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被誤會的Costco,它不是來自美國的拚多多

Costco的火爆,真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剛開業的時候,搶茅台,搶愛馬仕,搶各種便宜貨,關注Costco話題的人,超過1個億。

現在便宜貨沒了,“雞賊”的用戶們,開始退會員費,據說排隊一萬多名。關注退費的人,也超過了1個億。

本年度超市話題王,應屬Costco無疑。

那麽,問題來了,應不應該排隊退會員呢?

Costco,可能和你想得不一樣

Costco的商業模型很明確,通過大批量的採購和售賣,提供相對品質可靠,價格相對低廉的商品給用戶。會員費是Costco運轉下去,必不可少的現金流基礎。

2018財年,Costco的銷售收入是1384億美金,商品成本1231億美金,運營費用是138億美金,幾項相抵,剩餘的15億美金,還要用來交稅,等於一年白乾。

但是,2018財年,Costco的會員費收入31.4億美金,企業的總利潤是31.2億美金。可以說,沒有會員費收入,Costco根本活不下去。

集體薅羊毛之後,再集體退費,在這樣的商業模型下,算不算沒良心?

Costco雖然是以低廉的價格取勝,但是品質可靠是大前提。否則,難以建立起如日中天的商譽。

從另一種說法去解讀Costco的商業模式,也許更容易被理解:消費者雇傭Costco,Costco代表顧客去砍價。既然商品售賣本身不賺錢,或者微利,會員費就是Costco的工資。

你讓Costco幹了活,事了拂衣去,不給一毛錢。難道把它當做活雷鋒,那人家吃什麽喝什麽?

Costco的本質是商業機構,對股東的核心價值是盈利,不是做慈善。為什麽到了中國,就一定要變成慈善機構呢?

慈善機構,我們也不是沒見過。多年前死掉的一大批團購網站,商業模型不賺錢,所謂羊毛出在豬身上,是扯淡的事。包括共享經濟也是一樣,企圖利用人類貪婪來迅速獲客的行為,如果遲遲找不到買單的群體,只能燒錢,燒沒了,死翹翹。

當然,還有一種選擇,等對手都死光了。靠壟斷經營,把以往用戶吃進去的,再讓他們吐出來。

我想,那些去Costco退會員費的人,是把Costco當成了美國版的拚多多。你憑啥賣東西,還要收會員費呢。既然你的東西不便宜了,我當然就走。你還不如拚多多呢。

這裡面有個核心問題,拚多多還在賠錢,Costco卻已經屹立多年,充分證明了自己的商業邏輯。

拚多多如果有一天倒閉了,百億補貼賣出去的便宜蘋果手機,Airpods,這些用戶有幾個會真心懷念它?支持一家企業,肯定不是湊個人氣就完了,要用真金白銀去貢獻利潤,就像粉絲們對待蘋果。

一家企業沒有利潤,靠融資發獎金,靠上市圈來的股民的錢發工資,一定不合理。創業初期這麽做,為了激勵團隊,還情有可原。一直這麽乾,你說是不是在博傻。

與其說,排隊去退的是Costco的會員費,不如說,他們退掉的是更先進的價值觀。

Costco的價值觀

Costco的商業模式很難做,但它在美國成功了。美國不是沒有類似拚多多的企業,大型的折扣連鎖店也很多。能跑出一個Costco來,說明它的存在,有道理。

這裡不得不說,美國國內的消費市場實在是太大了,商業集中度並沒有國人想象得那麽高,多樣化非常好。

多樣化到什麽程度?我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全中國人民都知道的大型連鎖店,肯德基,麥當勞,星巴克。它們在全美的連鎖店確實很多,但並不是自己品類中唯一的選擇。

在加州的聖何塞,路邊最常見的炸雞、漢堡店,並不是麥當勞或者肯德基,而是Jack in the Box。加州最有名的漢堡,當然也不是漢堡王,而是in and out。

類似的快餐店,還有很多專賣墨西哥版肉夾饃taco的連鎖店。很多時候,你想找一間麥當勞,都不太容易。

要說超市,那就更多了。Walmart當然是全美第一,但也不見得是某個區域的第一。前年被亞馬遜收購的綠色有機食品超市Whole Foods,在洛杉磯,聖迭戈,舊金山,都有不少連鎖店,是好萊塢明星們喜歡去的中產特供超市。

德勤在19年的連鎖企業能力報告,Top10裡有7家美國公司,Costco排第二。

一個市場裡,能跑出這麽多家公司,說明成熟的美國階層,對自身的認知,消費定位,選品,有著明確的心理和行為界限。

美國超市細分市場的解決方案提供商非常多。比如華人超市,也有做得比較大的,一應華人喜歡的配料,食材,應有盡有。

按照頂尖會計師事務所德勤在2019年的報告,真正屬於折扣店的連鎖超市,Target才算。

德勤對Costco的領域定義是:

Cash & Carry/Warehouse Club

美國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細分領域,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價值觀。

這種價值觀的核心規則是,只要讓我滿意,我就會付費,商家應該有合理的利潤。

雞賊的美國用戶,當然也有。在聖迭戈,我們去過郊區的一家超市,名字不記得了,非常大。可能由於居住區附近的老墨比較多,說西語的有色人種在超市裡更常見。

不用跟Whole Foods的窗明幾淨相比,這間超市連地上的垃圾都清理得不乾淨。大聲說話,走路不讓路的顧客比比皆是。他們受不了Whole Foods的高昂售價,也不用忍受“裝模作樣”的彬彬有禮。

價格,是區分用戶非常重要的指標。能不能為自己享受到的服務買單,也很重要。

拚多多的價值觀,當然與Costco不同。價低就是王道,買到就是賺到。

如果將Costco,認定成了美國的拚多多。這些用戶去退會員費,順理成章。

因為,Costco的價值在於選品,而不是低價名牌貨

價值觀的衝突

還在emc的時候,中美之間的價值觀差異就顯露無疑。賣硬體的業務部門,只有中國市場能夠保持高增長。而賣軟體,在中國是最難的。

為什麽?用戶的解釋是這樣,磁盤陣列這麽多鐵,放在機房裡,領導一看,是個東西。你一張光碟,我怎麽給領導解釋,要賣這麽多錢。

能看得到的價值,是價值,看不到的價值,就不怎麽值錢。背後的邏輯就是這麽簡單。

如今的小米有品,就有這樣的尷尬。可能會在京東,在天貓上付出額外溢價的用戶,到了小米,就變成追求極致性價比的羊毛黨。

性價比,當然人人都喜歡。問題是,你的性價比和我的性價比,是一個性價比嗎?奔馳和吉利,肯定不能放在一起說性價比。

對性價比理論很認可的用戶喜歡用一句話來解釋,商家應該有合理利潤。

看似有理。但,什麽是合理的利潤?

賣小米手機就應該吃糠咽菜,賣蘋果手機就應該鮑魚龍蝦?

沒有人喜歡吃糠咽菜。所有偽裝自己在吃糠咽菜的企業,都暗地裡下了決心,總有一天翻身做主人,把那租子收。

錢,如果不能賺在明處,那就只好賺在暗處。你不給,我自己拿。

這套遊戲規則,早在中關村還有賣電腦配件櫃台的時候,我就明白了。殺價有個限度,殺得死了,店主就要做手腳。何必呢!

如果真的喜歡小米,就應該用真金白銀,讓創造價值,提高滿意度的人,賺到錢,越多越好。這才能鼓勵更多的人,走上這條康莊大道,從而讓我們這些用戶,活得更好。

反過來,就是惡性循環。

Costco繳納會員費,也是一份契約:我來保證低價,你來保證量大。

擼完就走,自然是沒有契約精神的表現。口口聲聲說,你沒低價,我就不來。

低價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一筆交易裡面,有人賺,就得有人虧。

前頭的人賺了,後頭的人吃虧。我朝這種前人乘涼給後人挖坑的事,還少麽。

當然,Costco的會員費,既然可以交,自然也可以退。不認可我的商業價值,你就退會好了。

本次Costco擠兌會員費的現象,只能說明一件事,無形的商業價值,在國內的認知度依然很低。賣鐵的,還是比賣智慧的,更容易被接受。

Costco在上海的火爆,一下子將Costco的名氣打到最響亮,這則廣告倒是得來全不費工夫。

中國那麽大,能夠認可Costco價值的消費者,總是有的。這一次賠本賺吆喝,廣而告之。證明了一件事:薅羊毛的心理永遠存在。

退會洗掉那些多餘的粉絲。早一點讓“壞”用戶走人,迎來“好”用戶,不再堵車,不再排隊,人群不再擁擠不堪,把真正的資源回饋給價值觀相同的人,這才是Costco追求的效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