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宿華 用“有溫度的科技”提升大眾幸福感

創業7年多來,擺在快手首席執行官宿華面前的,是無數道選擇題。服務大眾還是捧“網紅”?遵從流量馬太效應還是引入基尼系數調控?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前夕,新京報記者對這位在人工智能領域耕耘十幾年的“工程師”創始人進行了專訪,講述和他的團隊做出的“不一樣”選擇,以及如何用短影片提升大眾幸福感。

人工智能推動“有溫度的科技”

新京報:本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主題是“創造互信共治的數字世界”,你眼中互信共治的數字世界是怎樣的?希望快手在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宿華:數字世界至少有以下特點:連接成本極大降低、資訊傳輸效率極大提升、充滿信任感、實時互動分享。

作為中國最大的生活分享平台,快手在專注記錄分享的同時,億萬用戶間的交易需求持續增強。快手向實體經濟注入新活力,同時提高了數字經濟品質。

新京報:這次你參加人工智能相關的論壇,快手是如何通過人工智能為提升“幸福感”的理念服務的?

宿華:快手的使命是用有溫度的科技提升每個人獨特的幸福感,人工智能技術是核心驅動力。

快手用戶平均每天能夠產生超過1500萬條影片,累計影片素材超過70億條。人工智能貫穿到快手影片生產、影片理解、用戶理解、精準分發的每個環節。通過對內容的理解、人的理解,人與內容的精準分發匹配,人工智能讓每一個個體微小的生活片段都能獲得被他人認可的連接,每一個人都能迅速找到同好,在得到外界的關注後消減一點點的孤獨感,提升一點點的幸福感,從而增加社會整體幸福感的總和。這種精準的推薦帶來的交流及由此產生的溫暖、被理解,就是快手技術的溫度。

新京報:幸福感是否有實例和數據體現?

宿華:幸福感可大致分為精神上的滿足感和物質上的獲得感。

在精神層面,有上萬名富士康工人,數千名航海員,因為工作性質,他們日常比較孤獨,少於交流。通過快手,他們有了與外界連接的通道,一座座孤島被打破,你能夠感受到他們分享收到反饋後的那份快樂。

在物質層面,我們做過一個統計,2017年在全國832個貧困縣區,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活躍快手用戶,全年約5萬人通過平台獲得收入超過國家脫貧標準(3000元/人/年),這是一種平台賦能帶來的扶貧內生驅動力。

算法蘊含的是團隊價值觀

新京報:關於算法價值觀的問題長期被討論,你是怎麽認為的?

宿華:我一直認為算法是有價值觀的。算法是人去定義、搭建的,做算法的工程師、團隊是有價值觀的。科學無國界,但是科學家有國籍,這是很相似的。

機器不會無中生有產生一個算法,算法是背後有一群很優秀的人,去分析用戶的問題、訴求,最後想出一套辦法把它變成程式、代碼,然後在電腦上運行。這樣整個過程下來,實際上算法裡面蘊含的是團隊的價值觀。比如,快手一直追求的是平等普惠,真實向善,賦能大眾的價值觀。

新京報:作為創始人,你覺得快手獨特在哪?

宿華:我想說快手不一樣的三點。

“不是”短影片。短影片是目前老百姓記錄分享最高效的載體。如果有一天技術發展出現了更為先進的記錄載體,快手也會更新迭代。

沒有分別心。快手對於所有用戶一視同仁,在打造一個真實向善的社區,不會因為個人身份地位、長相性別的差別區別對待。

堅持GDP+基尼系數的分配方式實驗。通過公允調節注意力分配資源,避免內容頭部效應出現,將注意力資源更多分配到普通人。

新京報:社區基尼系數的說法比較新穎,具體如何體現?

宿華:快手進行內容分發的每個策略,包括短影片播放量和評論點讚,都有基尼系數的約束性考核,避免生產者之間貧富差距過大,照顧長尾用戶。快手對上百萬粉絲的頭部用戶采取流量抑製措施,他們的自有流量已經很可觀。同時,快手會把很大一部分流量分發給普通人,讓即便零粉絲的人在快手發的影片能夠有一定量播放,能夠被外界看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