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治病的本質就是試錯,錯誤率達三分之一,做自己的醫生才最靠譜

中國武警總醫院病理科主任,腫瘤生物治療科主任,納米醫學研究所所長,紀小龍教授,寫了一本很有爭議的書,名字是《不治就能好的病》,裡面列舉了很多常見病,比如說胃炎、肩周炎等,都是屬於不用治,可以自己調養好,治了也沒什麼效果的病。他還有一個觀點,非常刺激我們的神經:現在醫院的門診,有三分之一的誤診率。

很多人看到這個誤診率,覺得不太可信。其實,以紀先生之身份地位,他不需要沽名釣譽,沒有說假話的必要,而且這種事是無法造假的,因為醫院有大量的數據,一查就知真偽。那紀先生的觀點權威嗎?用他的話說,病理科醫生,是醫生的醫生。醫生要給病人診斷結論,必須依靠病理科的結果,病理科醫生觀察的切片,是從患者身上取下來的組織,是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據,其準確率比查血、拍片等更高。紀先生的觀點,應該更接近真相。

西醫如此,中醫又如何。中醫的診斷,沒有儀器幫助,全靠望聞問切,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是一個相當吃經驗的技術活兒。經驗是從哪裡來呢,就是從不停的試錯中來。青年中醫板凳涼,白髮中醫門檻破。從一個新生青年中醫,到一個知名的老中醫,這裡面需要積累幾十年的經驗。

這些經驗,有正確的,自然也有錯誤的。中醫診斷,它不像西醫那麼準確,不準確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它不用很精確,所以不太會誤診,你去看不同的中醫,診斷的結論都大致相同。壞處是,因為診斷不精確,所以很難精準治療。不同醫生的診斷結論大體差不多,但治療方案往往有大區別,因此治癒率是個問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在科普講座裡提到,現在的疾病,與病因之間的關係,不是一對一的關係,也不是一對多,或者多對一的關係,而是多對多的關係,就是說變數很多很雜,很難找到準確的病因,找不準病因,病就很難治癒。治病就是不停的嘗試。

韓啟德院士,曾在上課時問自己的學生:肚子疼,去醫院掛什麼號?多數同學認為掛內科,院士說:「錯」。他進一步解釋到:按醫院一般規定,肚子疼,一律先去掛普外科號,肚子疼歸外科管。等你到了外科,醫生慣例問你腹部什麼地方痛,然後用手壓那個地方,問你痛不痛;再突然把手放開,再問你痛不痛,如果答覆都是否定的,那好,不歸外科管,去內科。

到了內科,會讓你去消化內科,消化內科醫生看了,會讓你先去做個心電圖,首先要排除一下心臟病,因為心肌缺血也會表現為肚子疼,如果心電圖比較複雜,得請心內科醫生過來看看;如果是女同志小腹部痛,那得去婦產科看一下;婦產科檢查沒有發現異常,很可能會讓你去骨科看一看,因為脊柱問題也會表現為腹痛。骨科大夫會讓你去拍個CT,如果沒有問題,那就回普外科去。這樣轉一圈,半天時間沒了,又回到了普外科。

看看這個過程,就是不停的試錯。花錢花時間,不去說它。問題在於,這樣試錯,最後可能還是沒有找到正確答案。肚子疼,經過一系列的排查,最後又回到了普外科,這只是找準了科室,並不意味著,一定能診斷準確,實際上肚子痛的原因,可能有幾十上百條,醫生只能是首先,選擇一條他認為最有可能的方向去治,有可能治好了,也可能沒治好,這個過程,同樣是在試錯。

說這些,不是要挑撥醫患關係。因為這並不是醫生的錯,大多數醫生,都是合格的醫生。專業水準合格,人品道德也合格。出現這個問題,最根本的原因是,醫生並不真正了解病人的身體狀態,他也不知道病人的身體,曾經經歷過什麼。醫生診斷,僅僅依靠儀器,容易出現誤差。

凡事講合作,合作才能共贏,治病需要病人和醫生的緊密合作。病人需要非常了解自己的身體,並大致知道相關原因,去看醫生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確診。如果病人自己不知道原因,醫生更加不可能知道。現在有一個常識,凡是大病、重病,需要動手術的病,沒有經過三家以上的大醫院確診,不要開始治療,因為很有可能出錯,這樣誤診的新聞,已經不少見了。

上面說的還只是常規思路,較好的方式是,自己當自己的醫生,自己給自己做健康管理。當你養生的知識和技術水準,到了一個較高的層次,你完全可以不需要醫院,也不需要醫生。有句俗話,母不學醫為不慈,子不學醫為不孝。如果說這世界上,有什麼是成年人最值得學習的,那一定是健康。即便不能成為專業醫生,至少確保自己和家人,能夠一生健康。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