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王珮瑜:打破京劇“次元壁”

「這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喜歡京劇的人,還有一種是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京劇的人。」京劇演員王珮瑜留一頭精致的短發,戴無框眼鏡,一副謙謙「君子」模樣。

在時下流行的抖音短影片app裡,王珮瑜錄了一個「笑出國粹范」的影片,展示京劇中的笑法,模仿者眾多。「老人、年輕人、中年人,抖音上各種人都有,都來學。很多人覺得有趣,開始學著玩,腦洞大開。」這段15秒的影片在男女老少中傳播,2000萬人由此進入一個京劇世界。

在另一檔網絡熱播綜藝節目中,王珮瑜身著一襲紅扣黑底長衫,身形清瘦,在傳統劇目《斷密澗》的背景音樂中迤迤然上場,自報家門:「我是來自上海的京劇演員王珮瑜。」

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王珮瑜的節目和影片成了他們和國粹的第一次深度接觸。作為上海市第十五屆人大代表,王珮瑜在兩會上說,「面向年輕的市場、面向年輕的粉絲和觀眾,我們要做的事情首先是培養,然後是引導,第三件重要的事就是等待。」

在偶像劇和明星八卦紛飛的今天,京劇這門有一定欣賞門檻的劇場藝術漸漸被年輕人拋棄。「要通過年輕人接受的方式把京劇帶到他們面前。」王珮瑜說,在抖音上「歡快」地推廣,就是一種成功方式。

戴上髯口,她是上了年紀的老生;脫下戲服,被定義為「揮著長鬍子的女孩」,她解釋說,「其實我是有著老靈魂的巨嬰」。

文|秦話

「這不是活脫脫的孟小冬嗎」

京劇裡,女人唱男角,稱為「坤生」,男人唱女角,叫做「乾旦」。京劇史上最著名的「乾旦坤生」,當屬梅蘭芳和孟小冬。2007年,王珮瑜接到陳凱歌電影《梅蘭芳》劇組的電話,對方邀請她為電影中章子怡飾演的孟小冬配唱《遊龍戲鳳》選段,合作配唱梅蘭芳的,是他的兒子梅葆玖。

這是一個少年成名的故事。

王珮瑜幼時學評彈,當時還沒有手裡的琵琶高,8歲憑借一曲《新木蘭辭》名滿蘇州。11歲改學京劇,飾老旦入行,兩個月後,她憑一出《釣金龜》獲得江蘇省票友大賽第一名。一次偶然機會,遇到了余派資深學者范石人,在其建議下開始學唱余派老生。

1993年,在紀念京劇名家程君謀誕辰100周年的演出中,王珮瑜頂替因病回戲的梅葆玥,開鑼唱《文昭關》,受到梅葆玖的激賞。

1996年,18歲的王珮瑜到北京參加全國戲校聯誼比賽,又是一折《文昭關》讓台下的譚元壽大為驚歎:「這不是活脫脫的孟小冬嗎?」譚元壽是伶界大王譚鑫培的曾孫,祖父譚小培、父親譚富英皆為老生行當的翹楚。

1947年,19歲的譚元壽曾在上海灘大亨杜月笙的六十大壽上見過余叔岩嫡傳弟子孟小冬,「冬皇」當日所唱便是如今幾成絕版的《搜孤救孤》。50年後,已近古稀的譚元壽見到王珮瑜,如遇故人,感慨不已。

有多位梨園泰鬥加持,王珮瑜20歲之前拿遍幾乎所有京劇大獎。「其實那個時候人們看到的我,或許是高於十六歲應有的水準。倒不是說到底有多好,可能因為之前這片土壤荒蕪了很長時間,突然出來一個孩子,並且唱得沒什麽毛病,於是大家就開始期待。」她回憶道。

學京劇也是因為她是個倔脾氣,最不肯低頭認輸。本來評彈、琵琶、聲樂樣樣像樣,因為老戲迷舅舅的一句「不會京劇不算牛」,她轉投京劇門下。

「其實一開始決定走京劇這條路,我父母的意見有很大分歧。」王爸爸是典型的理工男,當年曾作為中國醫療隊成員駐扎坦尚尼亞。學霸父親早就為女兒設定好了人生軌跡,「學醫或者學法律,我爸就給我兩條道。」不過王媽媽是個文藝青年,非常支持女兒的決定,「他們兩人較勁,結果我媽贏了,我就上路了。」

王珮瑜系統學習京劇是在14歲進入上海市戲曲學校以後,此前,上海戲曲學校已有十幾年沒招過女老生了。她成為1949年後專業戲校培養的第一位女老生。

然而少年天才也不免遇到行業衰敗的苦悶。在時代變遷的當下,京劇作為國粹,正日益顯得老氣橫秋起來。2008年,陳凱歌的電影《梅蘭芳》上映,此後,每逢王珮瑜參加演出,如果主持人介紹「有請京劇演員王珮瑜給大家演唱」,台下可能沒什麽反應,但加一句解釋「就是給電影《梅蘭芳》中孟小冬配音的演員」,台下立馬就反應熱烈。

再後來,通過綜藝節目,王珮瑜好像「紅」了起來,邀約不斷。有人問她:「現在有『角兒』的感覺了嗎?」

她用戲謔口吻答:「現在就一種感覺,嗨,你們早幹嘛去了啊,我20年前就這樣,現在才認識我?」

跨界「京劇+」

台下看官人頭攢動,大多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間或夾雜著幾位頭髮泛白的老人。女孩兒們手舉字牌,情緒激動——「角兒」來了。

在演出現場,這樣老少皆有的場面她已經習以為常。王珮瑜被稱為「京劇推廣第一人」,作為京劇文化的推廣者,幾乎所有年輕人愛玩的東西,她都要嘗試一遍。

抖音是王珮瑜推廣京劇的最新陣地,「看大家都玩,我也試試。」她在抖音裡與舞台上的風格截然不同。

後來,她發現這是個有趣的平台,便決定用它來推廣京劇。如何把京劇在15秒內展現,是她最初的難題。「京劇是劇場藝術,需要形式感,抖音把人們碎片化的時間整合起來,(我)要打破和糾正一些娛樂的習慣,把抖音用戶變成京劇用戶。」

她決定不用嚴肅的方式教戲。「我們可以用娛樂的方式做碎片化的推廣,畢竟票友是少數,我們將笑啊、哭啊的表演拆分出來,非常輕鬆。」最終,這段15秒的抖音影片收獲了2000萬次觀看,和近80萬個讚。這個數字讓她將抖音推薦給了更多業內同行,她想要「拚命做一些事情跟住這個時代」,把京劇推到年輕人面前。

當人生進入第40個年頭,她感到「不再是年輕人了」。參加時尚雜誌拍攝時,她調侃自己說,「但願能在雜誌中展現出一個四十歲中年人的滄桑感」。

「她一共揮過1641次鬍子,在第367次的時候,她有了個綽號,叫瑜老闆。」如今,這個稱呼已在更年輕的粉絲裡傳開。

在另一檔娛樂節目裡,王珮瑜與同為評委的戴玉強合唱《烏蘭巴托的夜》,她在微博上寫道,「跨界」意味著突破邊界並且自我拓展——她極力跨過京劇的高門檻和堅硬外殼,觸碰更廣闊的人群。

她在喜馬拉雅開設音頻節目《京劇其實很好玩》,每期十分鐘,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為聽眾解析京劇經典劇目。為推京昆合演的新戲《春水渡》,她的團隊還趕時髦地製作了一首原創主題曲《春水誤》。

在《瑜樂京劇課》中,她又以熱播劇做類比,來講京劇知識,比如把婉約的南方戲比作日韓劇,把京戲比作豪邁奔放的美劇;說到梅蘭芳和搭檔齊如山時,先講《琅琊榜》中的梅長蘇和靖王。「我們每年十來場活動,台下一水兒年輕面孔。」

「打破次元壁,讓年輕人覺得京劇不是上個世紀的產物。」這是王珮瑜心心念念的事情。

談商不色變

1997年,台灣製作人凌峰曾經問19歲的王珮瑜:「你現在面對的挑戰是什麽?」王珮瑜說:「我唱老戲年輕人不願意聽,我唱新戲老年人不同意。」

年輕時唱一些失傳的戲,別人聽不懂,她只有知音難覓的憤怒;而今年歲漸長,很多老人並不認可她所做之事。在一些私人聚會上,有人說:「你再這麽搞下去,京劇還是京劇嗎?」

「也許我穿上了破洞牛仔褲,插著兜兒,但是我心裡還是余叔岩,還是孟小冬。」根據時代潮流努力創新的同時,王珮瑜始終對老戲保持敬畏,「演個《四郎探母》,所有的演出都是一二百年前該有的樣子,規規矩矩,這是我的初衷,不會變。」

她集結了一批年輕的京劇演員,在抖音上展示京劇片段,雖然氣氛和畫面是歡樂的,但演員對於戲的態度卻是認真而執著的。

有人評價說,「瑜老闆一直在推廣京劇上很努力,也很聰明,她懂得用更適合現在年輕人的方式來普及。她自己知道的很多,但不會告訴你太多,她只是要引你進門。」

她從來不是一個漠視商業的人。「京劇就是商業的產物。明清時期,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業的成功引發了文化消費欲望的高漲,京劇得以興起。當初,京劇演員是最具商業價值的演員,現在談商色變,這是怎地了?」

「我其實是一個在各方面都有追求的人,但我的狀態是淡泊名利。」王珮瑜認為好的生活就是不為物質所累,「簡單表述就是,『我買得起,但我不買』,為自己創造選擇。」

「如果沒有理想的話,現實是沒有意義的。你做這些事兒不就是為了實現那個理想嗎?可光有理想,中間差好多截兒,怎麽辦?」王珮瑜認為創業最重要的就是「活著」二字,「你別上來就先談理想,每個月稅得交吧?誰跟你談理想?」

「在京劇裡,開心的時候是這樣笑的……」在抖音「笑出國粹范」的影片裡,一個老生的笑聲從螢幕裡傳來,渾厚綿長,十多萬個「跟風」影片裡,網友播放著王珮瑜的「哈哈」,隨即跟著笑了起來,一個接著另一個,笑聲延續了很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