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收藏馬未都:以金塗身,以禮待之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公元前六世紀由釋迦牟尼創立。東漢初年傳入中國,以後佛教藝術漸興,對我國的文學、繪畫、雕塑、建築等均產生了重大深遠影響。佛造像是一個很巨集大的話題,但是我們可以在某一歷史時期,挑選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造像藝術,用通俗的方式讓大家理解佛造像之美。

上海觀複博物館造像館

佛教傳入中國,通常說是在“兩漢之際”。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始聞浮圖之教”,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而在中國正史上第一次有明確記載興建佛寺佛像和社會一般民眾信奉佛教的情況是在西晉史學家陳壽的《三國志·吳志·劉繇(yóu)傳》,其中記載:

笮融(zé róng)在廣陵(今揚州)“大起浮圖寺(佛塔),以銅為人,黃金塗身,以衣錦采,垂銅盤九重(金屬做的塔刹),下為重樓閣道,可容三千人,悉課讀佛經,每浴佛,多設酒飯,布席於路,經數十裡,民人來觀及就食且萬人,費以巨億計。”

漢代 佛塔畫像磚

四川省博物館藏

東漢後絲綢之路日漸暢通,中國與印度、西域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佛教文化也更多地獲得了由陸路經西域傳播到河西走廊和中原的機會。外來的佛教藝術進入中國之後,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相糅合,佛造像的漢化面貌也就越發明顯。

後趙 銅鎏金佛坐像

美國舊金山亞洲美術館藏

比如這尊銅鎏金佛坐像,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有確切紀年銘文的第一尊佛造像。從造像面部來看,已經明顯失去了早期健陀羅造像的風味,而是走向了“中國式佛像”漢化進程。

唐代 漢白玉佛立像

觀複博物館藏

佛像發展至隋唐,已充分與人性結合,達到了理想與現實的完美統一,既高高在上,又親臨人間。由於唐朝的自由開放政策,使得人獲得一定的自由地位。這時佛像的造型儼然是人的形象了,具體生動,拉近了與人的距離。神性漸行漸遠,人性越來越濃。這時豐滿圓潤的形象已經取代了秀清像。

宋代 木雕彩繪水月觀音像

觀複博物館藏

而至五代兩宋,佛像便更加人間化、世俗化。宋代的佛像與當時現實中庶民面型十分接近,呈現給世人的是鮮明的民族特性和時代世俗社會審美情趣。這種世俗的表現手法是現實生活中人物原型的直接反映,有著深刻的心理和個性體現,佛像從此被人間的煙火籠罩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