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海派建築的鄔達克印記

鄔達克照片。

鄔達克舊宅修繕後成為紀念館。

鄔達克1924年設計的諾曼底公寓,現為武康大樓,曾是上海的地標性建築之一。

攝於上世紀20年代的國際飯店,位於南京西路,曾被譽為“遠東第一高樓”。

資料圖片

整整100年前的1918年,一名匈牙利建築師、沙皇俄國的戰俘,從荒涼的西伯利亞跳下押運戰俘的火車,一路顛沛流離來到相對摩登繁華的上海。這座新興的東方城市敞開胸懷,擁抱了這位異鄉人,作為回報,他將自己的才華與青春獻給了上海。

他就是拉斯洛·鄔達克,一個被歷史塵埃掩蓋已久的名字。在上海的30年裡,鄔達克為上海設計了120多座各具風情的建築,大部分保存至今,包括國際飯店、諾曼底公寓(今武康大樓)、大光明戲院(今大光明電影院)等在內的31幢建築被列為上海市文物或歷史保護建築,1個區級歷史保護建築。貫穿他獨特建築理念與文化思想的作品至今仍然鐫刻在上海城市的天際線上。

為紀念這位中匈友誼的文化使者抵滬100周年,由上海鄔達克文化發展中心主辦的“致敬鄔達克·一帶一路暢想”畫展近日先後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發和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舉辦。百年時光須臾過去,鄔達克的作品和故事終於回到故鄉,講述了一段鮮為人知卻波瀾壯闊的人生傳奇。

上海城市輪廓的一抹亮色

鄔達克的一生是漂泊的。從布達佩斯到上海,從瑞士到美國,他個人的命運在20世紀前半葉動蕩的歷史中飄搖,既有謎團也充滿傳奇。

拉斯洛·鄔達克原名拉斯洛·胡傑茨,1893年出生於奧匈帝國北部地區的拜斯泰采巴尼亞鎮,該地現屬於斯洛伐克共和國。鄔達克出生在一個建築世家,21歲畢業於布達佩斯皇家約瑟夫理工大學建築系,兩年後當選為匈牙利皇家建築學會會員。

1916年,被奧匈帝國征召入伍的鄔達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俘,關押在西伯利亞戰俘營。戰爭結束後,奧匈帝國瓦解,他從戰俘營的列車上跳車逃跑,一路顛沛流離,幾次死裡逃學生。1918年11月28日,25歲的鄔達克抵達上海,並從此將名字改為拉斯洛·鄔達克。

鄔達克的一生又是幸運的。他到達上海期間,正是上海灘建設的黃金期。當時的中國國運凋敝,軍閥混戰,但上海租界內卻相對穩定繁榮,吸引了海內外資本和人口的匯聚。不同風格、不同背景、不同審美的建築在黃浦江畔拔地而起,上海也成為真正的萬國建築博覽會。

1925年,鄔達克在上海開辦了自己的建築師事務所——鄔達克打樣行,成為上海建築設計界一顆令人矚目的新星。從1925年至1947年,鄔達克為上海留下了多達126件獨具上海氣質的建築作品,有不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上海的地標,如享譽半個世紀的亞洲第一高樓國際飯店、充滿先鋒氣質的大光明戲院、上海灘標誌百樂門歌舞廳等等。直到今天,它們仍是海派建築最具特色的代表作,成為上海記憶的一部分。

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曾評價說:“鄔達克的建築過去是,現在是,並將永遠是上海城市輪廓的一抹亮色。”

用建築塑造城市的氣質

上海市長寧區番禺路129號,樓宇環繞之中,一幢歐洲鄉村風格的別墅別具風情。這裡曾是鄔達克在上海的家。1947年2月,54歲的鄔達克攜家帶口悄然離開上海,也轉身消失在歷史的瀚海中,很長一段時間被世人遺忘。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鄔達克這個曾經在上海灘赫赫有名的名字又重新被人提及。尤其是近年來上海對城市歷史文化的挖掘和重視,鄔達克成為中歐文化交流的一張名片,形成了一股鄔達克熱,呈現出文化交流的盛景。

鄔達克在上海時,曾在給家人的信中寫道:“建築不一定總要創造出新的東西,因為新的環境、新的挑戰、新的材料總會自己催生出新的解決方案。”他在上海留下的建築充分體現了這一設計理念。從克利洋行時期的古典主義,到後來裝飾和現代主義的一起使用,都帶有很強的融合意識和折中主義,正是因為這種有意識的融合使其設計既有西方建築的輪廓,又顧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真正體現出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開放、包容和自信的風度與氣質,這種氣質即使已過去百年,仍然是上海的招牌。

2003年,鄔達克舊居被公布為長寧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2005年,被列入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名錄。2014年,經過修繕的鄔達克舊居重新向世人開放,成為了解鄔達克生平和成就、學習上海建築歷史、觀察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個新平台。

“鄔達克是上海一個動人的文化傳奇,他的異鄉人身份,他的漂泊之感,他的赤子之心,以及他與這座城市在精神與文化上的共鳴,讓每一個在上海打拚的人都能從中感受到溫暖。”上海鄔達克文化發展中心主任、鄔達克紀念館館長劉素華說。

從舊時光中煥發新光彩

今年是鄔達克抵滬100周年、誕辰125周年以及逝世60周年,中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都將舉辦一系列紀念活動,紀念這位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由上海鄔達克文化發展中心主辦、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支持的“致敬鄔達克·一帶一路暢想”畫展便是眾多活動之一。在畫展上,包括陳家泠、穆益林、王作均等一批知名畫家的畫作被帶到鄔達克的故鄉,集中表現鄔達克在上海的建築作品以及上海灘的風土人情。

“鄔達克先生為上海這座城市貢獻了自己一生中99%的建築作品,這些建築今天仍像一粒粒珍珠散落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融入了上海民眾世世代代的生活中。今天,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不斷擴大,合作項目持續增多,上海與包括匈牙利在內的許多國家在各方面聯繫和交流日益深化。由於擁有鄔達克先生眾多建築作品的原因,上海也成為許多匈牙利朋友最喜愛的中國城市之一。”中國駐匈牙利大使段潔龍在畫展開幕式的致辭中如是說。

時光荏苒,歲月留痕。在上海大光明戲院黃黑格子相間的地磚上,鄔達克刻意留下了自己姓名的左右結構、漢字的上下結構以及匈牙利國旗的雙十字圖案等要素,這些奇異的符號花紋被稱作“鄔達克密碼”。這些靈動而豐富的細節,正是上海這座城市之所以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靈魂所在,它從歷史中來,帶著時代的聲音,更在開放的今天煥發著獨特光彩。

歷史中的鄔達克,會說七八種語言,中文尤其流利;他在西伯利亞戰俘營中落下終身殘疾,到達上海時身無分文;他視信譽品質為生命,事必躬親,用藝術家的心態來設計建築;他本想在上海短暫停留後便回到祖國,卻不承想將生命最輝煌的30年獻給了中國,離開上海時僅帶走了一扇木門和一張繪圖桌,直到生命結束都帶著這兩件笨重的行李同行……

鄔達克與上海,上海與鄔達克,互相成全,互相銘刻,在歷史的滾滾紅塵裡,書寫了一段真正的海上傳奇。

製圖: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12日 07 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