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樓市賺錢邏輯變化中,買房的思路也要與時俱進

說起房價,人們很自然就會說“房價一直漲”。也正因為有這樣的觀念,人們才會一直追逐著房價,拚命地買房。

但是,“房價一直漲”不等於“買房一直賺”。確實,從1998到2018,這30年來看,房價確實漲了。但房價的上漲,並非直線上漲,其中幾次調整波動,非當事人,是不能體會的。

也許你看到了很多人因房而富,卻忽略了在房價波動時期他們的糾結與痛苦;也有很多人,會抱怨“哎,當年再堅持一下就好”,但如果時光倒流,面對房價崩潰的大環境,他有勇氣堅持嗎?

誰都不要嘲笑誰是懦夫,恐懼,這是人的本能。

貪婪的本能支配了房價?

2008年,奧運之後房價開始回調,全國性的,後來為四兆托起來。

2014年,房價開始連跌,最終超過1年,後來為“去庫存”和“棚改”托起來。

相對應的具體市場的調整,比較著名的有:1. 海南大崩盤,海景爛尾樓,一度成為“景觀”;2. 溫州民間借貸危機,資金鏈的斷裂造成了炒房客斷供,溫州房價當時可是實打實的腰斬,多少人財富一夜變成負債,溫州房價至今未能回調至當年最高點;3. 香港,現在香港的房價,給人望塵莫及的感覺,但回顧1997年到2003年一段時間,房價大跌,讓無數坐在財富大廈上的人,瞬間淪落為“負資產者”,斷供者屢見不鮮。

然而,只要稍有希望,人們還會重回房地產。他們並不會為失敗者的經驗束縛了手腳,也不會因為房價曾經暴跌而考慮風險。

他們忽略了,即便是房價一直漲,有多少普通家庭能撐過那幾年?別羨慕那些因房致富的人,他們之所以成為“房叔”,並不是因為曾經買過多少房子,而是他們能持續擁有能為自己帶來利潤的房子,以及其他產業帶來的風險對衝,從而保證了財富穩步的增長。

簡單說就是:這些以房為富的人,本來就有一定的賺錢能力,房地產隻不過是放大了他們的財富;而另一方面,如果沒有賺錢能力,盲目介入房產投資,房地產就會掠奪這些人的財富。

所以,普通投資者,無論何時都要慎之又慎,尤其是在房價高位調整時期。

房價,從沒有支持的地區坍塌

那麽現在買房也好,賣房也罷,應該如何考慮?

現在買房,自住也就罷了。如果想投資賺錢,那就要做好長期的準備以及機會成本的付出。

如果賣房,則首要考慮的是,哪些地區的房子抗跌,不抗跌的,統統出手,沒有什麽好猶豫的。顯然,遠郊的房子,三四線城市新區的房子,都是後期上漲乏力,短期下跌迅速的物業。無論是三四線,還是一二線,中心城區佔有著資源的優勢,且總會有人因個人需求,買來自住。因此,即便是小幅波動,交易中議價太空變大,也不會輕易下跌。

相反,那些純粹靠概念炒作的“新區”“新城”,未來的風險就大多了。很多規劃僅僅停留在圖紙上,未來變數多;如果某一天上面一拍腦袋,規劃重製了,那時候再想拋售掉這些“垃圾資產”的人,就不是你一個了,到時候更難以賣出。

違約,從來都是小人乾的事情

此外,除了區域,還應該注意到一些現實的問題。最直接擺在購房者面前的,就是開發商。

有很多二三線城市,一些小開發商會在邊邊角角拿一些小的地塊,以“精品住宅”的名義發售。這種小盤有個最大的問題,手續不齊風險大。

要知道,投資管道缺乏不是普通投資者面臨的問題,更多高淨值人群,他們也苦於資金無處安置。於是一部分人選擇了跟風搞開發。

不過房子不好蓋,首先,手續審批就是問題,多少建案買家都入住好幾年,房證還沒有下來,貸款也拖著未辦理。房貸打折好時機錯過了,利率上浮帶來的購房成本,還是買房人來承擔。萬一趕上個限購,更難受。

其次,偷工減料,房屋品質堪憂。大開發商屢有爆出問題,何況這些沒有經驗和資質,只是想從中撈一筆的小開發商呢?

總體來說,對於購房者,新的形勢下,買房要考慮三點:一是自己的風險抗力,莫求規模,最終落得斷供的悲慘結局。二是房子的潛力,當下別求暴漲,而是要考慮抗跌。三是項目的選擇,在一線城市的黃金區域買了爛尾樓,一樣是非常惡心的事情。

對於投資者和高淨值人群,新的市場趨勢下,一句話概括就是:握緊錢袋子,少負債,多觀察;不要用排名在前幾位的財富規模,去做跟風吃屁的事情——當下的形勢還未必吃到熱乎的。因此,放開眼光,從更安全的發達市場中尋找更為穩定,有增長前景的項目,比死守尚未建立市場規則,或者政局不穩的地區,要明智的多。

本文原創,作者劉磊,富比士金融理財師評審委員、遠見財訊特邀地產評論員,《房產投資煉金術》課程導師,多家媒體房地產專欄作者、作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