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疾病營養 | 腸內和腸外營養支持在重型顱腦損傷中的應用探討

重型顱腦損傷的患者病情大多都很嚴重,往往不能進行自主的進食,會大量消耗患者體內的能量和蛋白質等,造成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導致患者出現營養不足的情況,胃腸外的營養遠遠不足以供應患者的需要,需要及時為患者補充營養。促進患者康復?。早期合理的營養支持可以為患者補充足夠的營養,從而促進患者神經系統的恢復,減少併發症的發生,降低患者顱腦損傷的病死率和病殘率。目前臨床上對營養支持的方法多採用腸內和腸外兩種,為了探究腸內和腸外營養支持在重型顱腦損傷的應用,特對40例患者進行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選取2010年7月~2013年6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4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4例,女16例,患者的年齡範圍為18~52歲,平均年齡為(36.80±1.80)歲。將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患者2O例,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齡為(39.40±2.1o)歲;觀察組患者2O例,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齡為(37.40±1.7o)歲。所選取的患者均取得他們的知情同意,實施過重型顱腦損傷手術,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P>0.05)。

對照組患者採用腸外營養支持的方法,通過頸內靜脈或門靜脈將營養液輸入患者體內,護理人員遵醫囑給液泵將營養液輸入患者體內,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細緻護理,在患者行手術治療後,腸蠕動正常、無消化道出血的情況下給予患者鼻飼飲食。並根據患者的體質量、胃排空時間、腸蠕動情況和臨床檢查結果為患者確定膳食配方所提供的熱量和各種營養成分、鼻飼量。腸內營養要為患者提供足夠熱量,各種營養成分要均衡配比,在患者可以經口進食後,逐漸減量,直至患者正常進食。

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後的併發症的發生情況進行比較,觀察患者腹瀉、便秘、嘔吐、消化道出血、胃瀦留等併發症的發生。

結果

對兩組患者併發症的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併發症發生率(40.00%)明顯好於對照組併發症的發生率f70.00%),兩組比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採用腸內營養支持的方法,採用輸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0.05),詳見表1。

討論

本研究表明,觀察組併發症發生率(40.00%)明顯好於對照組併發症的發生率(70.0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重型顱腦損傷由於患者處於深度昏迷的狀態,應激反應會很大,會大量消耗患者體內的能量和蛋白質等,造成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高代謝是重型顱腦創傷後全身生理狀態改變的主要特點之一,這一點在顱腦損傷患者中表現得尤其突出。重型顱腦創傷後,垂體、腎上腺皮質激素軸、下丘腦等中樞性自主神經調節功能紊亂,分泌水準升高如:機體兒茶酚胺、糖皮質激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分泌等,使能量需求增加,導致患者發生代謝紊亂,導致免疫功能減退、感染髮生率升高,分解代謝特別是蛋白質代謝速度加快,大量蛋白質的消耗將增加危重患者病死率。重型顱腦損傷的患者往往不能進行自主進食,因此,營養支持的方法是重要的部分。

早期合理的營養支持可以為患者補充足夠的營養,從而促進患者神經系統的恢復,減少併發症的發生,降低患者顱腦損傷的病死率和病殘率。往往在臨床的治療中多採用腸內營養支持的方法,營養物質經門靜脈系統吸收更有利於消化道特別是肝臟對蛋白質的合成和調節,對患者的肝功能有明顯的保護作用。腸外營養可控性好、可以提供組織,器官修復維持,並且調配方便,能有效改善功能所需要的底物,近年來研究證實不加選擇的應用腸外營養存在諸多的不良反應,導致肝功能受損失。

腸內營養可維持腸黏膜細胞的正常結構,可提供平衡、安全的營養素和微營養素,同時提供正常生理所需的多種膳食纖維和谷氨醯胺,來刺激和促進受損的腸道儘快恢復功能,維持胃腸道結構與功能的完整性,保護腸黏膜屏障』。另外,腸內營養支持還可以維持患者腸黏膜細胞的功能和結構的完整性,防止細菌出現移位和腸感染等情況的發生。腸內營養支持方法比採用腸外營養支持的方法的操作方法更為簡單,且價格相對較低廉,腸內營養支持還可以為患者的恢復提供足夠的能量,有效的保護患者的腸胃黏膜,降低患者腸道腹瀉、便秘、嘔吐、消化道出血、胃瀦留等併發症的發生,有利於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活的自理能力。

綜上所述,在重型顱腦損傷的患者中採用腸內營養支持的方法並採用細緻的護理乾預比採用腸外營養支持的方法更為有效,早期進行腸內營養支持,有利於顱腦損傷患者更好地獲得必需的營養物質、促進腦損傷後胃動力恢復,是重型顱腦損傷營養支持的首選途徑。同時還能夠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可以減少患者併發症的發生率,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有利於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有利於建立和諧的護患關係,降低護患糾紛發生的可能性,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推廣應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