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生病期間,要不要狂喝水?

點擊上方「羊爸爸」,關注我們

播放GIF

來源

| 妙手蓮華

ID: miaoshou-lianhua


「老師,孩子有點咳嗽,多讓他喝點水。」

「老師,孩子嗓子紅了,多讓他喝點水。」

「老師,孩子這幾天沒大便,多讓他喝點水。」

「老師,孩子有點不舒服,多讓他喝點水。」


孩子生病期間,應不應該多喝水?幼兒園、小學的班級群裡經常出現家長這樣的叮囑。一般情況下我們會認為,生病多喝水可以加快新陳代謝。但是實際上的情況是不是這樣呢?


張仲景說過

很多病人喝水時是不舒服的


播放GIF


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就在中醫經典《傷寒雜病論》中說:


「凡得病,反能飲水,此為欲愈之病。其不曉病者,但聞病飲水自愈,小渴仍強與飲之,因其成禍,不可複數也!


這段話的大意是:凡是得了病(很多人生病的時候不想喝水,或者喝了想吐),但如果他忽然願意喝水,這是病要痊癒的徵兆——原來囑咐生病的人多喝水的情況從東漢時期就已經在民間久為流傳了。仲景哥了解這個情況後,在《傷寒論》 中特意做出進一步的解讀。


「凡得時氣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飲水,飲不能多,不當與也,何者?以腹中熱尚少,不能消之,便更與人作病也!」


什麼叫「時氣病」?簡單來說就是季節性疾病。春夏秋冬,四時各有其氣,《陰陽大論》上說:「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四時正氣太過或不足,均可導致人體發生各種各樣的疾病,這就是所謂的「時氣病」,現在我們所說的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暑邪感冒、流行感冒應該都算作這個範疇。


播放GIF

那麼一個人感冒後,覺得口渴,但喝了兩口就不想喝了,這個時候要不要勉強他把一大杯熱水全乾掉呢?仲景哥說,不必。


從中醫角度來講,水其實是需要消化才能變成津液的。水屬「陰」,需要消耗陽氣來運化為有用的津液。我們都知道病人很多時候是吃不下飯的,所以其實消化能力是比較差的,體內的陽氣都在體表對抗病邪,如果是喝了過多的水,必能轉化為津液,反而會形成痰濕,水飲等等。


所以有的病人喝多水的時候就會想吐,頭暈,其實是水飲,也就是水代謝不掉了。


「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者,猶當依症而與之,與之常令不足,勿極意也,言能飲一鬥,與五升,若飲而腹滿,小便不利,若喘若噦,不可與之也。」


病了幾天以後,這時候病人可能渴得厲害,讓不讓他多喝呢?仲景提出:「當依症而與之」。意思就是說可以根據情況適當飲水,但有一個原則,就是「與之常令不足」,意思是要讓病人總覺得稍稍還有點一點點渴,而不是讓他抱著水瓶牛飲。比如病人說能喝一杯水,那麼隻給他三分之二就可以了。這個有點點渴的感覺,其實會幫助身體更快康復。


如果有人病期喝水過多,會出現一些情況:

若飲而腹滿,小便不利,若喘若噦,不可與之也。


就是說飲水以後,如果出現腹部脹滿,小便不順暢,或者出現氣喘、嘔吐等情況,往往就意味著陽氣虛弱,已經不足以運化飲入之水了,這時就不可以再飲了,否則會加重陽氣的負擔,讓疾病纏綿難愈!



平常喝水也是一樣

不要強迫自己必須喝夠多少


播放GIF


什麼才是給病人喝水要遵循的原則?不渴不飲,小渴則少飲,大渴適度飲。而且飲水時不要大口急飲,而是要一小口一小口地地慢慢喝。


那生病期間津液不足怎麼辦呢?

生病期間津液流失過多時,需要及時補充。比如出現小便多、拉稀、出大汗、嘔吐、高燒不退等情況,要及時地補充津液,以免脫水,造成更嚴重的病情。


補津液最好的是大米湯,不管是什麼病,米湯性質平和,容易被脾胃吸收,生化為津液。也可以煮一些讓孩子小口頻繁地喝。


如果熱證比較重,表現出來特別口渴想要喝水,則也是按照我們喝水的原則,就是小口的喝,慢慢的喝,喝熱水,不要喝涼水,或者至少是開水和礦泉水參和的陰陽水。不要喝的太多,喝的覺得還欠一口的時候,就停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