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何以消煩暑?詩人韋應物:賞荷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迎著陣陣熱浪,小暑節氣隨之而來。“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三伏天”的序幕徐徐拉開。

小暑是一個反映氣溫變化的節令,“暑”是炎熱,“小”是炎熱的程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六月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小暑即是炎熱的夏天到了,但還沒有達到最熱的時候,正如諺語所說“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進入暑期,濕氣蒸騰,溽露飛甘,舒雲結慶。所以,暑天的晚霞、星空、蟲鳴不眠之夜,都是最美的。

在農諺中,小暑有三個征候:“初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一聲驚雷帶來了溫熱的風,東漢王粲的《大暑賦》中有"熹潤土之溽暑,扇溫風而至興"之句,此時江南淅淅瀝瀝的梅雨便漸漸退出了天際;蟋蟀也已離開了田野,躲在庭院的角隅不肯出來;老鷹已經先感知到肅殺之氣將至,開始練習搏擊長空了。

正如這三侯所預示,雖是暑夏,但秋天的肅殺之氣正悄然滋生。這肅殺的氣息,動物首先敏銳的感知,譬如二侯其中所提到的蟋蟀。《詩經》上說:“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蟋蟀不停地搬家,不只是因為怕熱,還因為它對深藏於地下的殺氣特別的敏感。

蟋蟀,又名促織,引起古人的注意和觀察是很早的。在兩千五百年前經孔子刪定的《詩經》中,就有《蟋蟀》之篇。這小小昆蟲之所以引起人們的興趣,起初是由於它那悅耳的音樂般的鳴聲。白居易詩《長慶集·禁中聞蛩》就有“西窗獨暗坐,滿耳新蛩聲。”蟋蟀的鳴聲,在不同境遇的人心中,往往會引起不同的感受。婦女們聽到它,就想到秋氣轉涼,“趨織鳴,懶婦驚”,仿佛蟲聲是在促其趕緊織布,縫製寒衣了。深宮佳麗、異鄉遊子聽到它,則會覺得其聲如泣如訴,切切淒淒,勾起無限的思鄉歸家的惆悵。杜甫就曾感歎地唱道:“促織甚細微,哀音何動人!”

當然,後代對蟋蟀的認知更多是源自它好鬥的習性,人們常飼養蟋蟀,使其互相鬥毆,以供賞玩。鬥蟋蟀最早的文字紀錄首推北宋末年顧逢在“負喧雜錄”中曾提到:“鬥虱戰始於天寶間。”歷史上有兩個人鬥蟋蟀最有名。一個是唐玄宗。以鬥蟋蟀為樂事,視國事如兒戲。可是好景不長,“漁陽顰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原本沉浸在美色和音樂中的唐朝因安祿山叛亂而震驚了。赫赫帝王,最終落得晚年淒淒慘慘。另一個玩蟋蟀的好手是南宋太師賈似道。“宋史”也記載宰相賈似道常和他的臣妾蹲跪在地上鬥蟋蟀以娛嘉賓。賈似道甚至規定凡是在鬥蟋蟀時,任何人都不許打擾,因為這是“軍國重事”。當他忙於創作歷史上第一部玩蟋蟀專著《促織經》時,蒙古軍已席卷而來。書成了,他人被殺,國也滅了。回想杜甫的那句感歎“哀音何動人”,人們聽到蟋蟀的鳴叫後,常常顧自神傷,哪知道,這其中還有著另外的悲哀與悔恨呢?

就算思緒再過惆悵,烈日當頭,當前最要緊的事項,對古代老百姓來說,就是對付暑熱。時至小暑,此時正值初伏前後,陽光濃烈刺眼,對付酷暑是人們當前的主要任務。何以消煩暑?詩人韋應物的選擇是賞荷。詩曰:“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月上梢頭後,池中荷花散發出淡淡幽香,笛聲悠揚而起,在自然的禪意中,暑熱自然就遺忘了,思緒早已隨著“星光”、荷香飄揚而去。

春水碧於天,

畫船聽雨眠。

小暑恰是賞荷的時節,故而,小暑的節氣花木正是荷花。蓮花又稱荷、芙蓉等,是我國十大名花之一。我國是蓮花的原生地之一,早在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中,已發現炭化的蓮子化石,不過相較於將其當做食物,荷花盛開之際,靈秀俊雅,婀娜多姿的神態:“悄偷窺,亭亭玉體,宛似浮波菡萏,含露弄嬌輝”;純潔、青淳自在、皎潔的氣質:“小橋秀絕。露濕芙蕖花上月”,才是國人對其讚美、為之傾倒的原因。

清晨,微風淡淡,圓荷瀉露,仿佛滿蘸了星光的碧玉,流光溢彩。薄暮,斜暉脈脈,綠水悠悠,江南的蓮葉有像一隻雕花的青釉,氤氳蘊藉,收斂了一天的煙塵,翹首一輪明月,卻留下一片孤寂,任魚走南北。嫻靜處,宛如女子;綽約時,又恍似凌波仙子。杜甫亦盛讚荷花,詩曰:“樽當霞綺輕初散,棹拂荷珠碎卻圓。”

在中國古典文學中,荷花的文學意象可謂是豐富多樣,最為常見的是象徵女性或作為情愛的隱喻。《詩經·鄭風》曰:“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山上小樹縱橫,沼澤蓮花開盛。未見美男子都,卻遇輕薄狂人。這裡景色描寫中不著一字,而水邊美景,蓮花嬌豔,蓮花與扶蘇、蒲的相映成趣,如在眼前。

除卻作為男女感情表述的隱喻之外,另一方面,荷花亦素有“君子之花”的美譽,其聖潔、祥和、寧靜、高雅、正直的形象呼之欲出,令人生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既是千古名句,也成為了士大夫修身養性的新準則和君子人格的象徵,為後人所效仿。

在那些以荷言志的詩詞文人雅士之中,把自己和荷花聯繫到一起並表達高潔志趣的第一個名人應該是屈原,在《離騷》中,他寫道:“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以此來表達自己不同流俗的高潔心靈。 宋代理學家周敦頤稱讚荷花為花中君子,《愛蓮說》中寫道:“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將荷花那在泥不染、潔身自好的品格用以自比,把荷花看作是高雅聖潔的象徵。

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齊白石,擅長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其中畫荷也堪稱一絕!他筆下的荷圖大多擁有固有的樂觀健朗的神氣,無論是秋荷、殘荷、還是綴以蟲鳥的荷趣圖,荷花的形象皆挺拔而厚重,蒼勁而清健。後輩多有評論要探尋發掘齊老先生藝術境界可由其荷圖窺見一二,他筆下的荷花神韻與其性格修養何其相似,或許這就是他藝術魅力的緣由所在。齊白石從來沒有入仕願望、懶於應酬、不管閑事、與世無爭、始終以一顆純真的心,沉浸在藝術的體驗之中。濃厚的鄉土氣息,純樸的農民意識和天真浪漫的童心,是齊白石藝術的內在生命,亦是他藝術成就最根本的基礎。

他的傳世名畫《秋荷》,淡赭鋪染,荷莖一筆到位,挺健有力幾至通貫全幅。畫旁有齊老先生自筆賦詩一首:“不染汙泥邁眾芳,休嫌荷葉太無光。秋來猶有殘花豔,留著年年紙上香。”這亦正是他藝術人生的真實寫照,可謂,人生如畫,畫如人生。

儘管下著雨,

依然無法掩藏它滴落的一滴淚。

情之所起,

一往而深,

可惜到後來,

很多時候往往會由深轉淺,

相忘於江湖。

夏日裡,

小鎮的清晨,

往往是由一縷炊煙,

一杯茶,

開始的。

穿著海魂衫,

彈吉他的流浪歌手,

聽完他彈奏的《外婆的澎湖灣》,

夜色清涼,

海風微拂。

台灣是一個適合念舊的地方。

念舊的人,

活的像個拾荒者,

不動聲色,

卻滿心澎湃。

遇見夕陽下的小鎮,

明媚又溫馨。

以前總以為,

人生最美好的是相遇 ,

後來才明白,

其實難得的是重逢。

End

山水之間 記錄中國的美

(致敬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