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入靜」是修行中至關重要的一關

文|網路編輯|禪音

蓮語禪心

 天禪3

巫娜 

00:00/05:29

入靜,是修鍊內功的第一關,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關。

隨著入靜程度的加深,功夫也在不斷精進。入靜也就是進入了我們平常所說的氣功態。

在這種狀態中,練功者以一念代萬念,渾渾沌沌,恍恍惚惚,沒有區分,沒有差別。

道家稱之為守一,佛家稱之為入空

老子的《道德經》中有一段活描述了這種狀態:「道之為物,惟恍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恍惚這兩個字,非常有學問,歷來許多學者都在解釋它。

南懷瑾先生認為:「恍惚是指心性光明的境界,我們姑且不用繁瑣的訓詁學來解釋這兩個字,單就字形,便可以看出恍是豎心旁加一個光字,惚是豎心旁加一個忽字,意謂心地光明,飄然自在,活活潑潑,根本不是顛三倒四,昏頭昏腦。」

這裡要注意兩點,首先是入靜的狀態就是恍兮惚兮,沒有區分,沒有差別,也就是什麼都不想,一切都放下,不需要任何邏輯思維。

其次,在恍恍惚惚的狀態中,JL地自然光明,自然活活潑潑,這也就是說其中有象,其中有物。這種內景是練功到一定的程度,天地自然之氣作用於人之內氣的結果。

入靜的狀態有什麼作用呢?首先它對身體機能進行非常有益的調理,以致陰陽平衡,經絡疏通;

更重要的是在入靜狀態下,氣機才能發動,真氣才能勃勃生髮。

人的下丹田就像一個熔爐,只有入靜才能點起熊熊火焰:

又像一個蒸鍋,只有入靜才能引起沸騰。

對於初學者來說,達到入靜的目標必須克服各種雜念。

相傳唐代一位得道的神仙呂洞賓曾說:「世言吾賣墨,飛劍取人頭。

吾聞哂之。實有三劍:一斷煩惱,二斷貪嗔,三斷色慾,是吾之劍。」

他說的不是實有的刀劍,而是心劍、慧劍,意志和智慧的力量。

在世俗的社會中。每個人難免不為各種煩惱、貪嗔、色慾所累,為七情六慾所苦,這就是種種的雜念。

平常生活中不覺得,而一旦坐下宋閉上眼睛時,雜念就像奔騰的野馬難以架馭。那麼,修鍊者就必須運用意志的力量,不斷地排除雜念,最終馴服這匹野馬。

馴服這匹野馬的過程也就是功夫長進的過程和身體健康的過程。

許多修鍊者慨嘆入靜之難,實際上這就說明他的心鏡上還有許許多多的灰塵,必須運用意志的力量去拭擦,用慧劍斬心魔。

一. 入靜的徵象

什麼樣的狀態才能算得上入靜呢?

要清楚地說明這一點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態、功夫深淺不一樣,所以各人的體驗必然不一樣,但一般來說,都有——些共同的徵象。

神志方面

練功者處於似睡非睡的狀態,但決不是昏睡,正常的思維處於停止狀態,唯一線靈明獨耀。

換句話說思維處於感覺階段,雖然對外物有所感覺甚至連繡花針掉地的聲音也能聽見,但只是感覺,沒有邏輯思維,水準如鏡,不起波瀾。

如果練功者感覺到自身消失,與天台一,那就是入靜的較高階段。

呼吸方面

練功者幾乎忘卻呼吸.這時的呼吸較平常呼吸更深,更緩、更勻、更細,好像一根絲線,不松不緊,不折不斷。

有時練功者感覺凡息停止,出現胎息,也就是人的肚臍呼吸;或者出現皮膚呼吸,皮膚吸氣時有涼感,呼氣時有熱感。不管哪種情況,都不是刻意追求的結果。

一切順其自然。

體感方面

體感方面最重要的是氣場感。

練功者能夠感覺全身周圍形成一個氣場,真氣與天地之氣渾然一體,渾渾沌燉,恍恍惚惚,也就算初步進入了入靜之門。

繼續練下去,練功者感覺身體無限擴大,直至消失。有的感到氣血蒸騰,丹田部位真氣跳動,滾動、流動,身體發熱,發光。

或者感到身體發輕發飄升入天空,或者身體發沉深入地下千丈。

深層意識方面

入靜到比較深的層次時,天目穴往往還會出現各種景象。

如見神靈,如聞蟲鳴、鳥叫,異香撲鼻,佳人如畫,多種山川美景、亭台樓閣歷歷如在眼前。

這些都稱之為魔景;練功者必須穩住心神,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保持心鏡不起波浪。

二.入靜的姿式

靜功主要以坐姿為主,當然也包括臥姿。

但臥姿只是在練功者身體太弱,實在坐不住的情況下採用,一般人儘可能採用坐的姿式練功。

坐的方式有平坐式、散盤式、單盤式和雙盤式。這些姿式也反映了功夫的深淺不同。

初學者以平坐式為宜,這樣四肢舒暢不受壓迫,有利於入靜。

隨著功夫的加深,修鍊者必須逐漸過渡到盤腿式,特別是進入高層次的法門時。

必須以雙盤才能出功夫。

因為這種姿式最大的優點就是收懾心神,而且下盤穩固有利於氣機在軀千部位發動,而且一旦真氣充盈寸。

下盤堅固的阻力也有利於鍛煉內氣的力量,不管哪種姿式,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要自然放鬆,放鬆全身才有利於入靜。

放鬆不是鬆鬆垮垮,而是要求脊柱豎直的情況下,全身的嘰肉放鬆,既凝靜而又不僵。太極拳有一名詞叫「虛靈頂勁」,頭住上頂,脊椎自然就豎直了紹過。

不過一個初學者是不可能注意得太多的,否則反而會引起緊張。

其實只要牢記放鬆,再隨時注意調整身體的緊張部位,保持全身舒適就行了。

三.入靜的方法

呼吸人靜法

呼吸入靜法又稱隨息法,也就是意念集中在呼吸上,隨呼吸上下出入,以達到一念代萬念的方法。對初學者來說,呼吸入靜法是一個方便法門。

呼吸入靜可以隻注意吸氣,而呼氣不著意隨之而出,也可以隻注意呼氣,不注意吸氣,或隨呼吸上下出入。

練功者有了一定基礎,全身經絡已經暢通的情況下,可以著意於全身皮膚上。

用皮膚的毛細孔吸進天地宇宙間的清靈之氣,呼出全身的病氣,濁氣,用這種意念配合呼吸一段時間善。

然後放鬆,什麼都不想,呼吸自然,保持頭腦空白和身體鬆弛舒適的狀態。

一旦雜念上來,再用皮膚呼吸法排出雜念,這樣一念代萬念,就能逐步進入入靜的深層次。

意守人靜法

這是最常用的入靜法,意守的穴位主要有上中下丹田、會陰、命門、湧泉。

意守法的優點是容易聚氣,得氣較快,但缺點是火候不容易掌握。

所謂火候就是指神意於穴位的輕重程度。一般要求似守非守,輕輕著意,勿忘勿助,或者呼氣時放開,或者吸氣時放開。

千萬不可死死守住,否則就會出現陽氣上亢、氣滯的現象,引起全身各方面的不適,特別是頭昏腦脹。

意守穴位,一般以意守下丹田為普遍(肚臍下一寸五分),因為下丹田為真氣生髮之海,一般練周天功多以意守下丹田為主。

意守穴位最好配合觀想—體感人靜法

練功一段時間以後,全身經絡都已通氣,這時體內出現各種感觸。

佛家有「八觸」之說,即動、癢、輕、重、涼、熱、澀、滑。

實際上,體內的感覺不止「八觸」。每個人的感覺都不會完全相同。

歸納起來,最重要的感覺是真氣在體內發動的感覺,如真氣的流動、竄動、跳動感,還有全身通氣時真氣的顫動感(類似通電的感覺)和氣場感,還有真氣生髮時的熱感。

總之,練功者可以細細地體會這些感覺,仔細地在全身搜尋這些感覺,不知不覺也就把各種雜念排除了,從而達到入靜的目的。

以筆者的體驗,體感入靜法的效果比較好,——方面這種入靜法比較輕鬆,不會帶來任何流弊,或者引起緊張。

一方面這種方法能提高內省的功力,為日後的現想法以及出現一些高功能打下基礎。

口訣人靜法

各門派都有相應的口訣,默念口訣是幫助入靜的妙法。

語言本身就有暗示的作用,特別是世代相傳的口訣,經過各代師傅的傳授,更是具有特殊的信息,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

四. 道家靜功法

這裡刊載的道教傳統內丹修鍊築基法《靜功法》和《吐納法》,即是摘自田誠陽道長所撰修鍊專著之中。 築基,是道家修鍊的入手功夫。

就好角蓋房子一樣,先要打好地基,才能修造完成,因此謂之「築基」。

築基堅牢,房子才能造得穩固高大,喻之丹功,先要堅固自身形體,充實本元,然後修到高深層次,才有足夠的保障。

因此築基功法,為內丹修鍊之關鍵,直接關係到今後修證的高低成幾,十分重要。

築基功法,通常說是「百日築基」、「百日功靈」。意思是說城要一百天的時間,才可以完成築基的功夫。

但只是針對一般情況而言,隨著每個人身體素質和悟性(理解能力)以及環境因素的影響,並不一定就是一百天,也可能兩個月、四個月或一年不等。

對於一般人學道而言,作為修鍊築基的實際行持考慮,從事這步功夫,可以進行一百天的時間作為保障,一般能夠達到築基的預期效果。

五.靜功總說

道家修鍊築基法,先從開始。其實修鍊過程的每一小功夫,都離不開靜功的作用。

無論是起初入手、最末了手,還是蹭過程的各個環節,其中每一個不同層次和同一層次的不同側面,都是靜功在起主導作用。

因此,也可以把道家修鍊總的稱為靜功。 靜功,在道家修鍊功法之中,是最為基礎的東西;

而在氣功之中,屬於高層次的功法。內丹與氣功的層次之差另,由此可見。

.靜功之道

1. 靜功的外在動作 道家修鍊,歸根結柢是要修鍊內在的精、炁、神三寶。因此外在姿式動作,並不重要。

只求能夠做到頭脊正直、舒適自然,即是最大原則。 靜功的採取坐式、站式或臥式,或散步亦無不可。

各種姿式的要點如下:

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於地面,或者交叉亦可;

也可以盤腿坐在床上,盤坐困難者可先在座下墊個枕頭;

兩手相疊,大拇指相抱成太極圖形狀,置於丹田即可,或者手撫兩膝亦可。

站式,自然站立,雙膝微屈,兩手疊放丹田,或垂於體側均可。

臥式,一般為側臥,一手曲肱枕頭,拇指與食指分開,耳朵置於虎口處,以使耳竅開通;另外一手置於胯上,或放於丹田;

兩腿亦成一伸一屈之姿式,與兩手剛好相反。

散步之時,應當選擇在人少安靜的地方,公園或者大一點的庭院之內,沒有其他干擾,而且道路又比較平坦。

緩步徐行,如飄雲端。散步之時,可以用靜功之中的聽息法,但是不要閉眼睛。 選擇一種姿態式做好之後,開始煉功。

對於外面動作,行修要點如下:

全身放鬆,無論採取何種姿勢,均須全身放鬆。

這個放鬆,不是軟作一團,須要保持頭脊正直,以利經脈通暢;

但也不要成為硬挺,變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於放鬆,亦會阻礙經脈的暢通。

放鬆的做法,首先要求雙肩下沉。一般人平時身心緊張而不覺察,動作上就不符合放鬆的要求;

現在我們做修鍊功夫,首先從動作上調整過來,自然就能進入放鬆的狀態。

雙目垂簾,垂簾即微閉之義。為什麼需要微閉雙目,因為睜開眼睛容易滋生雜念,全部閉上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於煉功。

微閉之時的口訣,就是「睜三閉七」,即睜三分閉七分。具體做法從前皆是口傳,在這是明白說出就是眼皮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

舌頂上齶,兌為口,丹經上又謂之「塞兌」,即抿口合齒。舌頂上齶的做法,從前也是秘傳,要把舌尖反卷過來,以舌尖底面頂到上齶部位。

因在人之上齶有兩個小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故此煉功必須堵信如同嬰兒哺乳之狀。

鼻息自然,即自然呼吸,但忌粗短。隨著靜功程度的為斷深入,鼻息應當逐漸做到深、長、勻、細、微。

兩手抱訣,兩手的掐訣,道家稱為「太極八卦陰陽連環訣」,又稱「太極訣」,這個在從前都是師徒這間秘密相傳,因而世人罕知。

兩手抱訣這時,男子左手抱右手,女子右手抱左手。

因為男子左的為陽,女子右手為陽,故以陽手居外,而陰手的居內。外面陽手的大拇指交叉,就是一個「太極圖」的形狀。

如此相抱,則人身之陰陽二氣,自然接通,片刻之後,兩手感到發熱發脹,奇妙無比,即是二氣接通之效。

七. 靜功的內在法訣

聽息。 靜功的目的,在於入靜。入靜的含義,就是指身心安靜下來。

為了達到入靜的要求,首先必須去除一切雜念,這是靜功築基法最為關鍵的一大原則。

但是人們的思想習慣,大腦總是在不停地考慮問題,即使睡覺也會做夢,要它一旦停止不動,很難做到。

為了達到入靜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創立了許多法門,如聽氣、坐忘、守一、數息等等。

比較起來,以道家莊子所講「心齋」之中,談到的「聽氣」法為最好。

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前面我們說了,靜功要求自然呼吸。

聽息的方法,就是兩耳內聽,即摒除外界一切干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去聽自己的呼吸之氣。 初步入手隻用耳聽,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謂「聽息」,要求兩耳返聽於內,好象是聽呼吸出入之聲。但是呼吸出入,本來要求無聲。所言「聽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內注,專心養靜;

並非死死去守耳竅,也不是去聽呼吸的聲音。「聽」的意思,就是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慢慢似聽非聽地去做,這就算是對了。

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都要順其自然變化,不要用意念去強行支配。

聽到後來,心息相依,雜念全無,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達「入靜」的境界。

觀光 「觀光」之法,是道家秘傳的修鍊法門,從前秘而不授,皆為師徒相傳。觀光的作用,就是為了煉性。吾人之性,原為虛無一光,在下生之前,來自宇宙。因此這時煉性的根本方法,謂之性功。

有人以為道家所講的「性」功就是道理,沒有功夫,是未得明師傳授性功之故。 性之根,在於兩眉中間之一竅。此竅來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稱為「祖竅」。

初先靜坐片刻,用前面所講的「聽息」法。身心入靜之後,即將兩目,似觀非觀,止於「祖竅」之前。這個「祖竅之前」,不在身內,亦不離身外,就在眼前約一寸二分的位置。

注意:所講「觀祖竅」之法,是為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會見光。

但是這個境界是自然的,萬萬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會見光,但為幻境,非為真性。

許多鍊氣功的人士,往往就是進入魔境,不自覺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須要用「若有若無,似看非看」的意思,在無意有意之間,不可著意,又不可無意。自然而然,這就對了。 心神微微放於「祖竅」,就能出現自己的性光。

初則點點,飄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億;

開始似乎由外而來,發現之後,此時以心神稍微收攝之,凝定之,即以意照於白光中,此為聚性之功;

繼之由點而漸漸凝聚成片,片片而來,由外歸內,慢慢聚起;

再繼之則時聚時散,難以固定;如愚昧最後終於成為一片,而無波動,如此真性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靜。

光是性有表現,觀光即知自大 性的聚散。

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生即定,光滿性即滿,光圓性即圓。

王重陽祖師當初描摹其形狀曰:「圓陀陀,光灼灼。」

圓者,是言其沒有不規則的形狀,灼者,是言其沒有黑色的漏洞,這樣才能到達「性光圓滿」的最高境界。

進入這一境界,生死可了。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備極高功德,就不可能達到。

觀光的功夫,雖用「觀」而其實不是在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鍊此功,須循序漸進,由光小而到光大,由弱而到光強,從波動鴯以光定,從片片而光聚。

亦有人修鍊多日,兩眼漆黑,而從未見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聽息」與「觀光」之道。雖似有為,其實無為;無為之中,無所不為。

雖曰聽息,其實無聽;雖曰觀光,其實無觀。聽息無息,息聽於無;

觀光無光,光觀於無。無息之息,謂之真息;無光之光,謂之真光。由此參悟真靜。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