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東吳基金股權變更塵埃落定 兩大難題考驗新股東

  來源:金融投資報

  日前,東吳基金發布公告稱,其原第二大股東上海蘭生 (集團)有限公司向海瀾集團有限公司轉讓其所持有的東吳基金30%股權的工商變更登記手續已辦理完畢。這意味著困擾該公司近10年的股權變更終於塵埃落定。如今公司架構穩定之後,東吳基金持續下滑的非貨幣基金資產規模和長期跑輸市場的業績,則成為擺在公司和股東面前的兩道難題。

  股權變更:從2008到2018

  公告顯示,此次股權變更後,東吳基金的股東及持股比例為:東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持有70%股權,海瀾集團有限公司持有30%股權,該公司注冊資本保持不變。資料顯示,東吳基金成立於2004年9月2日,注冊資本1億元,發起人東吳證券有限公司、上海蘭生集團、江陰澄星實業集團分別持股49%、30%和21%。

  有消息稱,早在2008年5月,上海蘭生集團就將其持有的東吳基金30%股權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轉讓,掛牌價格為8400萬元。同年8月,海瀾集團出價1.07億元購得這部分股權,但此後海瀾集團並未出現在東吳基金的股東名單中。至2015年,東吳基金向證監會申請了此次股權變更。兩年多後,這筆曠日持久的股權變更才算完成。

  事實上,在此期間,東吳基金還經歷了一次股權變更。2014年,東吳基金第三大股東江陰澄星實業集團將其持有的21%股權轉讓給東吳證券,並獲證監會批準;轉讓完成後,東吳證券持有東吳基金70%股權,當時上海蘭生集團仍然持有東吳基金30%的股權。

  如今股權變更完成、公司架構穩定之後,東吳基金和其股東們面對的,則是持續下滑的非貨幣基金規模和長期跑輸市場的業績。

  難題一:非貨幣資產規模在持續下滑

  或許正是因為持續處於這種股權變更的不確定性中,東吳基金成立13年有余之後,資產規模仍然停滯不前,主動管理能力平淡無奇,甚至可以說表現難如人意。WIND數據顯示,以年度末的數據來看,東吳基金成立以來,公募資產總規模最高值是在2017年年末,合計為266.41億元,行業排名第66。

  從各類基金來看,其股票型產品從未超過15億元,截止2017年年末只有6億元左右。混合型產品早在2010年還一度超過百億,為117億元,但隨後就逐步下滑,截止2017年末只有不到42億元。債券基金方面,在委外資金開始進入公募業的2016年,東吳旗下債券基金一度達到41億元以上,但截止2017年末則只剩下5.17億元了。

  貨幣基金成為唯一撐起該公司公募資產規模的品種,在2017年末266.41億元的公募總資產規模中,有213.27億元來自貨幣基金的貢獻。其余各類產品均在持續縮水。

  從單隻基金來看,截至2017年年末,東吳旗下27隻基金中,除了兩隻貨幣基金資產規模超百億元以外,其余25隻基金資產規模均在10億元以下,其中更有8隻資產規模低於2億元。包括東吳鼎利、東吳安盈量化、東吳中證新興產業、東吳阿爾法、東吳增利、東吳新產業精選、東吳優益、東吳安鑫量化。

  難題二:多隻基金業績大幅跑輸市場

  另外,從業績表現方面看,東吳旗下基金整體表現出隨市波動的特點,即基金長期業績和成立時點、經歷的市場狀況高度相同,並沒有表現出明顯的穿越牛熊的跡象,甚至大幅跑輸市場。

  據WIND數據,截至今年4月13日,東吳旗下基金中自成立以來累計回報超過40%的有8隻,這些基金多成立於2005-2006年、2010至2014年,即2007年和2015年兩輪牛市前夕或者市場大幅調整後的低位時期。例如,東吳嘉禾優勢成立於2005年2月1日,累計回報219%,但年化回報只有9.16%,並不出色;東吳價值成長、東吳進取策略、東吳阿爾法分別成立於2006年、2009年、2014年,年化回報分別只有4.89%、5.17%和9.72%,作為權益類產品明顯不具有吸引力。

  而東吳新趨勢價值線、東吳行業輪動、東吳國企改革分別成立於2015年7月、2008年4月、2015年12月,這些基金成立以來的累計回報仍然為負,分別為-35.7%、-22.25%和-8.6%。而同期,這3隻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分別為-7.51%、34.84%和-5.12%,顯示出3隻基金均跑輸業績比較基準。尤其是東吳行業輪動,自2008年4月23日成立以來,仍然虧損超22%,同期滬深300指數已上漲17.43%。

  落後的業績或許也是東吳基金公募資產規模不斷萎縮、迷你基金扎堆的重要原因。這也成為股權變更完成後,兩大股東需要共同面對的殘酷現實。

責任編輯:陶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