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作家謝有順:作文後面藏著民族精神

作文後面藏著民族精神

文| 謝有順

中國自古以來講文之為德也大矣,“文”是民族精神和個體思想的生動表達。文運與國運相牽,推崇的正是文的重要意義。文風正大,國家天氣磅礴;文風雄強,民族精神剛健。

五四以後,知識分子的概念代替了傳統的讀書人,知識的門類增多,以科學、技術來貶抑人文、藝術的狀況一直存在,甚至在一些人心目中,“文”是和務虛、矯飾相關的詞,常遭鄙薄,中華文脈的承繼歷經了不少困難。

近年來,重文的傳統開始恢復,多數人意識到,如何讓科學與人文相得益彰,才是民族發展的正途。我們需要科技的進步、生產力的提升,更需要有“文”作為核心載體來詮釋我們的民族精神、國家價值。

於是,如何通過重視語文教學來更好地守護一種文明、掌握一種語言,借此展示出更具辨識度的民族精神,又一次成了教育界的中心話題。推廣全民閱讀活動,有效提升學生的母語表達能力,讓語文科目的分數在高考總分中佔比更高,這一系列舉措都表明,接續一個民族偉大傳統的一個便捷方式正是崇文、學文。

以文化人仍然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

語文教育的核心是作文。

作文之道是語言之道,也是人生之道,它不僅是一種技能,一種字詞教學的延伸,更是檢驗一個人是否具備健全的理智與情感最直觀而雄辯的方式。

從傳統上說,無論漢代的賢良方正還是始於隋朝的科舉制度,幾乎都是一篇文章定終身,這種選才方式是中國所僅有的,雖然後來英國的文官考試也學中國,但遠沒有中國徹底。

我們現在實行的課堂教學和標準化考試制度學自西方,它對於人才的快速、批量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由此把作文教育縮減為各種課程教育中的一小部分,以致出現了很多數理化拔尖的人才不會寫幾百字的作文、可以說滿口流利英語卻無法把母語寫得文從字順的狀況,這是教育上的一種偏頗。有人呼籲,不僅要提高語文分數在高考總分中的佔比,還要大力提高作文分數在語文總分中的佔比,這並非全無道理。我國五十年代的高考,作文總分佔比就遠超現在,如今的高考制度中,語文總分一百五十分,作文佔六十分,比例明顯偏低。

為什麽作文教育如此重要?中國是文章大國,作文可以最充分地展現大國風華。古人視文章是立身之本,是個人修為,更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文章裡面藏著國家和個人的精神密碼。讀好文章,讓人頓覺天地清明;寫出好文章,也給人豁然開朗之感,所謂“文章可華國”,還真不是一句虛言。

中國有深厚的讀書、作文的傳統,今天的讀書人之所以常感苦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讀書之風日頹、文章傳統幾乎中斷。現在許多學生,雖說也日日苦讀,語文課上,字詞句段、修辭手法、中心思想,樣樣都學,但與中國的文章傳統卻相去甚遠。把握不了文章的精意,感受不到文章的氣勢,無法與文章背後那個健旺的靈魂對話,文章被圖解為一些僵化的修辭,作文之道更是嚴重模式化,這種教育弊端大家都有目共睹,也都在探求對策。

每年高考結束,引起最大關注和爭議的,往往就是作文。題目是否可以讓學生說出心中所想、是否能發揮他們的寫作才華,一直是社會熱點。這一方面說出,作文在國人的心目中依然有崇高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表明,很多人都想通過反抗一種模式化的作文方式來重續中國悠久的文章傳統。

中國是一個很獨特的國家,她沒有西方式的、終極意義上的宗教傳統,但這不等於說中國人就沒有自己的信仰了。中國人所信仰的是文。多數的時候,他借由文來抒發、表達自己的情愫,自己的信念。林語堂說“中國詩在中國代替了宗教的任務”,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理論,都是因為認識到,中國從根本上崇尚的是人文精神。

文以載道,以文化人,這是中華民族最突出的文化品格,它決定了中國人看待世界和人生的方式不是宗教性的,而是人文主義的。

西方人常常把人生的終極目標理解是神聖的、超越的、救贖的,而中國人卻常常把人生的最高境界看作是詩意的、審美的、藝術的,二者之間有巨大的差異。詩意、審美、藝術的人生由什麽來承載?文。文的核心又是詩。所以在中國人的人生結構中,詩意的人生比充滿功利色彩的人生,甚至比遁入空門的人生更高一個層次——即便和尚,中國人也更尊崇那些會作詩的和尚。很多人覺得吟詩、寫字、作畫、刻章、遛鳥、養花,比賺錢更富審美價值,隱居也比入世更具詩意,它背後的價值參照正是按照詩的精神來設計的。

離開了文的傳統,你無法真正理解中國的精神內涵,也無法遇見那些偉大的中國人的靈魂。

我們經常說的先秦思想、漢唐天氣、明清氣韻,都藏在了歷代的雄文、美文之中。語文教育、作文訓練應該和這個偉大的傳統對接,讓學生重新認識一個民族的風華、一種語言的成就。修辭、字詞只是文章的基本,文章的大道是對民族記憶和個體靈魂的認知,作文教育擔負的使命,也必須與此相關。

新一代成長起來,是否有大視野、大志向,是否追求做一個堂正而有擔當的人,與他所受的作文教育大有關係。如果都在經營辭藻、學習套路或者思想投機,都在揣摩改卷老師可能有的趣味,而不能在作文中看到孩子們真實的情感和思想,也不能讓他們通過寫作和閱讀領略先賢們光明、偉大的靈魂之美,民族的風華如何展現?精神的血脈如何傳承?

“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語文教育、作文教育是美的教育,人的塑造,也是民族精神的詮釋。應該站在這個高度上來認識作文的意義,並創新我們國家語文教學和作文考試的方式。

具體到個體而言,作文也是認識自我的絕佳方式。

學生的自我還在成長和變化之中,許多潛藏的心靈暗角,他們自己也未必全知,在眾多表達自我、理解自我的方式之中,寫作是最深入、最富情采的方式。我們經常教導學生,要寫好作文就要多貼近生活,貼近生活其實就是貼近自我;我們稱讚一篇作文寫得好,其實就是稱讚這篇作文中有作者獨特的發現和感受。如何發現生活的美,如何正確地看待人生和世界,如何不落俗套地思考問題,這些都有賴於自我的建立。即便是相同的作文題目,也要學習找尋屬於自己的角度,有不同於別人的表達,這就是創造精神的培養。

其他一些科目的教育,比如數學、物理、化學,都是尋找公共答案,是印證已有的科學,而作文最需警覺的恰恰是公共表達,它不是求同,而是求異,是重在表達個體的真理。你所看到的事物、表達的見解越特殊,越有說服力,這篇作文的價值就越大。

作文教育為孩子的情感抒發、自我建構保留了一個精神通道,它是千姿百態、形象各異的。沒有現成的結論可用,不能照抄已有的表述,又要完成對一個人、一件事的記述,完成對一個問題的思索,那就要開動自己的想象力,學會用自己的眼睛觀察,自己的心感受,並善於捕捉和定格自己精神世界裡的秘密。這樣的思維訓練,是精神成人的過程,也是人類思想豐富性的具體表現。

人類是一個個複雜的個體,智慧的邊界、人性的可能性、靈魂的深度,人類還遠沒有窮盡,還一直在探索之中,假若每一個人都貢獻智慧、提供創見,都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以豐富人類經驗的庫存,人類的精神探索就不會停止。

不少人擔憂,中國的一些孩子個性不足,創造力相對匱乏,他們困於各種考試而不敢有冒險精神,這或許是一種現實,畢竟在強大的競爭壓力面前,求穩是多數人的心理選擇。要改變這種境況,創新作文教育就是一個很好的入口,因為作文可以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思辨力,培育一個有創新精神的自我。

由作文而有的語言訓練,也是最好的思維訓練。你觀察到了,感受到了,也想把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想象表達出來,但如何組織語言、如何找尋到最佳的表達方式,是一個難題。既要遵從文體規範,又要準確地傳達自己的意思,還要在文采上有風格、有特點,這種語言駕馭能力、文體駕馭能力的培養,可以把人帶到一個虛擬與想象的世界,一個純邏輯與思辨的世界,通過思想來實現一種精神遨遊,這種創造性的思維訓練是其他教育方式所難以企及的。

因此,作文教育是情感教育、審美教育,也是語言創生能力的教育,必須從小開始引導、訓練。

語言是民族精神的結晶,語言的創造力是民族活力的體現,如何讓一代又一代學子對民族語言保持濃厚的興趣,並熟練掌握運用這種語言的能力,既是作文的意義,也是教育的責任。一定要遏止學生對作文的厭倦情緒,在他們可塑性強的學生時代,讓他們在文的學習和寫作的訓練中,見識到民族精神的風華,體察到自我意識的成長,並能夠在語言中創造一個想象或思辨的世界。

王陽明說:“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霑被卉木,莫不萌動發越,自然日長月化;若冰霜剝落,則生意蕭索,日就枯槁矣。”是在興趣中熱愛,在熱愛中“萌動發越”,還是在一種僵化、模式化的教育下“日就枯槁”,這完全是兩種精神面貌,也預示著兩種未來。作為一個有偉大的文章傳統、寫作傳統的國家,完全可以通過不斷創新的作文教育,讓這種傳統重放光芒。

(本文應《人民日報》之約而作,刊載於其副刊版。作者系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