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付一夫:供銷社重出江湖,背後到底有何深意?

  意見領袖 | 付一夫

  供銷社火了。

  前不久,《湖北日報》發布了一則名為《湖北基層供銷社恢復重建至1373個,基本覆蓋全省鄉鎮》的報導,在幾天的發酵後登上熱搜,引來市場熱議。與此同時,供銷社概念股也被徹底點燃,wind數據顯示,最近3天整個板塊累計漲幅接近15%,其中不少個股更是接連漲停,有的甚至已經收獲了“3連板”。

  事實上,除了湖北,還有不少地方都出現了關於“恢復重建供銷社”的報導。似乎在一夜之間,沉寂已久的供銷社忽然重回大眾視野,而這背後究竟有哪些深意?

  1

  說到供銷社,可能很多年輕人都會覺得有些陌生,但對於長輩而言,供銷社絕對是一個時代的記憶。

  按照官方定義,供銷社就是由政府引導,以農戶為主體的集體所有製合作經濟組織,其根本目的是服務三農,一切經營活動都是從農民需求出發,向農民提供生產資料和日化用品的同時,從農民手中收購農副產品來供應城市和工礦區,以此來打通城鄉流通渠道,繼而助力三農發展。

  關於供銷社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彼時正值百廢待興,糧食和商品供應嚴重短缺,農村生產力亟需得到快速發展,供銷社便應運而生。

  在當時的計劃經濟背景下,供銷社的主要職能就是統籌“供”和“銷”,是連接“工業品下行”和“農產品上行”的橋梁,而諸如農資供應、農業技術推廣與服務、日用品供給、農副產品流通等一切經濟活動,都要嚴格遵循政府部門指導,並要依照行政命令有條不紊地如期完成各項計劃性任務。

  經過近20年的黃金發展時期,供銷社漸漸成長為國家收購農資、供應農民生產生活資料的主渠道,其地位幾乎沒有任何其他經濟組織可以撼動。

  或許在很多長輩人的印象裡,供銷社都是村裡唯一的商品供應部門,裡面有賣家用百貨、食品、五金等等,一切柴米油鹽醬醋茶都離不開供銷社,而手中一疊又一疊的糧票、布票,也成為了那個時代的重要印記。

  然而此後多年,受一系列客觀因素的影響,供銷社的經營缺陷逐漸暴露出來。而後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民營經濟開始壯大,多元化市場格局日益形成,越來越多的大型私營超市和24小時便利店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擠壓了供銷社的生存空間,致使後者趨於沒落,以至於很多90後和00後的年輕人都沒跟供銷社打過交道。

  需要注意的是,供銷社雖然比鼎盛時期有所衰落,但並沒有退出歷史舞台。

  據公開資料顯示,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央先後多次發布了深化和加快供銷合作社改革的文件,並在2002年實行“四項改造”,2006年實施“新網工程”,2018年部署專項改革試點。而最近幾年,供銷社的字眼更是頻繁出現在官方政策文件當中,充分彰顯出高層對於供銷社發展的高度重視。

  例如,2021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到,“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開展生產、供銷、信用‘魔幻三俠’綜合合作試點,健全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綜合平台”;2021年6月,四部門聯合頒布文件,提出到2023年6月底,打造若乾具有示範引領作用的“魔幻三俠”試點部門;202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從加強縣域商業體系建設的角度指出,要“支持供銷合作社開展縣域流通服務網絡建設提升行動,建設縣域集采集配中心。”

  如今,隨著湖北等地的新聞報導與資本市場上相關板塊的爆火,供銷社又一次成為了人們茶余飯後熱議的話題。

  2

  為什麽政策依舊對供銷社念念不忘?

  在我看來,根本原因在於供銷社“服務三農”的職能自始至終都沒有消失。考慮到在剛剛結束不久的重要會議上特別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想要達成這一願景,勢必離不開供銷社的加持,因為供銷社在農村市場中依然佔有重要地位。

  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實現銷售總額6.26兆元,同比增長18.9%,約佔當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5%;而全系統實現農產品銷售額2.76兆元、日用品銷售額1.49兆元,同比分別增長24.3%和17.1%,充分彰顯出供銷社的分量之重。

  在此背景下,推動供銷社的重啟,將有望在促進鄉村振興方面發揮如下積極作用:

  其一,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優化城鄉資源配置。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於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而城鄉融合發展的核心在於促進城鄉生產要素的順暢配置與自由流動。供銷社擁有覆蓋城鄉的流通網絡,是城鄉經濟的毛細血管,亦是距離農村市場和農民群眾最近的終端。

  未來在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基層供銷社可以繼續發揮其紐帶作用,通過一系列改革以及對於自身經營網絡的改造升級,一方面可以有效拓展農副產品市場,進一步助力農產品上行,另一方面則可以在推動工業品下行的同時,吸引城市設備、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的下鄉,從而實現城鄉要素更加合理的優化配置,賦能鄉村經濟發展與農民增收致富,這也符合共同富裕的發展基調。

  其二,迎合農戶切實訴求,重構農村經營網絡。

  供銷社直接面對農村市場,對於農戶的真實境況更為了解。為此,供銷社應當順應農戶的切實訴求,在指導農業生產、豐富日用品供給、回收處理可再生資源、供應生產資料等傳統業務的基礎上,不斷擴寬業務範圍,加快優化現有經營系統,在深入的市場調研基礎上,了解農戶消費偏好,重新調整產品供應與服務供給。

  同時,供銷社還可以針對農村市場信息閉塞等問題,構建相應的網絡信息共享平台,時刻追蹤市場動向,動態發布市場信息,指導農業生產。此外,還應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產品物流配送體系,大力發展農村電商,打通“最後一公里”,以此來激發農村市場的消費潛力。

  其三,更好地保供穩價,惠及民生。

  當前農資成本已成為農民種地中成本最大的一部分,大體在60%以上,如果供銷社可以以相對合理的價格出售農資或者提供低息貸款,那麽對於降低農民種地成本、增加農民收入來說必然具有重要意義。再如,依托於國有背景的供銷系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維持豬肉和糧食的供應與價格穩定,並防止資本對於我國農業和畜牧業的控制。

  此外,水果等很多農產品流通到市場終端的售價都不便宜,然而農民的收入卻並沒有得到實質性提升,根本原因在於中間流通環節的冗長而導致的成本增加,其中一部分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使然。倘若借助於供銷系統的力量,農民生產的農產品直供供銷社,供銷社再以合理的價格賣給廣大消費者,由此即可省去大量中間環節的流通成本,這對於農產品的產銷對接、平抑價格而言同樣極為重要。

  其四,助力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構建。

  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本質上是要打破壟斷和地方保護等壁壘,對於不當市場競爭和市場乾預行為進行約束,通過打破各種壁壘與自我小循環來促進“國內大循環”,進而推動國內產業鏈、供應鏈的進一步暢通,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供給與需求更高層次和更加良性的動態平衡,繼而讓各類市場要素都能得到更加高效的運轉。

  針對目前國內部分地區的市場仍存在的分割性、封閉性、壟斷性等弊端,可以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優勢,利用其與農民群體之間緊密交往的便利,通過一系列舉措將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緊密連接,破除供需信息壁壘,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帶來的負面影響。

  此外,一旦遇上疫情衝擊或是戰爭等極端情況,借助於供銷社系統聯合合作的優勢,便可及時整合好各類資源,統一調配好各項供給,對於保障農村居民生活、穩定經濟運行而言亦是意義重大。從這個角度講,供銷社還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

  3

  至此可能還會有人心存疑慮:供銷社重出江湖,是不是意味著我們要回歸“計劃經濟”或是“集體經濟”呢?

  在我看來,答案是否定的。從根本上講,雖然名字仍舊叫“供銷社”,但今天的供銷社早已不同於過去計劃經濟背景下的供銷社。彼時的供銷社行政屬性極強,且佔據著壟斷地位,而經過了多年的市場化改革,當前的供銷社已然“脫胎換股”,更貼近於市場,更接近於公司,也更具活力,這與計劃經濟顯然不可同日而語。有學者認為,現在的供銷社有些類似於日本的農業協會,相當於村民的自助組織,為農民科學種植提供產銷服務等等。因此我們完全沒有必要過度解讀或是擔憂。

  展望未來,新時代下的供銷社將不再是當年的一個個小商店,而是更加多元化和立體化的經營業態:

  一方面,供銷社的經營服務範圍將進一步拓展,從單純的購銷服務擴大到產前、產中、產後服務,服務領域延伸到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有效促進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品牌化和規模化;

  另一方面,除了提供生產性服務之外,供銷社還將積極開展日用品、家電、食品、郵政、電信、代收代繳、文體娛樂、養老幼教等各種生活性服務,並且積極拓展線上渠道,與線下形成協同發展之勢,繼而更好地服務農村市場。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代的腳步永不停歇。相信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供銷社將會大有用武之地,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本文作者介紹:星圖金融研究院消費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高級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社科院管理學博士,專注研究消費零售、數字經濟、產業經濟等領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