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總胸悶氣短,喉癢出虛汗?這種怪病聞所未聞,卻最愛纏女人!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個病是民國數一數二的神醫張錫純首創的,這種病估計大傢夥們聞所未聞,去醫院也查不出來,這個病就叫——「大氣下陷」

它到底有什麼癥狀呢?

1、胸悶,氣短,呼吸急促,總想深呼吸一口氣,稍微運動一下比如拖個地上個樓梯就會喘;

2、面色蒼白,易心慌,心悸,因為心主血脈,其華在面,背後突然傳來的聲音也會讓你心驚肉跳。心中總是驚恐,怕鬼怕黑夜,老做噩夢,夢見死人。

3、會出虛汗,肺主皮毛,肺氣不固,皮毛的固攝能力不足,汗就容易流出來。

4、總覺得咽喉不適,發乾,鼻子也不靈敏,易堵塞,甚至嗅覺減退,因為氣塌陷在下面,

5、腹脹,老想大便:上面就不足,所以氣老往下走,所以,肺氣無力固攝大便。

6、不想說話,說話聲音很小

7、舌頭胖大有齒痕。

如果你有以上癥狀,去醫院檢查,醫生會告訴你沒什麼病,就是亞健康,這個時候你就要考慮是不是得了大氣下陷了。

什麼是「大氣」

就是心肺之氣,宗氣。張錫純認為,我們的五臟六腑是靠一股氣托著的,這股氣存在我們的胸中,是全身之氣的總管,這股氣就是大氣。以肺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和脾胃從飲食物中運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氣為其主要組成部分相互結合而成。

宗氣的生成直接關係到一身之氣的盛衰。宗氣在胸中積聚之處,《靈樞·五味》稱為「氣海」,又名為膻中。

因此,心臟和肺都是靠宗氣來養護的,一旦宗氣下陷,心肺就會失去足夠的精氣供養,而出現呼氣困難,心慌心悸等癥狀。甚至膻中穴部位會有悶痛感。

大氣與中氣不同,中氣是中焦脾胃之氣,大氣層面更高,高屋建瓴,是心肺之氣。

「無疾而終」?可能是大氣下陷了

張錫純先生說,凡是表現為「無疾而終」的,大多都是因為大氣下陷的緣故。但因為死者最後檢查,並沒有發現臟器實質性的病變,所以就常被誤以為「無疾。但張先生說,如果人真的無疾,又怎麼可能「而終」?

《內經》:「大氣入於臟腑,不病而猝死」。

為什麼說大氣下陷最喜歡女人?

這個病女性比較多見,平時帶孩子就夠累了,還要上班賺錢就更累,回到家做家務,就更更累,老公不夠體貼,就更更更累,不體貼也就罷了,還幫倒忙,就更更更更累,久而久之,就累得沒有氣了,提都起不上來了。胸口是宗氣所在之地啊,沒有了原氣,宗氣也不足,就慢愣的有壓物的感覺了。

總的說來最常見的原因:

1、 因不吃飯工作、乾活會導致大氣下陷。

2、因過度驚恐會導致大氣下陷(尤其是平時身弱之人)

3、 因生氣會致大氣下陷

肝氣不舒導致的大氣下陷。現代人情緒不佳,導致肝膽之火上升,反而會促使大氣下陷。

4、因說話過多會導致大氣下陷

5、因產後、月經期間沒有休息好會導致大氣下陷

6、因心肺陽虛導致大氣下陷

現在空氣汙染嚴重,各種肺病比較多

加上現代社會工作忙碌,各種消耗心神,導致心血不足。

7、全身其他問題的拖累:身體每一個臟器的問題,都會拖累大氣,使得大氣虛弱,導致下陷,比如脾胃虛弱,到了消耗正氣的階段

大氣下陷怎麼灸

和其他中醫療法一樣,艾灸也有其適應症。但艾灸本身就是補益陽氣的,最適合體質陽虛、氣虛之人。很多人都會反映,在艾灸過程中,會有一股溫熱的氣流暢流在體內,其實就是艾灸補氣通絡起了作用。

灸法扶陽固脫,對子宮下垂、胃下垂、肛門脫垂、大氣下陷等都有不錯療效。

宗氣的生成,取決於脾、肺兩髒的功能是否正常及飲食營養是否充足。因此,一身之氣的不足,即所謂氣虛,在先天主要責之腎,在後天主要責之脾肺。

艾灸穴位:

1、神闕(肚臍)

功效:溫經祛寒,平和陰陽,調理氣血。

2、氣海

功效:溫陽益氣、扶正固本,培元補虛。

3、膻中穴

功效:寬胸理氣,活血通絡,清肺止喘,舒暢心胸。

心悸加灸心俞穴功效理氣寧心;加灸內關穴:寧心安神,理氣止痛,和胃降逆。加灸神門穴養心安神。

如果還有便溏、腹脹、食慾減退癥狀。

加灸中脘穴

大氣下陷試試這幅葯

升陷湯:生黃芪六錢(18克),知母三錢(9克),柴胡一錢五分(4.5克),桔梗一錢五分(4.5克),升麻一錢(3克)。水煎服。(劑量僅供參考,請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如果病人氣虛之極,可酌情加些人蔘和山芋肉。

黃芪既善補氣又可升氣,但因為性熱,所以常要與知母配伍。柴胡可升肝氣,讓清氣自左升。升麻、桔梗都可以將中焦之氣提升至胸中。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