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疾病營養丨ICU中腸內營養支持臨床療效評價

播放GIF

腸內營養(EN)的應用和發展,是目前重症監護病房(ICU)及普外科腹部手術患者救治成功率得以提高的原因之一,只要患者胃腸道有功能即可供選用。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重症監護病房對66例嚴重多發傷危重症患者應用EN支持,療效滿意,介紹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66例患者均系ICU危重症患者,男41例,女25例,最小年齡19歲,最大年齡82歲。主要臨床診斷:頸椎骨折、高位截癱2例,多發傷、開放性顱腦損傷13例,急性化膿性膽管炎、瀰漫性腹膜炎4例,重度有機磷農藥中毒、消化道出血11例,多處肋骨骨折、股骨骨折9例,閉合性腹部損傷、肝、脾破裂6例,直腸癌術後、重度營養不良2例,重症肺炎ARDS、呼吸衰竭8例,多處刀刺傷、頸內靜脈破裂1例,產前子癇並蛛網膜下腔出血1例,胃大部切除術、胃癌、胃潰瘍6例,急性壞死性胰腺炎3例。所有病例均同時伴有2~4種並存症,主要有:高位截癱,重度顱腦損傷術後,營養不良(Ⅲ~Ⅳ級),腹腔感染,手術吻合口破裂,消化道出血,呼吸衰竭,肝腎功能衰竭,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在本院住院天數為11~72d,全部接受EN治療,8~17d。

共有兩種EN支持方式:

①全量腸道營養支持(TPN)48例,患者住院或手術後完全依賴EN提供營養,根據病情輔以外周靜脈點滴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②TPN+EN18例,患者因病情不允許或不能耐受腸內輸入全量的配方飲食,EN所提供的蛋白質和熱卡僅能滿足患者的部分需要,不足部分經中心靜脈補充;EN輸入途徑主要為鼻飼,經鼻將餵養管插入胃內或經鼻插入胃-十二指腸營養管進行營養支持,餵養管一般選用2~3mm內徑的矽膠管,可避免消化液對導管的腐蝕破壞,有利於長期EN支持,如無矽膠管亦可用普通胃管代替。EN期應加強患者的監護,每天記錄體品質、出入量及營養指標,病危患者及EN開始幾天內每6h測血糖及尿糖,每周測兩次肝腎功能、電解質、血漿蛋白、轉鐵蛋白,至穩定後改每周一次。

二、結果

本組患者EN支持期主要營養指標變化,EN支持結束時患者的血漿總蛋白、白蛋白及轉鐵蛋白均較EN開始時明顯增加(P<0.01);營養指標的改變主要發生在EN支持一周後,並隨EN期的延長而愈明顯。本組66例患者中,38例恢復正常經口攝食後停EN,臨床痊癒出院;6例死亡,其中4例死於多臟器功能衰竭,2例死於消化道及腹腔內廣泛出血。EN期間最常見的併發症為腸道習性改變,主要表現為腹瀉、腹痛、嘔吐,本組僅2例因腹瀉嚴重無法控制停用,其餘均能順利完成EN支持。

三、討論

ICU中嚴重多發傷患者及病情複雜的危重症患者適用EN支持。一般認為,自然營養攝入不足,經周圍靜脈不能提供足夠的營養,且胃腸道具有消化吸收功能的患者均適用EN支持,研究者認為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可改善預後。本組治療表明,嚴重多發傷患者及病情複雜的危重症患者病程往往較長,併發症相對較多,對營養需求大,EN可以提供滿意的營養支持,有利於疾病的修復癒合。

EN能達到營養支持的目的,經腸道和門靜脈所吸收的營養物質能更好的被機體所利用。長期持續應用胃腸外營養途徑會使小腸黏膜及營養酶系的活性退化,即所謂的「廢用性萎縮」。創傷後的免疫抑製程度與創傷的嚴重程度、急性炎性反應強度成正比,表現為外周血淋巴細胞數量減少,免疫功能降低,EN則可以改善和維繫腸道黏膜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完整性,增加腸道的免疫功能。EN可以單獨使用,亦可與經周圍靜脈或中心靜脈的營養支持聯合使用,以減少靜脈營養的用量,降低併發症,而全胃腸外營養可損傷機體免疫功能,增強炎症反應,引起細菌易位及增加危重患者的感染率。EN對技術和設備的要求較低,易於臨床管理,費用較低。

因此,作者認為對病情允許的患者,應盡量爭取給予聯合營養支持,並逐漸過渡為EN,再向完全經口攝食方式。EN支持最常見的併發症是EN所引起的腸道習性改變,腹瀉多發生於EN開始及使用高滲飲食時。腹瀉通常易於糾正,除了注意液體飲食的配製和保存,減低飲食濃度或放慢點滴速度,以及在飲食中加入抗痙攣或收斂葯即可控制腹瀉。雖然EN亦有鼻飼管堵塞、導管感染性、吸入性肺炎、高糖血症等併發症,發生率相對較低。

臨床營養實踐表明經腸內營養(EN)在維持腸道神經內分泌功能,保護腸黏膜屏障的完整性,調節基質的有效利用,提高衛生資源的有效消費具有突出的優點。

作者:王虎 姚莉

作者部門: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重症監護病房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