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國際學校排行榜,我們該以何種態度面對?

國際學校排行榜,我們究竟該以何種態度面對它?

文 | 龔琴

編 | Kimberly

01

熟悉我的讀者都知道,國際學校排行榜這個東東,我本人其實是頗為不屑的,不僅自己如此,我身邊的好多朋友亦是。本以為忽略就好了,可這股風,卻並不因為我們選擇性地忽略而有所收斂,反而越來越引人注目。

以前是美國大學Top30排名,國內211,985大學排名等,現在隨著國際學校的風頭正勁,各種針對此圈的排行榜應運而生,那個曾經被眾人詬病頗多的胡潤百學亦是其中之一,無論後面有多少利益鏈操作,好名聲,壞名聲,終歸還是被大家記住了。

02

那麽,問題來了,排行榜,到底為何,如此牽動我們的神經?

因為要比較,要盡可能為自己的孩子選擇到最適合的學校,所以,當沒有一個比較默認的排行榜評估細則時,大家對所有可能出現的榜單,異常敏感及視若珍寶。

可這本身就是有問題的,不是嗎?各媒體在出來自己的榜單時,我們能不能先出來一個較為統一的標準?否則,A說A有理,B說B有理,最終只是讓家長孩子更為糊塗和困惑。

做榜單的初衷是什麽?如果是為了幫助家長孩子更好擇校,那麽請盡可能客觀公正。如果只是為了博得眼球,製造噱頭,那麽就請別混淆視聽。

最好就像K12談之前採訪深圳外國語學校國際部鄔校長說的那樣:“我真的希望有非常權威的機構,公平公正地梳理一下各個城市的國際學校,分門別類,最好不要排名,這樣方便有需求的家長參考。不負責任地亂排,會誤導家長,更讓潛心做教育的人寒心。”(引文出自《專訪深外國際部創校校長鄔曉莉:我對國際教育辦學熱“喜憂參半”》)

有家長朋友讀到這段採訪鄔校時的話,曾跑來告訴我,她讀著讀著,忍不住流下淚來。

朋友的兩個孩子入讀的都是國際學校,一個高中去了德國留學,小的還在帝都一所國際學校上學。為何流淚,並非煽情,而是作為家長,一方面感慨於深圳有這樣的好校長,一方面鄔校確實說出了眾多家長的心聲。

前些年,市場還稍趨於理性,但自從這種類似榜單出來,再來幾個耀眼的藤校錄取生,帝都很多國際學校學費每年就蹭蹭蹭地像坐了火箭似地往上漲,有的一漲就是好幾倍,還能再瘋狂點嗎?

Anyway,不難想象,國際學校有多受追捧,榜單就會持續發光發熱,只是,列表可以,家長可各取所需,在各種標準都沒法真正統一的情況下,咱們能不能先別急著給各校扣個一二三四的帽子

畢竟,好學校,壞學校,還真的沒法那麽簡單一刀切。盛名之下的學校,也許“其實難副”,低調內斂的小而美學校,也能純靠口碑殺出一條路。誰也別擠兌誰,好好做事,別總整那些虛的沒的,中國的教育環境,也許會安靜、理性很多。

其實,何止是學校榜單,連老師都爭相出來打榜了,看看各種教師風采秀就能一窺全豹。

可太多真正的好老師,你覺得他們有時間去參加那些熱鬧的擂台嗎?畢竟,課堂在講台,不在看客們的擂台之上。

03

當然,說了這麽多,榜單會不會就此有所收斂?嘿嘿,我哪敢這麽高估自己的寫文能力。

在可預見的時段內,榜單仍會以其魅力醒目存在,面對各種聲勢浩大的選秀,國際學校排名也好,教師風采大賽排名也罷,到底有沒有哪些可以是共性的標準?

先來看國外兩個權威機構針對全球大學排名的具體衡量指標:

機構一:

美國老牌US News針對全球大學的排名(百分製):

機構二:QS世界大學排名(百分製):

大學的很多指標我們沒法用到國際學校裡,那好,我們來看幾個國內機構自個兒制定的標準:

機構一:宜校網(百分製)

圖片來源:宜校網官網

機構二:爸爸真棒(五分製,取平均值)

機構三:校長會 & 胡潤百學

先來看校長會的“2018中國最具影響力中小學百強榜”,評估標準據稱包括教師教科研成果、學校及教師獲獎情況、學生全國性獲獎情況、媒體關注報導、辦學內涵表達傳播、學業水準社會口碑等,但具體是怎樣的,各個佔比又是多少,反正我是沒查到。

還有那個最開頭提及的胡潤百學.中國國際學校百強系列,就是所謂的“同行評議”(教育專家互評),拜託,教育專家再怎麽牛逼,不代表每個人的觀點一致啊,你怎麽都得拿一套標準出來,否則這個評估從起跑線開始就無任何公正可言。

至此,各機構標準都已列出,看出來一些共同點嗎?有一些相同字眼,可真的,你讓我怎麽看,怎麽都覺得在散打,雖然好像都有涉及,社團,升學,課程,再加上點其他的類別,好像大抵就如此了,可真的只能如此嗎?

為何我們不能先看看所謂國際學校最熱衷的幾大權威認證機構,他們在評估學校時,又都會分別涉及哪幾大類,此處因涉及版權,僅以CIS(國際學校委員會)/NEASC(美國新英格蘭院校協會)為例,二者通常可以同時聯合認證/評估。

CIS 及NEASC新版評估文件裡至少包括的方面有學校指導聲明,教與學,管理和領導,教職員工和支持人員,教與學獲取的機會(途徑),學校文化和學習夥伴關係,運營系統等,雖然比之前的標準簡化了很多項,但最核心的被更加突顯。

如果拿這個和剛才上面的幾個評估機構列出的評估標準對比,你又能看出些什麽?

我們注重硬體,注重升學,那些可以明顯量化的東西,可人家注重更能產生宏遠影響的東西,並非我們剛才說的那個虛,這裡的“虛”其實是需要評估者站在一個更大,更宏觀的角度,去客觀審視除了我們很快就能看到的一些顯性指標外,那些能帶給學校長久影響的使命、願景、辦學理念,學校文化,學習夥伴等等,這並非簡單的靠一個對勾與否的動作就能完成。

CIS/NEASC也好,WASC,IB也罷,評估前期需要大量與學校的溝通及調研或問卷調查,此外,還有最最重要的一環,學校的自我學習(self-study)評估,你可以理解為是學校的全面反思過程,這個評估是為了不斷進步,而非去與某個學校攀比,或一窩蜂地去排名。

寫在結尾的話:

排行榜,如果只是各學校追名逐利的工具,各自媒體機構迅速贏得眼球的法寶,無異於自欺欺人,當浪潮退去,誰是真正的勇者,自有時間來成全。

而這股熱,在暫時沒有一個更為理性的大眾標準前提下,冷卻降溫,也許是最好的方法。

本文作者介紹:龔琴,八年國際學校一線教師經驗,五年國際學校中文系主任,IB閱卷員/學校認證員/教師培訓員。

本文轉載自“K12談”,不代表頂思的觀點和立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