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上海的小籠包,為什麽叫做饅頭?

去上海旅遊的人,一定要吃城隍廟的小籠包。不過,細心的遊客會發現,這裡的人管小籠包叫做饅頭。明明就是包子嗎,為啥叫做饅頭呢?

(小籠包)

對於小籠包和饅頭的區別,北方人是十分清楚的。有餡的叫做包子,沒餡的叫做饅頭,不過上海人卻不一樣,無論有餡沒餡的,都叫做饅頭。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說說饅頭的來歷。根據資料記載,饅頭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三國演義》中講述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蠻之後,過江受戰死冤魂之阻。諸葛亮面對此景心急如焚,想來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懲魔,保佑生靈,諸葛亮不忍用人頭祭祀,而發明“蠻頭”為替代品。

當時,諸葛亮是這樣做“蠻頭”的,首先讓人殺羊宰豬,之後用麵包了起來,做成蠻人的頭模樣,然後投於水中以示供奉。

(饅頭)

諸葛亮將肉餡和面做成的“蠻頭”投入江中後,當地居民風調雨順。人們就想這肯定是“蠻頭”起到的作用大,河神很愛吃。既然河神愛吃的東西,一定很香,於是人們也學諸葛亮,把肉餡等用麵包起來,然後蒸熟,發現果然味道鮮美。於是,這種有餡有肉的蠻頭,最開始在四川一帶流傳開來,隨即開始在全國流行。

當時團結,決定將“蠻”換成“饅”,這樣蠻頭也變成了饅頭。此後,中國人吃的饅頭,都是有餡的,沒有包子的說法。

(饅頭)

包子這個詞是宋代出現的。宋代的朱彧在《萍洲可談》裡這樣記載:“近歲帝子藩衍,宮闈每有慶事,賜大臣包子,銀絹各數千匹兩。”每到逢年過節、宮裡辦喜事的時候,皇帝便會賜給朝中的大臣們“包子”,裡面裝上金銀珠寶或是綾羅綢緞。

通過這個記載,我們知道,“包子”實際上包的是金銀珠寶。那麽,包子是如何與饅頭扯上關係的呢?資料記載,這事和宋朝的宋神宗有關係,相傳有一次宋神宗視察國家的最高學府太學時,順便抽查了一下學校的夥食情況,太學的廚房便製作了饅頭呈給皇上。神宗皇帝品嚐之後,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說了一句話,“以此養士,可無愧矣!”隨後,宋神宗又給太學一些錢財。於是,民間就叫太學饅頭,意思是饅頭可以要來錢,也就是“包子”。為了延伸這種意思,民間就開始管好吃的饅頭叫做包子。

北宋很快滅亡,取代北宋的是金朝,當時居民生活很疾苦,吃肉成了奢侈的生活。所以,根本沒有肉餡來加入饅頭中,所以在北方就出現沒餡的饅頭。但是,有餡的饅頭依然存在,不過經過北宋民間的叫法,有餡的饅頭就改名了,叫做包子。

由於金朝主要是在北方,統治階級也很喜歡吃饅頭,所以北方居民則管沒餡的叫做饅頭,有餡的則叫做包子。但是,南方則不同,生活相對富裕,沒有出現過沒肉可吃的情況,所以無論有餡還是沒餡,都叫做饅頭。

【參考資料:《饅頭的發展歷史具體制作方法 》、《萍洲可談》】(作者:每日漢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