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媽媽進了重症監護室,我是最後一個知道的」

01

寫這篇文章的想法已經很久,但下決心讓我熬夜寫完這篇文章的,是今天聽咱們公號的朋友A跟我分享的一件事。

A跟我一樣生活在北京,也跟我一樣有著6歲的孩子,只不過我家是男孩,她家是女孩。

當然,也跟我差不多,正處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家裡的經濟條件不錯,但難免有娃生個小病或老人身體不舒服的日子。

前幾天,A一大家子聚會,人還沒到齊,就有一位親戚質問A的老公:「你媽前幾天病了,知道嗎?」

A和老公一愣,老人生病他倆一點兒都不知道。

親戚看看A兩口子,語氣不滿加倍:「你們也是有孩子的人了,心裡就一點沒老人嗎?白活這三十大幾了啊!

A的老公趕緊扶親戚坐下,又倒了杯水遞過去:「叔您別急,快跟我念叨念叨我媽到底怎麼了?」

這一聊,A才知道上周二晚上快12點時,婆婆突然肚子疼得受不了。

大半夜的公公管鄰居借了個輪椅推著婆婆下樓,因為太晚打不到車,公公又推著婆婆走了兩公里多的路到醫院掛急診。

最後確診是膽結石,並無大礙,打不到車公公又推著婆婆折返回家。折騰大半夜,到家都凌晨四點多了。

而當天,A和老公都在家,兩個人都會開車,如果開車送到醫院,陪老人就診再開車送回家,至少可以省一個半小時的時間。

從親戚嘴裡得知事件全過程,A和她老公才知道自己無緣無故背上了「不孝」的黑鍋。

她一直非常溫和的老公很惱火,回家路上壓著火問自己親爸親媽:「為什麼這麼大的事兒,也不給我打個電話?」

A的婆婆說:「這不是想著平時上班太累,想讓你好好睡覺嘛!」

A的老公氣得把車停到應急車道上,非常無奈地重重拍了幾下方向盤:「媽,您知不知道,每當您這麼『疼我』,我都無比難受,覺得自己是個混蛋!

A特別理解老公的感受,結婚10年來,公公婆婆不管有什麼事,都不告訴他們小兩口。甚至公公做心臟支架手術,都想方設法瞞著,理由是跟這次如出一轍。

不給兒女添麻煩,看似偉大,其實是以愛之名,給孩子以無窮的內疚。

每個人都希望被需要,哪怕是親子之間,被麻煩和麻煩人很多時候是感情溝通的必要手段。

A的公婆,顯然是完全禁錮在自己的思維裡,覺得自己是想方設法為孩子省事。他們完全沒顧及孩子的感受,更沒想過萬一大半夜在路上出了危險怎麼辦?萬一公公因為過度勞累心臟病複發怎麼辦?

到時候就不是幫孩子省事,而是普通日子都變得雞飛狗跳了。

02

B是我同學的同事,大家經常一起玩熟絡起來,每次我們聊到自己的父母,她都避而不談,既不數落他們的不是,也從未表示出多少親昵。

後來成為比較貼心的朋友,才知道在B心裡,媽媽是永遠的痛。

當時她備考在職研究生,工作之外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那半年她除了在出租房裡苦學,就是去圖書館查資料,很少回老家。

偶爾說幾句也是在qq上跟爸爸媽媽簡單交流,主要是報個平安。因為爸爸媽媽共用一個號,她一直沒發現有什麼異常。

等她忙完考試,興沖沖說定好車票要回家時。爸爸突然打來電話,跟她說媽媽早已病危,已經在ICU住了半個多月時,她感覺整個世界都塌了。

回老家的車程,高鐵只有兩個多小時,她覺得像過了一個世紀,腦子裡一直回想著爸爸那句話:「怕誤你考試,你媽一直不讓說。

等她回到家,媽媽已經躺在病床上,不能說話,不能吃飯,不能喝水,偶爾睜開眼,卻再也看不到往日的一絲溫度,甚至大部分時候已經認不出最親愛的女兒……

B說到這些,眼淚嘩嘩地掉,一邊哭一邊說:「我覺得考這個研究生就是一種罪過,不然我就可以趁媽媽還有意識的時候,多陪陪她。

真不知道在ICU那半個月,沒有親人,隻醫生、護士和冰冷的器械和點滴管,平日愛熱鬧的媽媽是怎麼度過的。一個人去和死神對抗,她該有多孤單啊?」

在她回家的第二天深夜,媽媽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B牽著媽媽僵硬的手,幾乎哭暈過去。媽媽成全了自己的偉大和犧牲,卻種了一個長長的刺在B心裡,永遠拔不出來。

每當聽到孩子叫媽媽,或看到小區的同齡人跟媽媽手挽手一起散步,她都會想到自己的媽媽。

想到她最需要、最脆弱的時候,自己竟然不在她的身邊。無法彌補的遺憾,讓她無法原諒自己,哪怕知道這一切的錯不在自己。

我問B:「父母遇到大事,你理想的做法是怎樣的?」

B說:「本就是一家人,風雨同舟最好,他們完全可以告訴我實際情況,讓我來做出選擇,而不是他們做一個選擇,我只能去接受。

如果早知道媽媽生病,我會晚一年考試,因為媽媽只有一個,而考試年年都會有。

如果有重新選擇的機會,當媽媽住進重症監護室,我一定不願意成為那個最後一個知道的人。」

03

C的生活環境算是比較開明的,她是個女孩,平日也是富養著,但是遇到家裡有比較重要的事兒,爸爸媽媽都會讓她參與進來。

比如新房的布置,自己的房間會盡量聽取她的意見;客廳、衛生間、廚房這些公共區域,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主張。

爸爸做闌尾炎手術會讓她去醫院探望並參與簡單的照顧,爸媽開車外出現剮蹭也會回來跟她聊聊,甚至C的奶奶去世前去選擇墓地,爸爸媽媽也會簡單跟她說說重點過程。

所以從小到大,她對生活中的小意外,親人朋友出現的小病小痛,都持有比較理智的態度,也明白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

也因為這份明白,活得反而更通達,幸福指數也比較高。

等自己有了孩子,C的教養方式延續了原生家庭的精華部分,比如從小就注重孩子對家庭建設的參與感。

比如幼兒園大班時家裡換學區房,兒童房的色調就是孩子自己定的,窗簾、書桌也讓孩子自己來選擇,讓孩子充分體驗到平等、尊重。

孩子上一年級時,有一天C發高燒請假在家,沒辦法收拾房間,更沒力氣做晚飯。

忍著不舒服把孩子從學校接回家路上,她就把身體情況告訴了兒子,並建議一起頭腦風暴,看看怎麼解決一家三口的晚飯。

才不到7歲的孩子,竟然提出了3個有效建議:

① 爸爸在部門吃食堂,外賣叫兩個清淡的蔬菜,自己再給媽媽煮點菜粥;

② 打電話麻煩姥姥過來幫著買菜+做晚餐;

③雖然自己不喜歡吃奶白菜,但媽媽愛吃,自己可以把菜洗乾淨、切好等爸爸下班回來直接放鍋裡炒。

C和兒子最終選擇了方案1,孩子第一次煮粥有點笨手笨腳,但看到媽媽吃得很香,成就感滿滿,主動請纓說周末再做一次。

這個過程,不僅明白了家人之間要相互照顧,也明白了簡簡單單的一日三餐,也需要耗費很大的心思去豐富、搭配。

總想著為孩子擋住生活的風風雨雨,擋不住的時候就刻意隱瞞,這樣的養育既不利於孩子責任感的養成,孩子也容易缺失感恩之心。

而從小把孩子當成獨立人來看待,既滿足他們的需要,也讓他們幫助家人,如此他們既擁有了足夠的愛,又在被需要的過程中實現了自身的價值,在付出中獲得幸福感、責任感。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