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胡同味道,北京城獨特的美

播音:孟宗

我一直以為,胡同是北京這座城市的專有名詞,這不但因為“胡同”一詞,最早出現在元代與北京有關的戲劇中,而且胡同也是北京地名的重要代表。

當然最主要的是,胡同的發音必須要有兒化音,正確的讀法是“胡同兒”(應讀成“痛”),聽著那麽圓潤、柔美、疏朗、順口。

您別看北京人說“胡同兒”(胡痛)那麽自然順口,其他地方的人卻說不上來。

比如廣州人或上海人在說“胡同”這個詞的時候,一準兒會把“同兒”(“痛”),說成同志的“同”。一旦“同兒”(“痛”)說成了“同”,胡同本身的味道就沒了。

河北的保定地區以及山東的魯北一帶的人,說話的口音中也帶兒化音,但在說到“胡同兒”時,“同兒”的發音挑的,跟北京人嘴裡的“胡同兒”也差著意思。

說胡同是北京所“獨有”,並不貼切,因為北方的許多城市也有胡同的地名。但是就地名而言,全國沒有哪座城市,叫胡同的街巷超過北京的,而且那些城市以胡同來命名街道,也是從首都“照搬”過去的。當然,儘管他們也叫胡同,卻發不出“胡同兒”的音來。

我曾在一篇介紹北京胡同的文章中,寫過一句話:胡同是北京人的根兒,四合院是北京城的魂兒。這話說得是不是有些重了呢?我想凡是在北京胡同生活過的人,都會認同我的觀點。

凡是在胡同裡生活過的人,不能不對胡同產生一種情懷。這種情懷往往是揮之不去的。

遠了不說,就三十多年前吧,70%以上的北京人是在胡 同生活的。雖說有些人是在樓房裡長大的,但那會兒許多樓房也在胡同裡。

應該說,四十歲以上的北京人對胡同的感情,猶如農民對土地的感情。因為胡同是北京人“生於斯長於斯”的根兒呀!

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當然也是在北京的胡同長大 的。1936年,他在山東濟南教書。身處戰亂之中,他十分懷念故土,寫下了《想北平》這篇散文。

文中寫到:

真願成為詩人,把一切好聽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裡,像杜鵑似的啼出北京的俊偉。

啊!我不是詩人!我將永遠道不出我的愛,一種像由音樂與圖畫所引起的愛。

這不但是辜負了北平,也對不住我自己,因為我的最初的知識與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裡,我的性格與脾氣裡有許多地方是這古城所賜給的。

我不能愛上海與天津,因為我心中有個北平。

這是老舍先生對北京的真情實感,也是肺腑之言。我想每個在胡同裡生活過的北京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

如果有人問我,改革開放四十年,你對什麽變化感受最深。我會毫不猶豫地說:“北京的胡同。”

當您所生活多年的胡同拆了,您的新居安在了三環、四環、五環以外,您子夜無眠,閉上眼睛,在腦子裡過幾遍電影,難道不會跟我有同感嗎?是呀,四十年,人生有幾個四十年?歷史已然翻了篇兒,往事已經成了過眼煙雲。

當我們告別胡同,回過頭來再看胡同、說胡同,也許會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