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創業10年,我只看中這一種能力

內容來源:2019年6月28日,在由中歐商業在線主辦的2019中歐數字化商業學習年度論壇北京站上,王玥做了題為“創新人才何處來?十年,十億換來的思考”的精彩分享。筆記俠經主辦方與講者審閱,授權發布。

講者簡介:王玥,連界資本董事長,牛津大學基石院士。

今日筆記達人| 小酷

封面設計 & 責編| 浮燈

第3874篇深度好文:6678 字 | 12 分鐘閱讀

全網首發·完整筆記·商業思維

本文優質度:★★★+口感:松鼠桂魚

筆記君邀您,閱讀前先思考:

如何穿越行業的周期性消長?

如何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

如何找到發展的第二曲線?

今天我分享的,是我之前十年的創業經歷,以及最近幾年投了十個億的創業基金換來的思考。

一、我的兩個身份

我自己是一個連續創業者,我現在有2個身份:一個是連界資本的董事長,一個是由新書店的創始人。

我創辦了KeyLogic,做了很多人才谘詢培訓,服務了很多大公司和中高管,發現的一個核心痛點是:企業規模變大了,但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變少了。

後來我也有機緣在創業邦做創業營的總教練,三年時間裡我們培養了1000多位創始人,其中一大部分都持續拿到了融資,他們的身上充滿了激情,充滿了對未來的渴望,充滿了創業精神,充滿了用新技術去突破現狀的嘗試。

但是,這些創業者缺乏產業場景、缺乏成熟的管理經驗。

1.連界:創新的三次方

我們現在做的機構叫連界,我想做的是連接兩個世界。

一個是產業世界。就像今天在座的很多朋友所服務的企業、服務的公司一樣。

一個是創新世界。充滿創新精神、擁有創新技術,但又缺乏產業場景的優秀創始團隊。

所以,我做的事情就是連接創新世界和產業世界。

我們用三個角度去服務,即創新的三次方。

角度1:創新的服務。

在離這兒不遠的地方(東直門)我們有一個創新產業園,大概有30、40家非常有意思的企業,一半是文化類,一半是科技類。

我們搭建了一個會員層,現在有將近30家上市公司的會員以及近千名傳統企業家的會員。

我們為他們提供的服務就是找到那個點,即傳統產業可以數字化、資本化的那些場景。

角度2:投資業務。

我原來做了很長時間的谘詢培訓,但我覺得不過癮,原因是沒有跟客戶同生共死。

當我們看到很多新興增長機會的時候,我們用母基金和直投的方式一起參與進來,讓這些新的業務一起長出來。

角度3:創新的研究。

我們和世界頂級的學校(如牛津大學、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中歐商學院等)合作,不斷地找到前沿技術方面的突破項目、管理類的課題,為我們所服務的這兩個世界做連接。

2.由新書店的創始人

在我們的園區裡我做了一個書店,取名叫由新,來意是“相由心生”,“心”我換成了創新的“新”。

在這裡我拉了園區裡一批非常有意思的鄰居,比如馬未都先生、郝景芳女士在我們的一樓,韓寒先生在我們的二樓,易中天、馮唐在我們的三樓。

他們這些人都成為我們書店的選書人,再加上我們投資的這些優秀科技創業者背後的科學家、教授,我們一起做了一個書店。

這個書店裡有1萬本書,只有一個主題,就是“關於創新”。

從孩子的創新到成人的創新,從生活中的創新到產業的創新,大家有空,也歡迎來我們園區裡的小書店逛一逛。

二、大背景的變化

1.創新的周期變短

今天阿里巴巴是一個強大的公司,馬雲有一個很重要的夢想,希望阿里能夠活102歲,穿越3個世紀。

1999年阿里成立,今年是阿里成立的20周年,世界500強的平均壽命是40周年,阿里正好活到了中間值。

為什麽我覺得個願望很難實現?

20年前,雅虎是當時最強大的公司之一,而今天,雅虎的很多業務都停止了,這家公司幾乎退出了舞台。

但雅虎做了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就是當時投資了阿里,成為阿里重要的股東。

今天,阿里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公司之一,馬雲同樣也做了一個正確的選擇,成立了湖畔大學、阿里投資部,用這樣的方式去覆蓋未來。

今天的馬雲很強大,馬化騰很強大,但是並不意味著他們10年後、20年後、80年後還很強大。

背後的原因是周期變短了,即產業的發展周期變短,同時企業的生命周期變短。

我們知道,過去日企有一個優勢是“終生雇傭製”,在今天已經很難實現,因為企業的壽命變得越來越短,而人的平均壽命卻變得越來越長。

我上周在安徽開會時聽到的數據說,當地人民的平均年齡大概是76歲了,我想全國的平均年齡應該大概也在70-80歲。

那麽一個企業的平均年齡是多少?世界500強的平均壽命是40歲。我今天早上看到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是2.3歲。

這種背景下,企業還有什麽資格跟一個員工說我終生雇傭你呢?一個人應該去算他一輩子活過了多少企業(倒過來算),這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事實。

中國市場上出現的第一輛共享單車是在2015年初,到今天不到4年半時間,但這4年零4個月中,我們看到一個行業幾乎從零變成一個風口,又從風口消失掉。

當時據說對共享單車的最大挑戰是顏色不夠用,小黃車、小藍車、小橙車一大堆,但今天這些企業基本消失掉了,一個行業的周期變成了四五年,而企業的生命周期變得更短,從四五年到一兩年的都有。

2.周期背後的原因

資本的力量

在這個時代,企業成為獨角獸的時間好像越來越短了,IBM用了27年,新東方用了24年,而螞蟻金服用了10個月。這背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資本的力量。

原來一個企業想長成獨角獸,可能需要10年、20年,甚至一生的時間。

今天好像突然變簡單了,有一個投資機構來到你面前說,兄弟,我投你1000萬美金,佔1%。恭喜你,你一分鐘就成獨角獸了。

但投資機構也不傻,他會找下一個投資機構說我投你3000萬美金,依然佔你1%,而他那1000萬美金就增值了,他可以在外面講故事,也可以把他的本收回來。

資本有資本的邏輯,資本是個雙刃劍,它一方面推動很多公司快速成為獨角獸,快速享用更好的資本資源,但同時它在另外的刀刃上,也讓很多本該優秀的公司提前死亡。

科技的複利

周期變短的另一個原因是科技,我們今天處在技術奇點的關鍵時刻。愛因斯坦說世界有第八大奇跡,前七大奇跡是長城、金字塔等等,第八大奇跡就是複利。

那我們今天享受什麽複利呢?科技的複利。

我們今天每個人每一天享受的科學技術,可能是以前的人幾輩子、幾十輩子都無法享受的。

科技的複利、資本的力量這兩大支柱推動了周期變得越來越短,但還不是最關鍵的原因。

穿越周期的能力挑戰

我們說的周期變短,企業背後面臨的壓力是什麽呢?穿越周期的能力挑戰變得越來越大。

因為你要想穿越周期,你就要有極強的創新能力、變革能力。

我們知道微軟是非常強大的公司,一度也遇到了極大的挑戰,但今天微軟在納德拉手中又重新回到了巔峰,不久前微軟突破兆美金市值,超越了蘋果、亞馬遜,成為最有價值的公司。

其中我們最關心的問題是,一個公司如何找到這種能力,能夠穿越周期?

這不僅僅是HR關心的話題,這更是很多CEO、創始人關心的話題。

3.創新人才

這裡就要回到剛才說的創新人才了。《企業生命周期》那本書很厚,裡面有一個最關鍵的觀點:

我們如何判斷企業是處在上升期,還是衰退期?

是企業的營業規模變得越來越大嗎?

是企業的利潤變得越來越高嗎?

是企業的產品線變得越來越多嗎?

都不是。只有一個標準,創新精神是不是能夠持續增強。

如果你的創新精神很強,就用英文的大寫E來表示(英文的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那你的企業就在上升期。

如果你的創新精神變弱,變成了一個小寫的e來表示,你的企業就在下滑期,即便你的規模在變大。

那我們再追問一句,什麽叫企業裡面的創新精神?

這個概念有很多定義,但是在這本書裡講了一個很清晰的指標——能否預見和創造需求。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典型案例。

賈伯斯在回歸蘋果後,做的第一個產品是MP3。

他對整個產品團隊提出了一個要求,一鍵觸摸——用一個手指頭可以完成所有的操作。當時很多的設計團隊覺得這不可能,產品團隊也覺得不可能,競爭對手更覺得不可能,但是蘋果做到了。

通過iPod到後面的iPhone、iPad,你會發現這個產品不需要說明書,1歲多的小孩子就可以用蘋果的產品,因為他提前預見了需求。

騰訊在QQ很強大的時候,在內部同時用三個團隊開發在移動端的即時通訊產品,騰訊內部的阻力也很大——QQ流量這麽大,只要把它變成手機QQ就完了,為什麽還要開發一個移動互端的即時通訊產品呢?

今天看來,如果沒有微信,騰訊一定不是今天的地位。

馬雲在幾年前做雲戰略時,也遇到了很多的阻力,我們請阿里巴巴的一些核心團隊做分享的時候,大家都講到那個時刻的巨大阻力——我們為什麽要投入這麽多去做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將來能成功嗎?

今天我們已經進入了雲時代,我們可以看到阿里在這方面的領先性和戰略的前瞻性。

我想用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案例來說明,在企業家精神裡面,出個點子的創新能力是相對容易的,真正難的是變革創新的能力與實施的能力。

1995年是中國的互聯網元年,其實對於全球範圍來說也差不多,我們中國人第一次感知到互聯網。

我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當時有一家企業叫瀛海威,他在今天的中關村大街的街口豎了第一塊互聯網廣告牌——離互聯網信息高速公路有多遠,向北1500米——它的辦公樓豎在那。

它做了什麽事情呢?它給千家萬戶裝了一個調製解調器,叫貓。我們把電話線插進去,通過滋啦滋啦的播號聲,開始連入互聯網。

從那時候到到今天,已經整整25年。

這25年,我們可以看到,因為互聯網是離我們最近的技術,它不斷催生很多優秀的企業,改變了很多產業,誕生了很多的優秀創業者和真正的企業家。

這背後的核心精神就是我們說的提前預見需求。

4.產業邊界

為什麽今天很多企業家依然願意去看哈佛教授克里斯坦森寫的《創新者的窘境》,依然會研究他說的顛覆模型?

因為出現新技術就會產生一批新的競爭對手,他們可能用低端打擊的方式顛覆你原有的核心業務,這樣的頻率已經變得越來越高了。

有時候出現的不是所謂的低端競爭對手,而是高端競爭對手,比如說蘋果、特斯拉,它推出的不是一個低端產品,而是一個很高端的產品,甚至還有跨界對手。

舉個例子,我們現在服務的一個傳統企業,在雲南做辣椒,它遇到的挑戰是銷售額這幾年都往下走。

為什麽呢?他說我的前三大客戶全是方便麵廠商,方便麵的銷量都在下降,所以辣椒的銷量在下降。而導致方便麵銷量下降的原因是美團和餓了麽的發展。

很多企業之所以領先,是因為它已經形成了產業壁壘,但今天的挑戰是產業邊界全部被打開,這時,如何重構產業邊界就變得越來越重要。

有兩重壓力同時在打破產業的邊界,一方面是技術的進步,另外一方面是市場的需求。

舉個例子,對於糖這個產業來說,在過去的10年、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裡面,糖的儲存、運輸、包裝幾乎沒有太大的改變。

標準的包裝袋是50公斤一袋,而且不透氣,因為需要防潮、放滲透。

但按照今天的需求來說,你今天去哪兒找一個90後、00後,讓他扛一個50公斤的糖袋子回家呢?

而且我們對食品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你敢保證全鏈條的運輸上的每個環節的安全嗎?糖的運輸能溯源嗎?這些需求都要求我們滲透到很具體的場景中。

再舉個例子,有一個團隊是做豬臉識別的,人看豬長得都一樣,豬看人估計也是一個樣。

但是這個產業鏈裡面的典型痛點,全中國一年出欄6.5億頭豬,產業鏈裡面上下遊都在乾的事兒就是數豬,你怎麽能保證你的欄裡幾百頭豬個個能識別出來呢?

更典型的痛點是,比如說保險公司來了,你怎麽保證這個欄裡面的500頭豬都是他們家的呢?有可能有一頭是從鄰居借來,搞不好100頭、200頭是借來的,等保險公司跑到隔壁數的時候,這100頭豬從後門又回去了。

這就需要產業與技術的緊密結合,來達成市場的需求。

馬化騰說今天進入了產業互聯網的時代。

我覺得他說對了一半,產業這一塊說對了,一個一個的產業場景被打開了。

但另外一半可能不準確,因為互聯網技術已經進化了,像我們今天說的5ABC,5G、人工智能、大數據、雲,這些技術和產業的結合充分的緊密。

三、如何培養創新精神?

今天越來越多的企業提出自己的雙曲線戰略,而不僅僅是第二曲線。當現有業務還強大的同時,開始做第二曲線。

IBM有一句名言,變革當趁好時光。

我們今天來看是非常有道理的,當你原有的業務快速下滑時,你再想長出一個新業務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很多龍頭企業,在原有業務依然強大的時候,就開始做第二曲線的嘗試。

在發展自己第二個主力業務的時候,很多企業會發現,要想重構產業邊界,找到那些能夠幫你打開思維的方法和人才變得非常重要。

1.戰略層面

HR和教授經常會講到柯達的案例,做膠片的柯達輸掉了整個數位時代。但是當時如果柯達真的all in了數位時代,它就能活下來嗎?

大家仔細想想,這個問題更嚴峻,它all in了數位時代之後,能活下來嗎?它不能,因為智能手機又把數位時代超越了,用了很短的時間。

還有一些公司做另一件事——竹林戰略。

馬雲、馬化騰非常聰明,他們知道在10年前、20年前,原來的那批公司有多強大,比如雅虎、易貝,今天他們變成了時代的寵兒,變成了行業的巔峰,那麽,再過10年、20年怎麽辦呢?

馬雲用湖畔大學+阿里生態投資的方式去做,騰訊以投了數百家公司的方式去做,崛起的小米在把自己的小米手機做強大的同時,也做了整個的協同生態,構成小米生態鏈。

所以在很多企業從戰略層面上去做增長的時候,第二曲線+生態布局,變成了戰略層面上一個非常主要的戰略措施。

2.人才層面

創新型人才怎麽用實踐的方法去培養呢?我總結為垂直流動和水準流動。

垂直流動:在組織內部,有一種說法叫分形創新,讓一線員工成立創新小組,甚至打破層級,可以直接跟CEO匯報,在行業邊界上不斷地找出一些新增長點去嘗試。

水準流動:把公司外面的,甚至行業外面的很多優秀的創業者、創業團隊都聚集在周邊,通過定期的交流,通過生態的孵化,甚至通過直接投資的方式,讓他們為我所用。

創新人才不一定為你所有,但一定要做到為你所用。

我們講垂直流動和水準流動兩種手段,我認為對於HR來說應該加以研究。

垂直流動就是讓一線的員工在邊緣地帶成立一些創新小組,可以躍級匯報。

水準流動就像小米一樣,形成生態鏈,幫助企業完成新舊動能轉換。

舉個例子,我們和一家上市公司合作,幫助他們尋找第二曲線。

第一步,我們先做戰略研討,把整個產業鏈畫出來,看看這裡面有沒有新的數字化機會,有沒有新的增長點。

結果我們發現,這個產業鏈很長,上遊都是上市公司,下遊都是消費者,中間有大量配件的小企業,還有零售服務門市。

這些中小企業的經營數據沒有數字化,於是他們面前有兩座大山,融資難、融資貴。

怎麽解決呢?銀行願意解決嗎?

雖然銀行有責任扶持中小企業,但是銀行本身也是個商業化機構,要保證基本風險,這中間就有了一個機會,我們搭建了一個平台。

我們認為第一步是傳統產業場景的數字化,於是我們把一個一個的數字化場景提煉出來,通過孵化創新,從內部拉一個團隊,再加上招聘的創新人才,組建一個獨立的創新小組。

原來集團的CFO被我跟董事長請出山,來當創新小組的CEO。

他原來管理集團幾萬人,能夠調動起內部核心力量,帶出一個團隊出來。但只有他們也不行,我們在外面找科技金融團隊,找做交易平台的團隊,組成一個小組,跨界融合,整合人才。

同時,要打開行業邊界。

我們整合很多技術團隊,一起設計交易系統、業務生態,同時我們還幫他們做PR,清華的專家、杜克的專家去研究一個傳統公司長出新業務的機會。

同時,幫他們找合夥人,把我們周邊的很多傳統企業家聚到新的增長點上,看看能不能幫助他們開拓業務。

從全球的團隊、全球的角度整合新的技術,我帶了牛津大學的校長、英國皇家科學院的一批院士,走進他們對接核心技術。

這樣的案例從上到下,從戰略層面上一起去找到新的增長點,在人才層面上有水準流動、垂直流動,從而找到跨界人才團隊,一起尋找增長機會。

所以,我們從實戰的角度帶來的分享,希望對在座的朋友們有所幫助。

我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主辦方簡介——

中歐商業在線成立於2008 年,是著名商學院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在線學習事業部,依托中歐商學院的學術力量,整合來自中歐及其他國際知名商學院、行業專家等的高品質知識內容,提供一體化的數字化學習方案,包括在線管理課程、智能學習平台、360領導力測評、管理人才梯隊培養、混合學習項目設計與運營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