期飲食生冷瓜果,生冷傷脾陽。脾主濕,脾陽一傷,清氣不升,濕陷下焦,所以腸胃濕瀉不止,應該昇陽除濕。

小指月點了點頭說,我明白了,《黃帝內經》說,清氣在下,則生飧瀉,濕盛則濡泄。應該把清氣給升起來,把下陷的脈勢提起來。

老爺爺又問,那用什麼湯方最能夠直接把下陷脈勢提起來呢?小指月笑笑說,中氣不足,臟腑下垂,清氣不升,用補中益氣湯。老爺爺點了點頭說,還要加進一味防風,這樣清陽能出上竅,清濁不相干擾,中氣得補,泄瀉可除。

結果一劑下去,泄瀉止,胃口開,三劑下去,農夫就能下地活動,又可以乾起活來了。

小指月便在竹籬茅舍問爺爺說,為什麼前面那麼多張處方都治不好他的病呢?老爺爺笑笑說,不是病難治,而是葯難以對證。不是葯難以對證,而是書讀得少。有病不能治,皆因少讀書。吳鞠通取補中益氣東加防風,升清陽以止瀉。孫一奎治瀉取蒼朮防風湯,亦以防風能升脾陽而止瀉。

小指月聽後恍然大悟說,原來爺爺不是隨意加進防風的,早就胸有成竹,補氣把下陷脈勢往上提,再用防風升清陽,使清濁分,泄注止。於是小指月就在小筆電上寫道:

脈勢下陷泄不止,昇陽除濕效果良。

補中益氣加防風,古籍裡頭有妙方。

防風配枳殼治中風腸痹

爺孫倆又背著葯蔞採藥去了,路上碰到一個農夫。農夫隔遠就喊道,老先生,請慢走!爺孫倆停了下來,只見那農夫一路小跑過來,氣喘籲籲。小指月便說道,大叔,別著急有話好說。

那農夫深呼吸了幾口,才說,老先生,我家老人半個月前中風,臥病在床,到現在一直都沒有大便,胃口也不開,那些醫生說,這屎屙不下來,堵都會堵死,所以給老人家吃了好多潤腸丸,大腸都沒有動靜,會不會裡面腸子也中風癱瘓了呢?老爺爺二話不說,用竹杖指著前方,示意這農夫在前面帶路,去瞧瞧。

在昏暗的小臥室裡,一個老人家蓋著一張薄薄的被子,臥躺在那裡,不斷地呻吟著。滿堂的親人沒有一個感受不到那種痛苦,也跟著嘆起氣來,大家都想著這應該救不過來了,請了那麼多醫生,不如準備後事吧。

小指月早就見慣了這種場景,他想起《大醫精誠》上說的:夫一人向隅,滿堂不樂。如果一人臥病在床,臉朝著牆角,痛苦呻吟,整個家都沒有歡笑了,都吃不下飯。所以說疾病不單是病人自己在受,整個家庭都在受。如果醫生能把病疾治好,治的不單是病人,更是整個家庭啊!

小指月把完脈後,疑惑地說,奇怪,這中風後,怎麼脈象還這麼有勁,好像有股氣想衝出來,又沖不出來?

爺爺先問了一下,這幾天大小便怎麼樣?家裡人說,小便只能排一點點,都沒吃什麼東西,當然排不出了。大便嘛,自從中風後,都沒有拉過屎。

爺爺便說,指月急則治其標,現在什麼最急呢?小指月尋思了一下說,《黃帝內經》曰,小大不利,當治其標。沒有什麼比大小便不通更急的了。

這家人接著又說,為什麼吃了這麼多潤腸的葯,大便還沒下來呢?小指月把藥單拿過來看,都是火麻仁、當歸、白芍、杏仁、鬱李仁、松子仁等滋陰養血潤腸的。

老爺爺尋思了一下說,這脈氣鬱閉,先要調他氣機。清濁不分,阻在那裡,連屁都放不出一個來,連食物都運化不了,這些滋潤之葯,也難以取效啊!於是老爺子一反常規,開了防風、枳殼、甘草三味葯。叫病人家人立馬去抓藥來打粉,用米飲每次送服兩錢。

這家人下午就把葯弄好,一吃完,肚子顯示轉氣,咕嚕咕嚕響,然後放臭屁。臥床的老爺子,還沒來得及說要拉屎,那大便就像箭一樣沖了出來,拉得滿褲滿床都是。

真奇怪,這一泡屎拉下來後,胃口也開,晚上喝了稀粥一碗,就沉沉地睡過去了,第二天醒來居然可以講話,沒有再呻吟痛苦了,神志也清醒了,就是還不能下床走路。

再調了幾天后,居然可以拄著拐杖走幾步了。家裡人本來都準備後事的,這老爺子命不該絕,在死亡的邊緣裡頭撿回來一條命,又活了好幾年。

小指月很奇怪地問,爺爺為什麼沒有用一味瀉下的葯,也沒有用潤腸的葯,把他大便疏理通暢了呢?

大凡治病,先調其氣,次療諸疾。這是《此事難知》裡頭的重要觀點,你不要只看到他中風便秘,要看到他脈氣鬱閉,上下不得,清濁不分。所以這時用防風升清陽,枳殼降濁陰,甘草為和中之國老。這樣清濁分,升降恢復正常,氣機能轉起來,馬上就打屁排便了。

然後爺爺又把《簡便單方》拿了出來給小指月看。小指月一瞧,馬上拍拍大腦,笑笑說,有病不能治,皆因少讀書。爺爺治病都是書中來的道理啊!只見那《簡便單方》上記載:

消風順氣,治老人大腸澀秘,用防風、枳殼各一兩,炒過,再配合甘草半兩,打成粉末,用白湯每次調服兩錢。

小指月又讀了好幾部古籍,發現防風配枳實(殼)能通便,這可是一組黃金搭檔。升降脾胃氣機非常好的妙對。於是他在小筆電上寫下:

《太平聖惠方》搜風順氣丸用防風升脾之清氣,配枳殼、大黃以寬腸順氣,治中風而引起的風秘、氣秘,使清陽升而濁陰降。

同病異治——病同機不同

有兩個帶下的婦人,都是苦不堪言。爺爺給一個用上單味防風丸,另一個則用上單味黃芩丸。結果兩個都治好了。

小指月就不解地問,為何同樣是帶下不止,還伴隨漏下,用藥差別這麼大?爺爺跟他說,兩個人的脈勢你摸了沒有啊?

小指月慢慢回想起來說,一個脈勢亢盛,跳得比較快;一個脈勢緩弱,力量不夠。

爺爺這時笑著說,問題就出現在這裡。那個脈勢亢盛跳得快的,帶下黃稠,血色偏赤。而另一個脈勢緩弱,力量不夠的,帶下清冷,血色清稀。你看她們兩個同樣是帶下崩漏病,是不是完全不同啊?

小指月點點頭說,難道這就是爺爺常說的同病異治?老爺爺點點頭說,黃芩泄肺火,所以六脈亢盛,崩中漏下黃赤,肺火一收,降本流末,其病自愈。防風能升提氣機,而脈象濡緩偏弱,乃脾虛濕陷,清陽不升,所以濕漏下焦,故帶下清冷稀白,這時以風葯昇陽,唯風可以勝濕,陽可以製陰。這樣地氣上而為雲,那地下自然乾爽了。

小指月聽後豁然開朗,如醍醐灌頂,就一味葯,完全相反,卻治好一樣的病,原來它們病機是相反的。

隨後爺爺把《本經逢原》翻給小指月看,小指月把小筆電記下:

治婦人風如胞門,崩中不止,漏下潮濕,獨聖散用一味防風,風能令水乾,麵糊酒調為丸服。然唯血色清稀,而脈浮弦者為宜。

如血色濃赤,脈來數者,此上焦有熱,用一味黃芩丸主之,不可混也。

風葯潤劑與咳門第一神方

眾風葯皆偏於辛散,唯獨防風多了份甘潤。故防風乃風葯中潤劑。

小指月對風葯中潤劑不是很理解,便問爺爺。爺爺笑笑說,你去嚼一嚼就知道了。

小指月馬上從葯櫃裡拿下防風,還有其他的風葯,比如羌活、柴胡,發現防風嚼在嘴裡有股甘甜味,果然有滋潤的感覺,而柴胡、羌活類的風葯,嚼起來卻乾癟癟的。

小指月高興地說,我明白了,這一嘗就知道。帶有滋潤的風葯,這就是防風啊!難怪古籍上說,一般風葯容易傷津,所以不可過用;而防風為風葯之潤劑,沒有那麼乾燥,卻不用擔心傷津之弊。

小指月又問,為何爺爺喜歡用防風呢?爺爺說,你看刮一場風,沒有帶些牛毛細雨來,那就是純粹的剛風。如果是帶些牛毛細雨來,這就是柔軟的風。柔軟的風,連風帶雨,滋潤大地,可以甦醒五臟六腑,製造一股生髮之氣,就像春風又綠江南岸一樣。

小指月馬上會意說,難怪爺爺那麼喜歡用防風,非獨用防風祛風也,更用防風來給身體,製造一股生髮之氣,使身體有生生之機。

爺爺點點頭,他對小指月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反應,甚是滿意,確實這防風非同小可,它在很多名方裡頭,看似沒什麼特殊的位置,但往往少不了它。就像春風春雨,看似容易為人們忽視。但如果沒有春風春雨,那柳條何以能綠,燕子何以歸來,青蛙何以跳出?

小指月拿著荊防敗毒散,問爺爺說,爺爺,你說這荊防敗毒散是咳門第一神方,很多別人治不好的咳嗽,你都用這個治好了,這是什麼道理?

老先生笑笑說,荊防敗毒散,原本是益氣解表的方子,喻嘉言用它來治療外邪陷裡而成痢疾。通過疏散表邪,暢通裡滯,令清陽出上竅,瀉痢自止。他稱這種治法為逆流挽舟,對於各種大便不成形,濕濁下注引起的瀉痢,我們用之效如桴鼓,但我們更用它來治療肺氣不宣引起的咳嗽。

小指月把荊防敗毒散一背,便跟爺爺說,這裡面都是一派風葯為主,不是像紫苑、百部、冬花之類止咳的葯,如何能成為咳門第一神方呢?

爺爺喜歡指月善於刨根問底的精神,因為學問學問,你想學好就得善於層層往深處問。於是爺爺便引用《黃帝內經》說,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

小指月還有些不明白,爺爺笑笑說,真傳一句話,說到這點子上來了,還想不明白嗎?你到外面去觀觀天吧!

小指月求知慾很旺盛,他不知道為何爺爺總是說到關鍵的時候,就叫自己去琢磨,不直接把答案公布出來,有時琢磨個好幾天,也琢磨不出個所以然。今天小指月只好撅著小嘴,到外面上觀天了。

一走到竹籬茅舍外面,他看到氣象有些陰沉,有點煩悶,好像要小雨一樣。往天空一瞧,雲層挺厚的,還有點烏雲。他邊想邊琢磨,什麼叫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呢?爺爺這句話裡頭肯定有玄機,講到風,又講到雲,又講到蒼天,是什麼道理?

小指月邊踱步,邊沉思,這時一陣微風吹過來,心中一派舒暢,小指月再抬頭往天空一看,發現天上的烏雲漸漸被風吹散,原本有些昏暗,想下雨的,突然撥開烏雲見晴天了。

小指月接著又想,為什麼會晴空萬裡呢?原來烏雲被撥走了。那是誰撥走了烏雲呢?是風!沒錯是風!

指月一拍大腦,高興地跳起來。我想到了,我想到了,他掩飾不住自己的興奮。這一想通,比爺爺給他多少糖果都來得高興。

爺爺在竹籬茅舍裡頭呷著他的清茶,隔老遠都聽到小指月歡快的叫聲,便微微一笑,他知道小指月已經想通了。

其實呀爺爺一直都在教指月一種思維。老人家認為,掌握一種感悟天地之道的思維,遠遠比你學富五車滿腹經絡更重要。所以他欣慰地舒了一口氣,深邃的眼神好像透過屋外,望向了小指月,望向了遠遠的藍天白雲。

小指月在他小筆電上趕緊記下了他這次的感悟:

荊防敗毒散乃咳門第一神方。裡面純粹用一派風葯,通宣理肺,治療的咳嗽是屬於肺氣鬱閉的。

肺氣鬱閉就像烏雲遮天,肺主氣象,這時風葯進來就像清風薦爽。把烏雲吹開,重見藍天,恢復肺氣通宣不為濁陰所鬱閉的生理特性。

所以大氣一轉,病邪乃散,肺氣一暢,咳嗽乃去。

(待續)

▍版權聲明:

○ 本文摘自《中醫學貼吧》,小寇說知識 小編整理。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更多 爺孫倆的中醫故事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 「針推精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