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後他汀時代,心腦血管疾病治療新方案!

中醫藥再次改變公眾的認知!

01

心腦血管疾病治療遇瓶頸,急需尋找突破口

心腦血管疾病是全世界公認的影響人類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我國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給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血管系統的健康是影響心腦血管疾病發病和預後的重要因素。而頸動脈作為連接腦血管和心血管的「橋樑」,一旦發生斑塊或堵塞,後果不堪設想。

研究顯示,在中國大約有1/3成人有頸動脈斑塊,且年齡越大,頸動脈斑塊越容易形成。年齡在40-49歲的人群中,頸動脈斑塊發生率為6%,50-59歲人群中為21%,60-69歲為41%,70歲以上人群中為63%。在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的當下,無疑,局勢嚴峻,亟待解決。

  • 他汀類藥物對於動脈粥樣硬化(AS)心血管事件的一級和二級預防具有良好療效,已成為抗AS治療的基石。然而,部分AS患者在接受強效他汀治療後,依然存在心血管事件的殘餘風險。

  • 他汀類藥物有橫紋肌溶解症、肝毒性等副作用,並與糖尿病和出血性卒中的發病率增加有關,這也一直是阻礙患者及早、長期服用他汀類藥物的主要原因。

  • 此外,血管內超聲研究顯示,對他汀類藥物治療有抗藥性的患者通常表現出快速的動脈粥樣硬化進展。

因此,進一步尋找和驗證安全、有效治療AS的藥物對臨床進一步減少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02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這個中藥不簡單!

作為中醫藥傳統大國,近年來,我國學者把目光越來越多地集中在中藥的臨床研究上,在臨床實踐過程中不斷摸索、創新,並利用科學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通心絡膠囊是中國工程院吳以嶺院士根據中醫絡病理論研製的第一個通絡方葯,是7個植物中藥和5個動物中藥的提取、濃縮和冷凍乾粉,創新性地將搜風解痙(緩解血管痙攣)通絡葯全蠍、蜈蚣、蟬蛻用於心腦血管疾病治療,開闢了防治心腦血管病的有效新途徑。

通過動物實驗及ENLEAT試驗的研究結果證明,通心絡能夠縮小和穩定AS斑塊,且顯著減少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術後無複流和心機梗死面積。

3月29日,由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張運院士領銜的「應用通心絡乾預頸動脈斑塊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多中心臨床研究」(簡稱「CAPITAL研究」)結果在中國介入心臟病年會(CIT)上正式公布。該研究論文於3月14日發表於國際權威科技期刊《Nature(自然)》子刊《Scientific Reports(科學報告)》(2017年影響因子4.122)上。

已有許多研究證實,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可預測人群的心血管事件,已成為評價多種抗AS藥物療效的替代指標;頸動脈斑塊面積與AS風險和心血管事件密切相關,也被推薦為AS研究中的另一替代終點。

CAPITAL研究結果表明,在亞臨床AS患者中,在現代常規抗AS治療的基礎上,通心絡能延緩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斑塊面積和血管重構的進展,且安全性良好。

03

中醫理論與科學研究方法相結合,

創新研究模式

4月12日,在第21屆中國南方國際心血管學術會議(SCC 2019)上,來自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的張梅教授在開幕當天,作為大會的首位嘉賓進行主題報告演講。她詳細介紹了由張運院士領銜的CAPITAL研究內容及結果。

圖1:張梅教授介紹CAPITAL研究內容及結果

圖2:CAPITAL研究內容及結果發布在《自然》子刊

CAPITAL研究是在國內35家醫院開展的一項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平行對照的臨床試驗研究,旨在大樣本中國亞臨床AS患者中,明確為期24個月的通心絡治療能否通過減小頸動脈IMT和斑塊面積而延緩頸動脈斑塊的進展。同時,用科學、循證的研究方法來證明絡病理論的指導下研發的通心絡膠囊這一中藥的有效性,並非完全套用西藥的研究方法,這也是中藥研究創新的新模式。

對於樣本量的估算,按照METEOR試驗結果,亞臨床AS患者頸動脈12個部位平均IMT的年均增長為0.012mm,假設通心絡組頸動脈12個部位平均IMT的年均增長量無顯著變化,在alpha值0.05水準,如檢出通心絡和安慰劑組間平均IMT年均0.012 mm的差異,檢驗效力為90%,則兩組各需入組491例患者。假設每組患者的隨訪脫落率為20%,則每組需入組患者590例。

研究者收集IMT≥1.2 mm的患者,最終選入18個省35家醫院的1212例患者。在臨床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隨機分為通心絡組和安慰劑組,所有進入隨機分組的患者均按照意向治療(ITT)原則進行統計學分析。主要觀察終點為用藥24個月後雙側頸動脈12個測量部位平均IMT的年平均變化率的組間差值。次要觀察終點為用藥24個月後頸動脈斑塊最大面積、血管重構指數、血脂水準、高敏C反應蛋白以及首發主要心血管事件符合終點(不穩定性心絞痛、非致命性心機梗死、心臟性死亡、血運重建、卒中和全因死亡)的組間差值。

結果顯示,通心絡和安慰劑兩組平均IMT年變化率分別為-0.00095 mm(95% CI:-0.00330 to 0.00141) 和0.01312mm(95% CI:0.01076 to 0.01548),組間差值為-0.01407 mm (95% CI:-0.01740 to -0.01073,P<0.001)。與安慰劑相比較,通心絡組的斑塊面積、血管重構指數和首發主要心血管事件顯著減少。

04

通心絡彌補他汀藥物的不足,

為AS患者帶來更多治療選擇

CAPITAL研究採用的數據和國際公認的評價方法證明了通心絡能夠安全、有效延緩頸動脈斑塊面積和血管重構進展;還可以逆轉斑塊對血管造成的不良影響,減少心絞痛、心機梗死、腦梗塞等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這一研究結果無疑是令人振奮的,一方面,通心絡彌補了他汀類藥物的不足之處,為AS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治療選擇;另一方面,這項研究也為開展更多中醫藥循證醫學研究和促進中醫藥國際化進程提供了範例。

中醫藥在我國流傳了數千年之久,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中醫藥都為人類健康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然而,近代醫藥發展史上,很多「偽中醫」和「劣中藥」充斥在市場上,造成了很多人對中醫藥的信任危機。另一方面,西方國家難以理解中醫理論,也很難接受蟲類入葯的方式,導致中醫藥在國際醫學領域的推廣受到限制。

如今,中醫藥的臨床應用價值越來越廣泛地被關注,中醫的現代化循證之路也取得快速發展。此次循證研究結果的發表得到了領域內眾多專家的認可,這不僅是通心絡這一藥物的重要事件,更是中醫藥國際化進程的又一里程碑事件。基於這項最新研究結果,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充分鑽研、挖掘中醫藥理論經典和文化精髓,將經驗醫學轉化成用現代循證醫學方法驗證中醫藥在防治心腦血管病領域的價值,必將為疾病防治提供科學方案,也為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帶來重大啟示。

◆ ◆ ◆ ◆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