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作為普通人,如何鑒別佛造像來源自哪裡?

作為普通人怎麽知道這些佛造像來自尼泊爾,或是來自西北印度或是東北印度呢?羅文華以及來自世界各地致力於喜馬拉雅藝術研究的學者們紛紛給出了建議~

紅銅鎏金 嵌珠石 12世紀 93cm

首先,材質判斷。“我們有個最簡單的鑒別辦法,就是材質,”羅文華介紹說,在西北印度,絕大部分佛造像用的是黃銅或者青銅,而在北印度大多用黃銅,到了尼泊爾,則用紅銅。尼泊爾佛造像絕大部分是紅銅鎏金,而其他部分地區的佛教造像很少鎏金。

另外,漢地造像,用失蠟法比較晚,而整個喜馬拉雅地區很早就採用失蠟法鑄造銅像,除了失蠟法,五方佛台座上的細小的人物、動物、連枝等等,用其他方法很難做出來。五方佛的台座,前面是層層折角,後面是個半月形,塑造了各種人物、動物、卷蓮紋等等,形象非常飽滿,突頒布座之外,從側面可以看得很清楚,這需要非常高超的水準,而且在這麽狹小的空間上,表現這麽完美的影像組合,非常困難。

其次,通過造像外部特徵判斷。學者烏爾裡希·馮·施羅德闡述了鑒別佛造像的一些簡單方法。

一尊來自10-11世紀尼泊爾的“釋迦牟尼佛”,高81厘米,紅銅鎏金,這是止觀美術館(ZG1019)藏品。釋迦牟尼佛螺發,額頭寬闊,大耳長垂,彎眉細目,眼為豆莢狀,向下俯視,鼻梁高挺,臉型方正飽滿,面帶淡淡的笑意,神態沉靜慈祥,面鎏金基本脫落,顯露出光滑細膩的銅質,表現出光滑飽滿的肌膚。右手施觸地印,帶環形手鐲,左手施禪定印,著袒右肩袈裟,袈裟質地極為輕薄,邊緣處用細勁的條棱表現袈裟如紗般的厚度,袈裟貼體,不表現衣紋,有出水之感,袈裟之下的隱現強壯有力的身體,腹部微微鼓出,展現出蓬勃的活力,結全跏趺坐,袈裟下擺衣褶緊密層疊垂落在雙腿前。

此尊造像系紅銅鎏金,鎏金有脫落,面部的紅銅明亮細膩顯示出飽滿光滑的肌膚質感,佛面相年輕,氣質出眾,身體舒張,雙肩寬闊,胸膛寬厚,肌肉圓潤強健,飽滿而富有彈性,具有青春的活力,身體的曲線柔和,對袈裟輕薄質感的處理與身體輪廓的交代表現分明,是尼泊爾10-11世紀的造像特徵。

烏爾裡希·馮·施羅德高度評價了這尊尼泊爾造像的重要性,造像尺寸堪稱碩大,十分罕見,這是尼泊爾藝術史上的傑作。

犍陀羅 青銅 4-5世紀 44cm

判別一尊佛造像藝術風格最主要是由他的臉部特徵做判斷,一位供養人委託一名藝術家製作佛像的時候,藝術家為了討好供養人會讓佛像的臉部面相和供養人的種族更為相似,所以沿著絲路一路從中亞到中國發現這些佛造像,越靠近中國,佛像的面部表情更接近中國人的樣子。所以當你要辨別一尊佛像產地的時候,第一個會考慮佛像的臉部特徵。

關於造像,止觀美術館館長Jeff Watt 傑夫·瓦特也給出了十一個方面可用於對一件作品進行立體分析。題材。可以根據十一種外表形式來判定是哪種題材,然後再進行進一步觀察確定其更為精準的身份並對尊像進行命名。比如,一件造像根據外表可以先判斷為一尊佛像,然後再進一步確認是什麽佛。

13世紀 13.5cm 止觀美術館收藏

產地。一件造像的產地與創作時間密切相關。地域和時代這兩個方面在分析早期造像時更為容易,大的地域風格更容易辨識。年代。通過與已經研究得很充分、已經發表過的其他造像進行風格和特徵上的比較,一般能夠確立一件作品的年代。

風格。風格與地域和時代密切相關。不同的風格體現的是文化差異,早期來自不同地方的文化提供了靈感來源或范例,加上各地方在身體樣態和面部特徵上的不同審美趣味,於是產生了眾多不同的風格。發式、珠寶、衣著以及基座、蓮座、背屏等都是重要的風格要素。早期立像強調的是傳統的印度三折枝式姿勢。

瑬金。一件造像的最後工序,或者說表面的處理有多種可能:不加處理、瑬金、鐫刻或鑲嵌寶石。一般而言,鎏金類型有兩種:汞瑬金和冷瑬金。在採用汞鎏金的造像中,鐫刻通常會先於鎏金程式,並且其刻痕較淺 ;而對於表面未加處理的造像,鐫刻可深可淺,然後用樹脂摩擦表面使鐫刻的圖案色澤變暗,進而創造出明顯的對比效果。比對。對於任何藝術品,對比分析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對造像而言更為重要。

東北印度 黃銅 10-11世紀 40cm

組合。喜馬拉雅風格藝術品中有一半或更多是成套製作的,繪畫、織繡和造像均是如此。語境。了解一件造像作品產生的大背景需要積累大量的專業知識,研究與之相關的可比較作品,並且要有一些文化和宗教背景知識。保存狀況。時間、氣候以及地緣政治變遷等因素都會影響到藝術品。一件藝術品的保存狀況是必須要評估的要素。看看有沒有任何的裂痕或殘缺,對四肢或持物新的或舊的修補等。

美學。美學通常是經過幾代的收藏家、學者、鑒賞者建立起來的文化賞評和感知,然後逐步形成一個標準或指南,是一個寬泛的審美標準手冊。爭議。對於造像而言,普遍存在的爭議總是斷代問題。另一個經常爭議的問題是產地。要想深入了解,需要具備其所涵蓋的地理區域的知識,知道由於文化和審美差異而對藝術在早期和晚期產生的不同影響。 止觀美術館收藏的許多精美造像是過去兩千年歷史長河中幸存下來的精美佳作。

原文作者:蔣振鳳

原文來源:《收藏投資導刊》2018年12月刊190期《故宮博物院首次與私人藏館舉辦佛教造像聯展:傳遞了怎樣一個信號?》(因篇幅問題,原文有刪減)

《藝術品鑒》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