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陳春花:從個體到組織,你必須學會的事

來源:春暖花開(ID:CCH_chunnuanhuakai)

演講:陳春花,北大國發院教授、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導 讀

個體與組織是我們時時刻刻都在接觸的東西,只有了解它們的本質,才能在管理、工作中取得非凡的成效。通過本文,我們能夠清晰地掌握兩樣東西:第一是怎麽認識自己,第二是怎麽認識組織。如果我們能把這兩部分都把握好,就能從理性的角度把事情做好。

今天和大家討論一個話題——組織是一個整體。之所以要討論這個內容,很大的原因是今天的組織遇到了非常多的變化。這些變化和之前所遇到的情形不太一樣。

1

在變化中看清組織管理

我們會特別在意組織,因為它有一些功能是個體沒法做到的。

1.理性設計的組織三個功能

組織有三個功能:

(1)保障目標的實現

當你去實現一個目標時,個體是比較難達到的,如果能夠和一個組織在一起,那這個目標就比較容易實現。

比如,你想讓自己的學習速度更快,比較好的方法就是找到一組人和你共同的學習。

舉個例子,以前別人問我為什麽可以快速讀書?

我說我早期讀書的速度也沒這麽快,但我用了一個方法,因為我是老師,我有很多同學,每個班的同學來上課時,我第一個任務就是列一張書單。

比如40個同學就40本書,40本書讓每個同學去讀一本書,之後我給每人30分鐘來講這本書。你會發現,實際上可以借助一個30分鐘去了解了一本書,那麽有40個同學,就很容易看40本書。

我早期的快速閱讀就是用讀書小組的方式來實現的,這個實現的方法使我可以讀到很多書。

這就是組織很特殊的一個地方,它可以讓你的目標實現變成可能。而你自己有可能是做不到的。

(2)使人創造價值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價值,但人在不同的平台,價值是不一樣的。反過來,組織有一個很強的能力,它能讓人的價值被釋放出來。

比如有一次我參加論壇,論壇在南方和北方各找一個老師,南方演講的嘉賓是我,北方找的老師來自北大。

在論壇開始介紹時說北京大學來的教授,大家就會很熱烈地鼓掌,說到華南理工來的教授,大家就會比較禮貌地鼓一下掌。

然後我認真地去講,講完之後,他們就會熱烈地鼓掌,最後還說了一句話,原來華南理工也有好老師。這就是兩個不同的學校給聽眾不同的影響。

你所在的組織可以給你背書。當你所在的組織給你背書時,你的價值就會顯現得非常明顯,這就是組織的第二個功能,叫讓人創造價值,組織做這件事比個體要容易。

很多年輕學生畢業時總問我,應該選一個薪資高的部門還是一個組織平台大的地方?

我就給他一個建議,你去一個組織平台大的地方,因為當你去一個組織平台大的地方時,你創造價值的可能性會變大,而且你能真正地感受到組織的背書讓你的價值變得更加強大。

如果你一開始就選一個給錢多的地方,當這個組織的平台不夠大時,慢慢你的價值就會降下來。

(3)可持續的基礎

第三個更加特殊的功能是可持續性。企業如果能一代二代地傳下去,這個組織的壽命是非常長的,但如果它隻依賴於一個長官人,這個組織一定是有限的。

所以我們在講可持續性這個概念中,它沒辦法通過個體去做,它一定是通過組織的概念去做,它能保證組織的可持續性。

組織有這三個特殊的功能,這三個特殊的功能使我們懂得我們和組織之間到底應該是什麽關係。

2.“助力還是阻力?”跳槽時要問自己一個問題

我們大部分人到了組織之後,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組織有可能會成為你的障礙。

你總是覺得你的發展不如你想象的那麽好,你總會認為換一個地方會不會變得更好?然後很多人選擇不斷跳槽。

人才流動是非常普遍的,但我們要懂得一件事情,組織對於個體來講,它可能是一個推進的力量,也可能對你是一個阻礙的力量。

按照組織管理的第一原理,正式組織的要求和健康個性的發展是不協調的。這就意味著要完成正式組織的目標,就需要個體對自己約束。

在正式組織中,組織要求實現目標,承擔的責任及做出貢獻並擁有權力。當我們擁有權力、承擔責任並做出貢獻時,我們要考慮的是組織目標,不是自己如何發展,此時就一定會約束到自己。

所以當在組織中感受到被約束,感受到沒有發展得那麽好時,有些同學問我要不要離開?

我常常會問他:「你離開這裡是因為你認為你的能力沒得到發揮,還是因為你覺得你受到了障礙?」

如果你覺得你的能力沒有得到發揮,我同意你離開。但如果你認為你受到障礙,好像力量沒有地方使,你在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都會有這個感受。

核心不在於你是不是被組織約束,核心在於你願不願意不斷貢獻價值。

如果你可以這樣去想,組織對你來講就是一個助力,你可以不斷地去約束自己產生更大的貢獻價值。

如果你不能這麽理解,可能你真的會認為組織對你是傷害。你跳到另外一個組織,也許感受會是一樣的。如果認識到這一點,就可以了解個人與組織之間的關係。

3.未來組織特徵:有組織無結構

在現實中,我們比較關心的另外一個話題就是未來。未來組織會變成什麽樣子?

我舉個極端的例子,這是著名長官理論學者本尼斯的書《成為長官者》中的一個故事。

在這本書裡,他形象地形容了未來的一家工廠,這家工廠的績效由機器來決定,由於績效由機器決定,人不能碰機器,但又需要有事可做,最後工廠由一個男人和一條狗來管理。

男人的職責是喂狗,而狗的職責是防止男人去碰機器。

這個極端的例子告訴我們,在未來的組織管理中,有3個很大的變化:

(1)在組織中會有一種新人叫機器人,我們將可能和機器人合作。

(2)在機器人更多地決定績效時,我們要知道怎麽讓每個人有意義。

(3)怎麽讓組織可持續性延續?

未來對人最大的挑戰,就是怎麽讓自己變得有意義。

而對組織管理最大的挑戰就是怎麽讓組織中的每一個人有意義。

4.組織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

今天的組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上圖可以看到,從組織結構到流動性、風險,組織發生了一系列重大的變化,對我們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我們了解了這些變化,就要從現在開始對自己做一些規劃。這樣才能適應組織的發展,你在組織中才能成為非常有效的成員。

在傳統組織概念中,你考很多證書確實有用,因為你是通才。但今天的組織要求我們有技能和專長,也就是必須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不可替代才最有價值。

不可替代靠什麽?就靠你對於某一些認識的專注度、投入度和對它的把握。

這就是我們對自己的培養,這也是人在組織中的作用,其實傳統組織和新的組織之間的差別已經非常明顯。

5.組織改變要求我們必須自己把握未來

組織的變化也帶來了一些影響。

(1)組織應對環境的不確定性成為核心。它對人的要求,不再是能不能勝任工作,而是能不能創造性地工作。

(2)在組織扁平和矩陣管理中使員工升遷離開了層級制度。只要你能更快地去創造價值,就不需要通過成績去升遷。

(3)人才的留任以事業平台代替空缺的職務鏈。

當組織帶來這些變化時,被稱為進入了自我管理的時代,此時更加強調個人對未來的設計和把握

2

從「個體」到「組織」

必須學會的7個理論

我們在講個體到組織時,把組織中的人分為兩類,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而組織中的績效往往是由管理者決定的。

那些不成功的管理者,他們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對人不夠敏感,對自己太敏感。當管理者對其他人不敏感時,就沒有機會讓每一個人產生績效,組織中的個體就會出很大的問題。

1.研究組織的三個理由

沿著這條思路,我們首先要知道為什麽要研究組織?

(1)管理良好的組織,對達到目標是有利的工具;它並不束縛成員。

我們知道組織有三個功能,首先就是它能保證目標的實現,但當我們動用組織時,最怕就是管理者讓每一個成員覺得很難受,因此也就無法發揮作用,目標也就無從實現。

(2)重要的是如何擴展人的理性,而不是把組織看作非人化的官僚組織。

外部環境巨變需要人越來越有創造力。這時就不能把組織變成一個很僵化、官僚的組織。我們必須把組織的邊界打開,讓人的理性可以拓展。

(3)經典理論很重視組織中的秩序而忽視人的情感。

組織強調秩序,非常怕亂。但是當組織怕亂時,它就會僵化和固化,而忽略人。

這就是我們為什麽要研究組織,我們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但是要理解好這些問題,就需要我們從個體認知開始,梳理出個體到組織的演化過程。

2.組織理論一:叔本華的「自由意志」

我們在講組織理論時,起點來源於個體的自由意志。所以我們在最初去了解組織概念時,我們對個體的最初的起點就是叔本華的自由意志。

他說人有自由意志,而且永不滿足,永無止境。人在這個追求的過程中,他的滿足是很短暫的。

因為當他把自己的自由意志不斷地釋放和放大時,會受到別人對他的衝擊和約束,所以他的滿足很短,這個過程會讓他很痛苦。

3.組織理論二:巴納德的「自律行為」

人實際上不可能做到完全自由意志的。那麽怎麽才能讓人實現自由意志?

這要說到巴納德,他提了「自律行為」的概念,他發現人在個體行為上,本質上是自我約束的,即自律行為。

人能在責任和能力之間找到一個邊界,因為個人的自由意志要實現目標,就要和別人合作

4.組織理論三:從「協同行為」到「協同體系」

有了自律行為,我們就有機會往下探討,一個人的協同行為和多個人去協同時,會不會讓他的目標實現的可能性更大?

結果發現答案是肯定的,這種協同行為發生在多人之間時,被稱為協同體系。

協同體系成立的內含前提條件是,能否依靠協同體系本身,去克服多樣性的個體動機與行為所帶來的障礙。

這就意味著各種「社會因素」,比如行為規則、共同價值觀與文化,將伴隨協同體系的形成而產生。

5.組織理論四:從「協同體系」到「正式組織」

一個人和更多數人做協同之後就要受約束,這是我們所建立的一種行為上的要求。

比如我們約定相同的時間上課,這就是協同上的製約,每個加入協同體系的人,將不得不接受「協同上的製約」;

使個人獨立人格有了「新」的側面,這就是按照協同體系,或協同成果的要求,重新塑造「人格」。

如果能按整體目標與成果的要求,調整每個人的動機與行為,協同體系就有了「正式組織」。

所謂正式組織,就是有目的、有意識地對兩個以上的個體行為進行調整,由此產生的協同系統。

6.組織理論五:什麽是組織?

我們有了正式組織,我們怎麽能讓它對每個人發揮作用,或者它本身發揮作用?

我們就要回答什麽是組織。我以前上課時常常問大家怎麽理解組織,他們就和我說組織是由人構成的,現在我要提醒大家,組織是由人的行為構成的協同體系。

比如說我們今天所有人的行為都不是來這裡上課的,這個課程組織就不存在。

組織存在有三個必要條件:

(1)構成各自願意作出貢獻。

每個人願意貢獻。如果你不願意為組織做貢獻,你就不在組織裡。

(2)有共同的非個性化的協作目標。

組織不考慮個人目標。 所以我們常常對很多年輕人講,你要找一個和你的目標一致的組織,不要去看待遇的部分。

組織是非個性化的,所以你一定要保證自己和組織的目標是一致的。

(3)彼此能夠互相進行資訊交流。

彼此要能相互資訊交流,也就是要有共同的語境,大家講的話是互相聽得懂的。

所以,從一個自由意志的人,最後變成一個組織中的個人,要求越來越高。

你先要克制自己,接著要和別人協同,然後和多個人協同,要貢獻,然後要和組織有共同的語境,這個要求是越來越高的。

7.組織理論六:「組織存在」與「組織均衡」

要求高了之後,我們就要完成協同、貢獻、交換和分配過程的統一,以及四者之間的內在均衡。組織均衡就是個體在組織裡願意協同,因為每個人都做貢獻。

為什麽每個人都會做貢獻?因為他得到滿足和貢獻之間的交換是平等的,我們理論上把它稱之為組織均衡。整個組織管理就是把組織均衡這四個關鍵的過程做到,整個組織就做到了。

8.組織理論七:組織的核心命題

在組織管理的核心命題裡,有三件事:價值創造、價值評價和價值分配

很多人問我,到一個組織中,怎麽才能被肯定,獲得很好的發展機會?

我說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做價值貢獻和價值創造。如果你能做價值貢獻、價值創造時,組織就會用價值評價告訴你為企業創造了什麽價值?價值有多大?我們就會有一個價值的分配。

所以我常常和年輕人講,你剛去一個公司時,別在意公司給你什麽,你應該特別在意你能貢獻什麽,這才是你和組織建立的價值關係。

當你能不斷討論你的貢獻時,這個價值關係讓你和組織之間的交換非常積極,組織就會把各種機會給你。所以我才和年輕的同學講,我們去到任何一個地方,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想:我如何做價值創造?

3

理解組織行為,事半功倍

最後我們談談組織行為。一般我們拿到一個定義時,都很希望能講清楚這個定義的內涵、概念、邊界、外延。

但組織行為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概念。我們在理解概念時,分好幾種,有一種叫描述性概念。

比如說阿里巴巴和騰訊有什麽區別?我們最直接的說法就是把一個騰訊人和一個阿里的人各描述一遍,他倆的區別就是兩個企業的區別。

最早我們做管理研究時,會把心理學作為最主要的研究基礎,我們認為動機決定結果。

可是後來發現有些人就是好心做壞事,他動機很好,但是做的結果不好。有些人無心插柳,他本來不是這樣做的,但是結果反而很好。

最後發現不是動機決定結果,是行為決定結果。所以行為學就變成了管理學的前提基礎學科。

在不斷的研究之中又發現行為又不完全能解決所有問題。因為同一個人,在不同公司可能表現完全不一樣。

我們發現他的工作結果和績效結果不僅僅是他的個體行為,更是他在組織中的行為。這就是我們把組織行為作為基礎的原因。

組織行為由三個東西混合構成:

·個體,個體要協同非常多人的行為;

·協同多人的部分叫群體

·當協同了多人之後,形成一個彼此的約定,就叫正式組織

你在組織中的行為不是你的行為,組織中的那個你不是你,這聽起來有點難懂,但的確是這樣。

比如我講課就要按照正式課程對我的要求進行調整,這就是組織行為。

好的組織會讓人變得更好,不好的組織就會讓人變得更差。但總而言之一定不是原來的你。我們要做的很有挑戰的事情就是:怎麽讓人比原本的樣子更好

我們到底如何理解組織行為?

1.了解個體,了解自己

我們很多同學大學畢業了都不太了解自己。比如我專門寫了本書叫《大學的意義》,我覺得大學有幾個很重要的意義。

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就是在大學裡可以獨處。獨處的好處是什麽?就是了解自己,一定要有一些時間給自己,接觸自己,不要把自己的時間搞得太滿。

因為只有大學這個期間可以給你一個保護,你不需要和太多的東西競爭,你把自己了解清楚就好了。

我們一定要花時間了解自己,因為你不了解自己,你一定不會了解其他人。為什麽你一定要了解自己?因為個體只有在滿足自身需求而引發的行為,他才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2.了解群體

我用了馬奇和西蒙的定義,他們說群體成員之間的交流往往會產生一致的意見。同時,群體內部交流的作用是群體成員認為留在群體的需要程度的函數。

什麽意思?如果你和大家交流完,大家今天都不能離開,本來你想離開的,結果你基本也會留下來。我們稱之為群體壓力,或者叫從眾行為。

我推薦大家看一本書叫《烏合之眾》,就是講群體的。

我們常常和大家開玩笑說,我很希望你們成為團隊,但很怕你們成為團夥。

區別在於團夥是一個群體概念,它是通過壓力把你留在這裡的。一個不是真想留的人留在一個群體中形成的組織,這個組織是非常波動的,他不可能去承擔責任。群體當中的人是不會為他的行為負責,因為他都是從眾的。

3.了解正式組織行為

正式組織的行為就是指協同,在正式組織裡,在可忍受的範圍內人是理性的,他願意為他的部分行為負責。但是他不負責整個組織,他要求最高的長官人負責。

在這個部分我們要了解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在組織中,我們最需要的實際上是個體,是個體的行為。

因為只有個體的行為,才能找到責任主體。你會發現,所有的考核最後都會落到個體身上,絕對不會落到一個部門身上。因為在部門身上找不到責任人。

第二件事情,在組織管理中,一定要注意群體的問題。

一定不能發生群體事件,因為在群體中我們找不到行為的責任主體。假設你遇到群體事件,應該怎麽辦?

其實解決方案很簡單,就是把他全部化成個體。這就是群體和個體行為的關係,在組織管理中,一定不能讓群體行為存在,必須回歸到個體概念上。

第三件事情,職位越高責任越大,不能把責任都推給下屬。

我們很多管理者常常說是下屬的問題,如果你的職位比他高,就一定是你的問題。因為在正式組織中,個體隻負責他有限的部分,更高的責任都是由最高的管理者來決定的。

我們理解了這個部分,就能很清楚地知道,組織是一個整體。組織行為有三層意思:

·個體的選擇;

·群體給你的壓力;

·組織給你的責任。

把三者結合後,做出來的行為就是組織行為。所以我們看人時,實際上是看三個東西:

·第一看你做了什麽選擇;

·第二看你受誰影響;

·第三看你承擔組織的責任有多大。

把這三個合在一起,就會知道為什麽這件事做不到,因為周邊的人給你壓力,我們也會知道為什麽這件事情做得不夠好,原因就是承擔更大責任的人沒有給你支持。

所以你回到組織中,也要注意這三件事情的影響,這就是組織行為。

所以它是一個描述性的概念,我沒辦法給它定義,我就把它描述清楚告訴你。對組織來講,我們要對個體好一點。一個好的組織可以讓本不可以勝任的人可以勝任。

舉個例子,我是上管理學課的老師,但是我為什麽會在智慧樹的幫助下,選10個老師一起上在線的課程?

如果我自己來上這門課程,我就會講我擅長的部分。但如果我們有10個老師來上,10個老師就會把各自擅長的部分都講了,這時這門課的效果是最好的。

組織確實有一種力量,讓本不能勝任的人可以勝任。一定要理解個人與組織之間,個人的局限性是什麽?組織可發揮的作用到底是什麽?如果能夠很好地理解這些,我相信今天談的話題就會對你有幫助。

我們為何難以改變

我們如何在職業災難後東山再起

我們怎樣講話才能打動聽者的心

關注心靈成長,收獲更好的自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