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年修出十億估值!閃修俠CEO王源:修手機也能做成大生意

文|朱曉培

2011年之前,王源在一家外企上班,公司裡同事們去國外出差,最喜歡帶iPhone回來。但是,iPhone壞了沒人會修,他們就找負責IT的王源幫他們看看。那個時候,智能手機剛剛起步,國內會修的人不多,王源喜歡研究,一來二去的,成了國內最早會修智能手機的一批人。2011年,他辭掉工作,在杭州電腦城開了一個手機維修店,一乾就是5年,開出了5家屬於自己的店鋪。

在那些年裡,中國的智能手機行業出貨量一直在高速增長,快速地從兩億台變成五億台,市場規模從幾千億一下子拉到兆級。在這個繁榮的市場背後,國內並沒有出現一個服務品牌。相反,智能手機的維修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同時,服務環境上卻變成了劣幣驅逐良幣,坑人、偷換部件的事情經常發生。王源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門檻過低,線下的服務不能標準化。

“任何一個行業,一旦到了白熱化、到了市場環境最複雜的時候,就意味著一定會有最大的機會產生。我們無非是去尋找這個機會在哪裡。”2014年的時候,王源隱約感覺到了機會的存在,但是抓耳撓腮,還是沒有想到機會在哪裡,陷入焦慮的他甚至跑到了烏鎮邊上的香海禪寺閉關了幾天。

幾乎同時,中國的O2O市場快速膨脹,從美甲美容,到洗衣洗車,上門服務幾乎觸及到了所有人們能想象到的地方,理所應當的,王源做了上門修手機業務,閃修俠。當時的O2O市場一片火熱,但凡人們想得出來的服務都有機構在投,不過閃修俠卻沒有進入到大機構的視線,畢竟,上門修手機這件事兒,看起來既不能形成壟斷,又太難以標準化複製了。

3年多過去後,紅火一時的上門服務早已經哀鴻遍野,即使是活下來的公司也都進入到了蟄伏期,不再輕言兆市場。而閃修俠不但熬過了2016年的資本寒冬,還在資本市場起伏不定的2018年內9月拿到了B+輪,8000萬元,估值達到了10億元。

一個看起來沒有門檻的修手機業務,是如何能做到10億元的市場規模,並熬過一次又一次的資本寒冬的呢?

修手機也可以做成大生意

商業與生活:辭職去修手機,這個決定對你來說困難嗎?

王源:辭職也算是一個很大的決定吧,當時的工作也不錯,也比較體面,你突然說自己要修手機了,落差還是比較大的。

商業與生活:什麽時候認識到修手機也可以做成一個大生意的?

王源:我做了三四年,開了5家店後,就發現開店這個事情沒法複製下去了。

把線下店做成非常大的規模,是需要非常多的武裝力量的,包括連鎖管理層,標準化複製等。但線下修手機屬於非標品,每個店的服務水準與店長的個人能力又有很大的關係,當什麽事情都涉及到人的時候,就沒有辦法標準化複製了。而且,用戶對修手機這件事的認知,一般是認一個人或者一個店,很少是認一個品牌的。

當時,中國的智能手機行業出貨量在高速增長,市場規模一下子到了兆級別。我們能看到這裡面會有大的機會,但是具體的機會在哪裡我還不知道,一邊去翻閱國內外的資料,一邊去找變化的機會。

大概2014年10月,我一度陷入到了一個封閉的狀態,還去香海禪寺搞禪修。因為在寺院裡面,有三天手機是要上交的,上交前我就發了條朋友圈。結果等禪修結束,發現那條朋友圈沒有發出去,別人都以為我失聯了。特別是做生意的,問我是不是跑路了?

商業與生活:感覺到了要變化,但是不知道怎麽變?

王源:對。感覺到前一段路程到了該變化的時候,但是又不知道該怎麽變的時候。那時候,我們就挺著急的。我們也很清楚,房租、人力、獲客成本的增長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但資訊透明又讓價格越來越透明,利潤將會被無限拉低。一旦到了那個臨界點,就完蛋了。

幾乎在同一時間吧,中國的O2O特別的火,流行上門服務。我一想,上門服務可能挺好的。然後,通過蛛絲馬跡發現美國有一家公司iCracked專門做手機上門維修的。閃修俠的雛形就這麽出來了。

坦白講,我們運氣不錯,趕上了中國移動互聯網的大爆發。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事情,智能手機引爆移動互聯網行業,反過來移動互聯網又推動了智能手機的高速發展。

當我正式去思考閃修俠規模能做多大的時候,會發現中國幾乎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機,那就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市場。中國人大多數都有智能手機,但這個行業過去基本沒有任何質的變化。這個行業太需要變化,我們也需要變化。

在杭州百腦匯開了四年公司,百腦匯每天都有大量人去投訴,但我們沒有接到一個投訴。這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所以創辦閃修俠的時候,給自己立了一個很高的Flag,就是要推動和改革中國修手機行業的發展。當然了,現在我們的Flag立的更高了,整個3C行業的服務都要去改變掉,這是相通的。

商業與生活:閃修俠和傳統的修手機門市的本質區別在哪裡?

王源: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其實我們並不清楚怎麽做,模式並不清晰,但我們很清楚這是一個有別於傳統的服務。

我們當時最直接的感受是,以前的服務是功能性的:你需要修手機,我給你提供技術,修好了,問題就解決了。做閃修俠後,我認為不應該是這樣的,應該是讓用戶體驗到非常舒服。服務一定是要有溫度的,這對手藝人的要求就非常高。

篩選人的時候,我們提出一個理念:作為工程師也好,手藝人也好,能把手機修好,那沒有什麽了不起的,這是你的敲門磚。在這個基礎之上,你需要有“職素能力”,包括執行能力,溝通能力,這些能力是很重要的,遠遠大於技術。

技術是一個標品,它可以通過考核和認證相對於標準化的,但服務理念就是很虛的了。我們在服務上追求兩個過程,第一過程叫“千人一面”,一千個客戶體驗到閃修俠的流程是一樣的。今天是第二個過程,叫“千人千面”,在保證統一標準流程的基礎上,讓他感受到我們的品質,在服務上做到不一樣,做到有溫度。

人解決了之後,再解決的就是用戶的問題,是一個挺有趣的,不斷探索的過程。在如何把用戶搞過來這件問題上,我們也走過彎路,應該是目前閃修俠走過的最大彎路。

口碑的力量

商業與生活:這個最大的彎路是什麽樣的?

王源:一開始我們去做這件事情,會陷入O2O思維。因為我也是O2O項目,上門服務,不可避免的就陷入了O2O的慣性思維裡,包括補貼、做活動。

比如,在管道上,我們搞過地推,一天貼了兩千張手機膜。我們把杭州互聯網公司全貼了個遍,導致了杭州互聯網公司的人一度認為,閃修俠是個貼膜公司。我們還去了學校,2015年的夏天,杭州三四十所高校全去了,也是一天一兩千張膜,膜貼出去之後一度被電信公司當做優秀的校企合作案例,引入到各省的優秀案例裡面。也買了很多KOL的流量,因為認為開車的人是目標用戶,還去電台打廣告。結果就是招黑:修手機的公司,去電台打廣告,這群人腦子肯定有問題。最終的結果就是有了幾十萬的粉絲,這是唯一剩下的東西。但推一次微信取關一萬人,推一次微信取關兩萬人,一個月兩個月過去,劈裡啪啦的微信就剩下幾萬粉絲了。我們是真心痛,當時一個粉大約十塊錢。我們們當時還是一個很小的成本,三四百萬基本都花在市場上去了。

你會發現這是一個無比讓人心痛,但又很自我否定的過程,因為沒有任何一個管道給你帶來了正式的單量的增長。在花了幾百萬之後,我們從每天五單變成了每天十五單,這是很痛苦的事情。

商業與生活:怎樣走出來的?

王源:2015年10月,公司已經到五六十個人了,業務還沒有多少,但推廣線配置的非常齊全,什麽樣的推廣都能給找到。一方面,我們資金流已經見底了,另一方面,這些東西你打了一圈之後,確實沒有什麽效果。

首先是自我否定,認為這個世界上這個業務根本不可能做得成。再接著理智下來,就想要再拉一下,再試一試。那種煎熬,那種很有趣的思想鬥爭會讓你每天過得很痛苦。當然,最痛苦的還不是這個時候,最痛苦的是2015年底、2016年年初,工資都發不出來了,大年初一就有打電話找我要账的。

冷靜下來,仔細分析我們的管道,發現只有一個管道沒錯,就是那些已經修過手機的用戶,他不斷的再介紹新的人進來,這是口碑的力量。我們的策略就開始改變了,把所有的外圍團隊全部砍掉了,做市場,做投放,做推廣的全砍掉了,靜下心來專心做服務。

這個時候,我們也畫了增長模型,看用戶推廣、用戶口碑增長的速度是否撐得起公司業務增長的速度。如果用戶口碑的增長每月隻增長十單,十個月一百單,而十個月之後,公司早就倒閉了,那也不行。模型做完後,我們認為,把流程服務做好,是可以讓用戶的增長撐起公司的增長的。之前,我們在定義閃修俠這家企業的時候,是以服務為基礎的,但是經歷了這一次後,就把服務作為生命線。服務成為了閃修俠持續增長的動力,時至今日也是。

我們的團隊大約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梳理流程制度、供應鏈、服務標準、專業技術服、務體驗。那個春節,我們真的是冰火兩重天,一方面是現實的殘酷,發不出工資,員工又要過年回家。另一方面,你又看到了希望,那些你真正做好了服務的人,真的源源不斷地給你帶來新的訂單。最痛苦的是你沒有錢買材料去給他做,我一個朋友因為很信任我,春節之前給下的單子,到了3月20日手機還沒修好。他就問我,“你們定個貨真的要三個月嘛?”

在那種狀態裡邊,是又想死又想活,需要把一分錢扣成五分錢去花。但這培養了閃修俠很好的兩個品質。第一個就是把服務當做是生命線品質,第二個是讓我們不斷的清醒的務實的去思考問題。熬到三四月的時候,我們的現金流開始回正了。2016年5月份,第二筆融資就到账了。其實,2015年下半年的時候,O2O行業就很難能拿到融資了,我們真的是在O2O行業的寒冬裡,很艱難的拿到了一筆不容易的融資。

商業與生活:你什麽時候發現業務跑起來了?

王源:之前都是在打水漂,因為你要把水浪掀起來。修手機,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個偶發且低頻的事件。所有的人都是我的潛在用戶,但眼下可能又沒有一個人是真的用戶。

你是我的潛在用戶,但不確定什麽時候是我的用戶。我也不可能一年前把你圈進來,等一年後你手機壞了讓你下載,不現實,我們不是一個養成類的公司。所以需要把漏鬥放得無限大,讓無數的人知道我們,等剛好手機壞的時候選擇我們。這個漏鬥還得支撐每天持續的增長,能讓我們活下來。

所以,一開始去做市場的思路是沒錯的,關鍵是選的方法。我們今天也不能講那些方法就是完全錯的,你不嘗試的話也不知道結果。等到2016年春節,我們把所有的投放都停了下來,發現訂單還在繼續增長。雖然不是一個爆發式的增長,但每天都在增長,是一個線性的增長。那個時候,雖然沒錢買物料、發工資,但是看數據就很興奮,證明你走的路是對的。

時至今日,我們也不會有一個階段性的爆發增長,它一直是一個持續的線性的增長。過去三十多個月,我們每個月複合的增長都是超過10%的。但是從來沒有一個月的增長是超過50%的。今天,口碑還是閃修俠核心的強勁的引擎,因為已經服務了幾百萬的用戶,這就意味著有幾百萬的人每天在幫你做宣傳,這就是一個核心的增長引擎。

商業與生活:到B輪的時候,O2O業務已經很少拿到錢了,你們怎麽能拿到的?

王源:2017年11月那一輪是修手機修出來的。坦白來說,當時並沒有融資的計劃,我們在5月份剛拿了一輪,是行業上遊的一家公司叫回收寶,他們的方向很明確,需要一個入口,一家上門維修的,而閃修俠是在行業裡做的最好的。所以,我們並沒有打算拿融資的時候為什麽又推了這一輪呢?經緯的合夥人肖敏說的,有一天他手機壞了同事就給他推薦了閃修俠,修的時候他感覺挺好,就問了一下同事,結果整個辦公室一半的人都用過閃修俠。他就覺得這個公司挺有趣的。我記得是7月份,他們給我打的電話說聊一聊,我拖到了8月份才去北京,大家一聊,就感覺挺好的。

這是挺好一個生意,不像其他O2O那麽燒錢。我們那時候數據也還不錯,一個月得有一千多萬的收入。兩年多的公司。一個月三萬單吧,我們一單是三四百塊錢,保持擴張性的虧損,但是這個虧損是可控的。

保持克制

商業與生活:你們現在有多少員工?你們怎麽樣招聘手藝人?

王源:如果手藝人不算的話,30個城市有300多人,但是如果算手藝人的話,大概有一千多人。

人員其實挺有趣的。早期我們選人是非常複雜的一個過程,後期我們發現社會招聘很難滿足每個月幾十人,一百多人的增長需求。這其實是一個挺坎坷的過程,我們把中國手機維修培訓學校全找了一遍,發現沒有一家培訓學校可以滿足我們對工程師的需求。所以我們就挑選了一些我們認為能夠在理念上達成一致,他們也想發展這個方向的學校,我們給他們出定製的課程,和最新的用戶需求,像一個定製班這樣的方式,定期的給閃修俠提供人才。閃修俠70~80%的工程師都是這樣來的。

商業與生活:閃修俠現在進入了30個城市,規模看起來不是很大?考慮繼續擴大規模嗎?

王源:我們現在30個城市基本都在一二線。如果繼續再往下沉,我們就要思考用戶真的需要上門服務嗎?北京近一點的河北廊坊,或者浙江邊上的湖州,他們是否真的需要上門服務,這些都是要打問號的。

資源集中是這個行業的特點。可能這30座城市已經佔了70%的市場,剩下的是下沉式的市場,當然我們不能小瞧這些下沉式的市場。但它一定是一個過程,比如你在雲南的香格裡拉,可能開線下店的方式比上門服務更合適。

今天,我們在北京可能隻佔了市場2%的份額,跟我們競爭的並不是同行業,而是線下。我們要做的還是把用戶習慣培養出來,把線下的改造過來。

對閃修俠來說,其實是一個克制的過程。我們的啟動成本很輕,一個城市可能十萬二十萬投下去就開了,但它會造成一個假象,好像你可以很輕鬆的複製二三十個城市。坦白說,那些年拿到融資的公司不下一百家。我們2015年就開了5個城市,但我們在探索模型的時候,競爭對手已經開了15個城市了。第二年我們才開了十個城市,他們已經二三十個城市了。等到第三年我們開到二十個城市時,他們只剩下五個城市了。因為他發現自己搞不定,管理是問題,業務也是問題。我們在探索的時候,那麽多公司在異地擴張,大多數都死在了上面。今天我們可以講,全中國隻所有上門維修有閃修俠在堅持自營,為什麽?因為到今天為止他們還有沒有掌握複製的方法。

商業與生活:你們複製的秘訣是什麽?

王源:我們可以做到一個城市半年到八個月就自負盈虧,並且在開這個城市的時候,除了第一個月我們去支援的人,第二月開始就全部用當地招募的人。這不是靠人為,完全是靠體系去做這件事情,是一套科學、並且是可複製的一種方式,對人、對事、對業務、對管理、對各個模塊進行結構性的梳理之後一套標準化的策略和打法。

O2O裡很重要的一點不是在線上,是在線下。大家以前可能會比較在意線上,但是現在大家都講線下。線上往線下走的時候,其實是很難逾越這道坎的,很多公司就是卡在了這裡。補貼的時候還行,沒了補貼就完蛋了。

你可以看到,國內的上門修手機行業,只有閃修俠還在堅持自營,所有的競爭對手都是加盟。這一方面讓我們很悲觀,這群人都在想的是怎麽樣把這個餅畫大。但我又很樂觀,我們很開心的是兩三年之後,這個天下就是我們的了。因為加盟這件事情,我真的沒有見到,做服務做加盟的還能把服務做的好的。

商業與生活:還是有一些大的投資機構對這個模式有質疑。

王源:我認為,他們(投資機構)陷入到了一個聰明的牛角尖。他會認為,這在未來依然是一個很分散的生意,依然會被線下稀釋掉的。他們也有自己的一系列的推演邏輯來證明自己是對的,比如認為線下店的門檻太低了,不能做到壟斷性的整合,線下店一定會存在,存在就是稀釋你的市場份額。但我相信他們一定會想明白這個業務的邏輯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