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四王與四僧:清初畫壇的兩種走向

清初四王信奉董其昌的藝術主張, 崇拜“元四家”。致力於摹古或在摹古中求變化,注重筆墨,迎合了封建貴族的審美口味,取得了清朝統治者的支持而被奉為“正統”,達到了古代山水畫筆墨表現的最高境界。

清?王原祁?仿古山水圖冊之「仿趙松雪」

而與此同時,江南地區卻出現一批富於個性的畫家,他們與宮廷“四王”崇尚摹古的畫風有很大出入,最為人所熟知的,便是弘仁、髡殘、八大山人、石濤這四位活躍於明末清初的僧人畫家,他們與清初“四王”分庭抗禮,在畫史上合稱“四僧”。

清 石濤 陶詩采菊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石濤(1642-1707) 原姓朱,名若極,小字阿長,削發為僧後,更名元濟、超濟、原濟、道濟, 自稱苦瓜和尚,號枝下叟,別署阿長,鈍根,山乘客、濟山僧、石道人、一枝閣,他的別號很多,還有大滌子、清湘遺人、清湘陳人、靖江後人、清湘老人、晚號瞎尊者、零丁老人等。廣西全州人。明靖江王朱讚儀十世孫,父亨嘉因自稱監國,被唐王朱聿鍵處死於福州。時石濤年幼,由太監帶走,後為僧。

石濤之畫凡山水、人物、花果、蘭竹、梅花,無不精妙。且能熔鑄乾古,獨出手眼,脫前人之窠臼。他輕視泥古不化之風,是明末清初畫壇革新派的代表人物。強調“搜盡奇峰打草稿”,創造自己的藝術意境。要“借古以開今”,從實際生活中獲得感受。其創造性,就表現在他個人心情與自然的交流,達到從古人入、從造化出的藝術境界。其石濤皴法為山川“開生面”對後世影響深遠。

八大山人 幽人泛舟圖

朱耷(1626-1705),朱權的後代。明亡後, 削發為僧,後改做道士。號八大山人、雪個、人屋、書年,何園個山驢漢,驢屋、傳綮、八大山人,江西寧獻王朱權九世孫,祖父與父都是著名書畫家。八大口吃,在他題款中,名下經常寫有“相如吃”。又有朱道明,良月、破雲樵者等道號。他一生對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遺民自居。

朱耷的花鳥承襲陳淳、徐渭寫意花鳥畫的傳統。發展為闊筆大寫意畫法,往往以象徵手法抒寫心意,如畫魚、鴨、鳥等,皆以自眼向天,充滿倔強之氣。這樣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態的寫照。其山水畫多取荒寒蕭疏之景,剩山殘水,可謂“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為舊山河”,“想見時人解圖畫,一峰還寫宋山河”,可見朱耷寄情於畫,以書畫表達對舊王朝的眷戀。朱耷筆墨特點以放任恣縱見長,蒼勁圓秀,清逸橫生,不論大幅或小品,都有渾樸酣暢又明朗秀健的風神。章法結構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

清 髡殘 垂釣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髡殘,俗姓劉,武陵人,居南京。幼年喪母,遂出家為僧。法名髡殘,字石溪,一字介丘,號白禿,一號殘道者、電住道人、石道人。他削發後雲遊各地,43歲時定居南京大報恩寺,後遷居牛首山幽棲寺,度過後半生。性寡默,身染痼疾,潛心藝事,與程正揆(程正揆,號青溪道人)交善,時稱二溪,藝術上與石濤並稱二石。

髡殘所作山水,在平淡中求奇險,重山複水,開合有序,繁密而不迫塞,結構嚴密,穩妥又富於變化,創造出一種奇辟幽深,引人入勝之境,生動地傳達出江南山川空蒙茂密、渾厚華滋的情調。他喜用渴筆、禿毫,蒼勁凝重,乾而不枯,並以濃淡墨色渲染,使得筆墨交融,形成鬱茂蒼渾、酣暢淋漓的情趣,使畫面產生雄渾壯闊、縱橫蓬勃的氣勢。

弘仁 《古槎短荻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弘仁,一號無智,人稱梅花古衲,俗姓江,名韜,字六奇,後改名舫,字鷗盟,安徽歙縣人。少孤貧,性癖。明亡後清兵進逼徽州時,曾參加反清複明鬥爭,後於武夷山落發為僧,法名弘仁,字無智, 數年後重返故裡,一心研習畫學。善山水,尤好繪黃山松石。隱居齊雲山,不妄作畫。工詩,著有畫偈。

弘仁因心灰意懶而出家,心靜如止水,在空寂與幽靜高職心於藝術創作,將內心的孤獨、無助與寂寥通過對真山真水的感悟,以繪畫這種特有的語言訴諸紙上,讓我們看到一個清俊、冷寂而又充滿藝術靈性的畫僧形象。在他的藝術經歷與畫作中,幾乎看不到對於生活的激情與對生命的熱愛,他那纖細的樹木幾乎充滿了脆弱和冷淡,而整幅畫是沒有空氣的,並且很蒼白。這正是作為遺民的弘仁向我們展示的特有的生命意志。

清初四僧他們多抱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借畫抒發身世之感和抑鬱之氣,寄托對故國山川之情。四人雖風格各異,但都竭力發揮其創造性,衝破當時畫壇摹古的樊籬,振興了畫壇,對後世的“揚州八怪”及至近代的吳昌顧、齊白石等畫家有較大的影響。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