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注意了!胸悶心慌可能是房顫信號 要小心中風

原標題:注意了!胸悶心慌可能是房顫信號 要小心中風

  華龍網6月7日17時30分訊(記者 黃宇 通訊員 李春梅 武孟)今(7)日,記者從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獲悉,為普及心房顫動疾病知識,幫助百姓擺脫疾病困擾,提高生活品質,該院心血管內科在醫院門診大樓一樓健康教育園地開展主題為 「關注房顫,及時就診」的「中國房顫日」愛心義診及專題講座活動。

現場顧問 院方供圖 華龍網發

  活動現場,新橋醫院心血管內科譚虎教授開展了《心房顫動——心臟的隱形殺手》專題科普講座,他主要從房顫的定義、心房顫動的危害、房顫的病因及預防、得了房顫怎麼治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精彩的講解。同時,醫護人員向每一位聽眾發送了《房顫患教手冊》,手冊讓患者一目了然地了解到什麼是房顫,房顫的治療目標以及什麼是經導管射頻消融治療房顫,消融術後抗心率失常藥物的應用等。

  譚虎教授介紹,「房顫」的大名叫「心房顫動」,隨著年齡的增長,房顫的發生率也不斷增加,房顫總的發病率為0.4%,75歲以上人群房顫發病率可達10%。在40歲以上的房顫人群中,每4個人就有1個人有可能患卒中,我國是房顫第一患病大國。

  冠心病、心衰患者等最高危

  譚虎教授介紹,有關數據統計,中國房顫患者超過1000萬,常年人患病率接近1%。房顫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急劇增高,尤其在老年人中很常見;其實臨床上,青壯年患者也不少見,有時感覺心慌,未引起足夠重視,進行健康體檢才發現。很多患者對房顫認識不清,單純從房顫癥狀是否明顯進行自我判斷病情,這是個重大誤區。房顫遷延一久,治療起來就相當困難,而且一旦發生腦卒中,往往悔之晚矣。

  房顫帶來的危害是很大的,在中國引起的缺血性卒中大概是60萬~80萬,很多患者中風了住到醫院神經科,檢查病因,根子不是在腦血管,而是在心臟,心臟的血栓掉下來堵到大腦,這種卒中帶來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很容易導致病人癱瘓。

  房顫常見於哪些人群呢?譚虎教授介紹,冠心病患者、高血壓患者、心力衰竭患者、風濕性心臟病患者等都是高危人群,甲亢患者也有部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房顫發生率是遞增的,等到70歲、80歲,即使沒有任何心臟病,房顫發生率也在10%甚至以上。

  房顫引發的中風更可怕

  房顫的主要癥狀有心悸、眩暈、暈厥、氣促等,但也有一些患者沒有任何癥狀。房顫本身的癥狀雖輕,但可能導致可怕的中風。當心房顫動時,心房收縮功能減弱,心房中的血液無法完全被泵出,會淤滯在心房內,逐漸凝結成塊形成血栓,如果血栓隨血液進入腦部血管,就很容易堵住血管,阻斷腦部供血,導致中風發生。

  和其他原因引起的中風相比,房顫導致的中風更可怕。這是因為相較於血管內的太空,心房內更「寬敞」。若心房中有凝結成塊的血栓,其個頭更大,極易堵塞人體中較大的血管。這就導致了房顫引發的中風有「三高」:致死率高、致殘率高、複發率高。

  有研究顯示,房顫引發的中風30天內的死亡率可達25%,一年內死亡率則高達50%;中風急性期致殘率高達73%;中風後第一年累計複發率高達6.9%。所以,得了房顫一定要有預防中風的意識,最大限度減少中風發生的風險及可能帶來的傷害。

  高危人群一年做一次心電圖

  常規體檢是及時發現心臟異常最重要的途徑。譚虎教授建議,65歲以上的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風濕性心臟病患者;有房顫家族史者;肥胖和鼾症患者都應該堅持每年做一次心電圖檢查。如果出現心慌不適、胸悶氣短等癥狀,最好不要掉以輕心,而應及時到醫院檢查,癥狀若發作頻繁,還可以選擇做24小時動態心電圖。

  確診房顫後,可別抱著保守治療,吃吃藥就好的想法。譚虎教授介紹,目前國際上已把導管消融列為陣發性房顫的首選療法。它的治療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疾病所處階段。對於陣發性房顫患者來說,消融術成功率可達85%甚至90%以上。因此,在房顫進展為慢性期之前就早發現、及時治療,非常重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