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上市公司應制定全面風險管理制度

近日,一向擅長炒股與資本運作的血液製品龍頭上海萊士發布公告稱,預計2018年一季度投資業務產生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為-8.98億元,直接導致2018年一季度業績大額虧損。也就是說,上海萊士一季度炒股虧了8.98億元。

上海萊士這樣的炒股“踩雷”,對於A股上市公司來說並非孤例。前一段時期,上市公司中各種風險暴露得較為頻繁。如果上市公司風險大量積聚、顯化及蔓延,不但會導致公司價值毀損,也會影響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不少公司頻繁踩雷,讓其風險敞口擴大,也讓投資者損失慘重。這種情況下,急需制定上市公司全面風險管理制度,讓投資者不至於時刻處於擔心之中。

那麽,A股上市公司風險管理現狀如何呢?

國資委2006年開始在央企試點全面風險管理,2010年全面推行。自2007年以來,上市公司也開始關注和重視風險管理工作,制定了風險管理制度。但除央企外,其他上市公司的風險管理制度只是自發制定,自發對外披露,屬於自發性質,並且只有少數公司制定這一制度。不少上市公司的風險管理制度並不全面,只是綱要性質的,缺乏執行力。

從資本市場的運行看,近期上市公司需要特別注意以下風險,在這幾個方面建立針對性的風險控制制度:

其一,存貨資訊披露風險。

部分上市公司出現巨虧和庫存離奇失蹤關聯的情況,驚呆了市場投資者。如皇台酒業庫存成品酒出現嚴重虧庫的問題,涉及金額約6700萬元。撫順特鋼存在存貨等實物資產不實問題,可能涉及公司以往年度財務數據重大調整。還有獐子島的扇貝屢屢跑路等。

農林牧漁行業由於存貨不透明、缺乏公平定價機制,非常容易受氣象、疫情等因素影響而產生重大損失,對此類公司特別是歷史上多次出現巨額存貨減值計提行為的公司,要留個心眼。

其二,商譽減值風險。

百花村、光一科技、新力金融、置信電氣等十餘家上市公司公告或年報稱,因計提商譽減值準備導致公司業績大幅下滑。據統計,目前商譽在10億元以上的公司接近250家,其中超過20億元的在110家左右。

外延式並購承諾期滿後潛在的商譽減值釋放業績壓力,俗稱“財務洗澡”,始終是上市公司尤其是創業板公司業績持續增長的隱憂。2015年是創業板公司外延式並購的高峰期,2016年是次高峰期,並購的業績承諾期一般在3年左右,2018年和2019年創業板將面臨很大的商譽減值風險。

其三,股權質押風險。

2月前後,隨著結構性行情的展開,中小創個股節節走低,這些小盤股的股權質押危機集中爆發。據2月份的一項統計,A股幾乎“無股不押”,有3463股涉質押,佔到全市場的99.23%,合計質押5812.76億股,涉及市值5.64兆元。2018年以來,25家公司33位股東宣告面臨股權質押平倉風險,合計質押股份74.51億股,涉及股票市值522.66億元。

其四,不當關聯交易風險。

法律並非禁止所有的關聯交易,而是禁止以利益輸送等為目的的不當關聯交易,這種交易會讓公司遭受巨額損失。樂視網的危機,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於長期的不當關聯交易。通過剖析樂視網2016年年報,發現樂視網的關聯交易大幅增加,前五大客戶均為關聯方,2016年樂視網與關聯方的銷售達128億元,關聯銷售形成了38億元的關聯方應收账款。

其五,激進投資風險。

樂視網的危機與賈躍亭的七大生態系統尤其是汽車的激進投資直接相關,最終導致資金鏈出現問題。

其六,理財不當風險。

去年底,國民技術和前海旗隆基金的事件可謂是資本市場一大焦點。2017年11月29日,國民技術公告稱,合作方前海旗隆、北京旗隆相關人員失去聯繫,公司5億元投資款暫無法收回。而國民技術無法收回的5億元,相當於公司過去8年的淨利潤總和。

上市公司風險管理制度包含多個環節,從收集風險管理初始資訊,到風險評估、風險管理策略、風險管理的監督與改進、風險管理組織體系等。因此有必要要求上市公司:一是在戰略層面構建風險管理體系,厘清風險管理部門職責定位;二是建立專項風險評估制度,動態監控重大風險;三是實施年度風險管理報告制度,加強價值與風險資訊披露;四是依據大數據進行風險管理,提高預判能力和危機處理能力。

(作者系資深市場觀察人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