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知道古代的“小報”是什麽樣的嗎?宋朝時期有專門的“報料人”

小報,是中國古代出現的一種報導,最早出現在宋代。那麽宋朝小報到底是什麽樣子的呢?南宋紹熙四年(1193),有一名臣僚向皇帝報告說:“近年有所謂‘小報’者,或是朝報未報之事,或是官員陳乞未曾施行之事,先傳於外,固已不可。至有撰造命令,妄傳事端,朝廷之差除,台諫百官之章奏,以無為有,傳播於外。訪聞有一使臣及合門院子,專以探報此等事為生。或得於省院之漏泄,或得於街市之剽聞,又或意見之撰造,日書一紙,以出局之後,省部、寺監、知雜司及進奏官悉皆傳授,坐獲不貲之利,以先得者為功。一以傳十,十以傳百,以至遍達於州郡監司。人情喜新而好奇,皆以小報為先,而以朝報為常,真偽亦不複辨也。”

研究新聞史的台灣學者朱傳譽先生根據這條史料,推斷出南宋小報具有幾大特徵:一、小報的經營已經專業化。二、經營小報是商業行為,並且是一種很賺錢的事業。三、小報很受人歡迎。四、小報發行範圍很廣。五、小報出現了言論欄,相當於今日報紙的社論。

另據宋人筆記《朝野類要》的記載,“有所謂內探、省探、衙探之類,皆衷私小報,率有漏泄之禁,故隱而號之曰‘新聞’。”小報還養有一批採訪消息的“報料人”、“記者”,這裡的“內探”、“省探”、“衙探”都是暗中服務於小報的報料人,他們為小報老闆提供新聞,當然也從小報老闆那裡獲取報酬。

但在宋朝之後,小報卻衰敗下來,不複有宋時之盛。元朝法律中有一條禁令:“諸但降詔旨條畫,民間輒刻小本賣於市者,禁之。” 一些研究者認為,這裡的“小本”就是與宋朝小報類似的民間報紙,但元代史料關於“小本”的記載非常稀少,即使它是宋朝式的小報,似乎也難得一見。

清代前期,小報倒曾風行一時,康熙年間有禦史官報告朝廷:“近聞在京各省提塘及刷寫報文者,除科抄外,將大小事件采聽寫錄,名曰‘小報’,送與各處;甚至任意捏造,駭人耳目。祈嚴加禁止。”不過,清初小報與宋代小報有著很大差異:按清代邸報制度,各省駐京提塘官只能抄錄“科抄”(指六科給事中抄錄諭旨與奏章、參署付部的檔案),凡抄報“科抄”之外的文字,都屬於小報行為;宋朝小報則有獨立的編輯人員,邸吏只是受雇為“報料人”。

清代小報的發行也依附於邸報的郵遞系統,通常是夾在邸報之內寄出;而宋代小報則有自己的發行管道,發行範圍更廣。如果問:哪一份小報更接近近代市場化、公共性的新聞紙?顯然是宋朝小報,而非清初小報。

另外,清代小報只是盛行於清前期。雍正年間,京師有“小抄”(即小報)刊發了一條消息:“初五日,王大臣赴圓明園叩節,隨上登龍舟,鼓樂從行。(皇帝)賜王大臣蒲酒。由東海至西海。申刻回宮。”有大臣此事密告皇帝,皇帝暴怒,下令徹查。其實小報的報導完全屬實,並無捏造,只不過擅自抄錄了“科抄”之外的資訊。很快,官府查出小報出自駐京提塘抄報員何遇恩、邵南山之手。這兩個家夥被處死刑,“嗣後小抄永絕矣”。

不過,雍正朝之後,偶爾還是可以見到小報,乾隆朝時,小報才完全銷聲匿跡。而宋朝的小報,自誕生起,便屢禁不止。

清代小報重回歷史舞台時,已是清末。其時,近代化潮汐席卷而來,市場化媒體方興未艾,小報也隨之現身於市井。講一件趣事:光緒二十五年(1899),武昌突然來了一主一仆,“主年二十餘歲,長身白俊,仆四五十歲,無須,發語帶女聲,均操北京官腔。賃租之公館,匿跡不出,服用頗豪奢。仆進茶食必跪,有傳呼,必稱聖上,自稱奴才。同居為官湖北候差事者,怪之,遍語僚友。不多日,傳遍武漢悠悠之口矣。是時光緒幽居瀛台,漢口各報,皆憐光緒而詬西後。此風一出,路線談議,皆謂光緒由瀛台逃來湖北,依張之洞。漢報亦多作疑似之淡。滬上各報,轉載其事。漢口小報又為之刊載‘說唐故事’,謂西太后為武則天,光緒為李旦坐漢陽,令人噴飯。”此時的小報,已經是一份近代新聞報紙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