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10家農商行降級的背後:“虛胖”體質下“不良”高企

近期,各大評級機構密集發布對銀行的跟蹤評級報告,將一家家銀行的資產質量、經營狀況和風控能力展示在公眾面前,其中部分銀行的評級調整引起市場關注。

評級報告顯示,今年以來包括烏當農商行、蛟河農商行、長春發展農商行、桐城農商行、平遙農商行等10家銀行的主體信用評級被下調。另外,評級機構將煙台農商行、運城農商行評級展望調整為負面。

為什麽這些農商行會被下調評級或展望為負面?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說:“從評級報告分析來看,這些中小銀行評級下調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資產質量明顯下行、不良貸款率大幅攀升、資本充足率指標降幅較大、盈利指標大幅下滑上,同時受所處地區經濟下滑影響較大。”

一位不具姓名的金融分析人士認為:“在農商行不良貸款率整體走高的大背景下,通過這12家農商行可以看出來,近年除了地方經濟下行導致地方企業還貸困難推高銀行不良貸款率外,一些農商行盲目追求擴大規模,形成大而不強的‘虛胖’體質,是這些農商行資產質量下滑的根本原因。”

銀行債券信用等級分為9級,由低到高為C、CC、CCC、B、BB、BBB、A、AA、AAA。其中AA級代表債券安全性很強,受不利經濟環境影響較小,違約風險很低;A級反映債券安全性較強,較易受不利經濟環境影響,違約風險較低。除了AAA級、CCC級及以下等級外,每一個信用等級可以用“+”、“-”符號進行微調,表示略高或略低於本等級。

據董登新介紹,評級下調對銀行發行債券和同業存單造成一定影響,會推高銀行發行的成本。

12家農商行評級展望調整

7月末,是評級機構發布2019年商業銀行評級報告的日期。經記者統計,目前有10家農商行的主體信用評級被下調,還有2家農商行的評級展望調整為負面。其中,除蛟河農商行、烏當農商行外,其余10家農商行都是今年首次被下調評級或展望被調為負面。評級報告顯示,這12家農商行除蛟河農商行因36億元投資暫時無法收回出現困難外,其余11家農商行均面臨資產質量下滑的問題。

7月31日,中誠信國際評級機構(下稱“中誠信”)發布報告,將長春發展農商行主體評級由“AA-”調整為“A+”,評級展望由“負面”調整為“穩定” ;將長春發展農商行2015年6億元二級資本債的信用等級由“A+”調整為“A”。

“中誠信”在報告中指出,長春發展農商行面臨的信用挑戰為,淨息差逐年收窄,由2016年的2.71%降至2018年的2%;淨營業收入由2016年的16.18億元,降至去年的10.23億元;不良貸款餘額由2016年的2.93億元增至去年的6.37億元;不良率由1.97%升至3.37%。

不僅如此,長春發展農商行存貸業務客戶集中度較高,穩定性較弱;非標投資出現風險,減值準備計提不充分,資產質量和盈利水準下行壓力大;同業競爭激烈,產品創新能力和綜合金融服務能力有待加強;公司治理和風險管理水準有待提升。

“中誠信”表示:“基於對宏觀經濟和行業環境、該行自身財務實力以及債券條款的綜合評估,對該行的評級做出調整。”

安徽桐城農商行是今年首家被降級的銀行。1月25日,中誠信國際發布對安徽桐城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桐城農商行”)二級資本債券的跟蹤評級報告,將桐城農商行的主體信用等級由A+下調為A,評級展望為穩定,將該行在2015年發行的2.7億元的二級資本債券的信用等級由A下調為A-。

數據顯示,桐城農商行2016年不良貸款餘額僅為2.28億元,而2018年猛增至21.54億元;不良貸款率由2016年的1.7%猛增至2018年的11.1%;撥備覆蓋率由2016年的275.71%驟降至去年的41.23%;資本充足率從15%下滑至6.78%。

從評級報告披露的信息可以看出,這些農商行被降級或展望為“負面”的“罪魁禍首”是“不良”大幅上升。

對於“不良”上升的問題,桐城農商行表示,目前該行已成立專門部門清收處置不良貸款,采取準確分類、一戶一策等方式,進一步壓實不良信貸資產的放款責任人和清收責任人責任,有信心打贏不良貸款的攻堅戰。

而伊川農商行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2018年以來,監管政策對逾期貸款與不良貸款的統計口徑從本金逾期調整為全口徑,利息逾期90天以上也將納入不良,從而導致部分農商行不良貸款的上升。”在壓降“不良”方面,伊川農商行的做法是,加強同政府的溝通,由政府牽頭公檢法等部門聯合成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強化清收力度,打擊老賴,保護銀行資金安全,共同構建社會誠信體系。

盲目做大導致“虛胖”

“長期以來,一些中小銀行紛紛將做大規模當成抵禦風險的手段,但是在擴表的同時,信貸業務管理較為粗放粗放,‘不良’認定寬鬆,結果就是資產規模上升的同時,不良貸款也隨之增加。”前述金融分析人士認為。

評級報告顯示,運城農商行2016年到2018年資產總額逐年增長,分別202.52億元、229.05億元和231.59億元。資產總額中佔比較高的貸款總額也逐年增加,為67.66億元、79.9億元和91.5億元;同期該行不良貸款餘額隨之開始走高,為1.19億元、1.18億元和1.71億元。而作為不良貸款先行指標的關注類貸款上升更加明顯,上述同期分別為3.9億元、15.79億元和31.41億元。顯然,未來運城農商行仍然存在“不良”上升的壓力。

這次被降級的平遙農商行也存在“不良”和關注貸款雙升的問題。該行2016年不良貸款餘額為0.79億元,2018年上升至1.19億元,不良貸款率則由1.51%升至2.29%。關注類貸款增長更加猛烈,從2016年的2.27億元上升至12.52億元。

“隨著地區經濟的下行,‘不良’高企,一些農商行將面臨更嚴峻的生存環境,尤其是有‘離農脫小’盲目擴張傾向的農商行更需要注意。”董登新認為

事實上,監管部門曾多次提示了農商行等中小銀行出現的擴張風險,並在政策層面進行引導。1月14日,為推進農村商業銀行更好地回歸縣域法人機構本源、專注支農支小信貸主業,不斷增強金融服務能力,支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促進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銀保監會發布了《關於推進農村商業銀行堅守定位強化治理提升金融服務能力的意見》(下稱《意見》)。

《意見》重要聚焦部分農商行出現了經營定位“離農脫小”的盲目擴張傾向,要求農商行完善適合小法人和支農支小定位的公司治理機制,專注服務本地、服務縣域、服務社區,專注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

在銀保監會重點監管工作通報會上,銀保監會首席風險官、新聞發言人、辦公廳主任肖遠企說,從2017年開始,銀保監會就在推動包括城商行、農商行、農信社三類機構以及其他所有機構回歸本源,專注主業,這是2019年一項重要的工作。

肖遠企明確地指出“做小做散”是防範風險的根本之策,建立完善適合支農支小主業特點的風險管理機制,從根本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責任編輯:馮櫻子 主編:冉學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