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完璧歸趙的內幕:看秦昭襄王如何花式吊打趙國的藺相如

歡迎關注《寫乎》,您的足跡就是《寫乎》!

作者:許雲輝

(藺相如)

在《史記》的《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秦昭襄王被塑造成一個貪婪愚蠢、自取其辱、輸得幾乎被扒光馬褲的反面典型,來反襯趙國使者藺相如不畏強暴大智大勇的正面形象。

殊不知,秦昭襄王才是秦國與趙國“完璧歸趙”和“澠池相會”兩回合較量中真正的操盤手和勝利者。藺相如只是他玩弄於掌股之上的棋子。

那麽,秦昭襄王為什麽要這樣做?又為什麽可以這樣做?且如何花式吊打藺相如?

(一)艱苦創業

西周初年,贏姓部落還僅僅是居於渭水流域的一支遊牧部落,“秦始封之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封為“附庸”,準許“邑之秦”,賞賜了一塊方圓不足50裡的立錐之地,秦從此踏上篳路藍縷的創業之路;秦非子的五世孫秦襄公審時度勢,在“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時,“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成為秦開國之君;其後數代秦王薪火相傳,疆土蠶食東移,覬覦中原。

(趙武靈王)

秦穆公時,“廣地益國,東服強晉,西霸戎夷”,終於成就春秋霸業;秦孝公在戰國時任用商鞅變法,“數年之間,國富兵強,天下無敵”並遷都洛陽,虎視中原。

秦昭襄王即位後,文任范雎為相實施“遠交近攻”之策,將秦國內部治理成被荀子盛讚為“治之至也”的理想國家;武以武安君白起為帥對外鯨吞蠶食,以至“疆域之大,六國罕有與之匹敵者”。秦昭襄王主謀五國伐齊,大敗齊國,結束了齊秦抗衡時代,秦國躍居戰國七雄之首。至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已舉兵佔據巴蜀和黔中,奪取魏國河西,多次大敗楚軍,消滅六國一統華夏的勝利曙光已經隱約閃現在東方地平線上。

(二)華夷之爭

但是,與秦國東北部接壤的趙國,猶如一塊巨大的絆腳石,阻擋住秦軍東進的步伐。趙國地處中原與北方草原結合部,自三家分晉趙籍立國後,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國力大增,一飛衝天,隱然有與強秦分庭抗禮之勢。至趙惠文王時,更是“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綜合實力躍居關東六國之首。

於是,華夏大地被分成壁壘森嚴的兩大陣營。西方陣營,強秦一家獨大,似洪水猛獸撲向東部;東方陣營,以趙韓魏楚為首的中原集團攜手並肩組成鐵牆鐵壁,苦苦撐持半壁河山。

而趙國作為抗秦的前沿陣地,不僅責無旁貸肩負著遏製秦國東進的重任,還理所當然捍衛中原文化的先進旗手。

秦趙之間的較量,本質上代表著西戎遊牧文化與中原先進文化的衝突與交鋒。秦國起源於蠻夷的不爭事實,使得它綜合國力再強大,依然充滿文化自卑。當時的地域劃分以中原為標準,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中原諸侯自命禮儀之邦,充滿文化優越感和自豪感,視秦國為渾身散發著銅臭味兒和蠻夷之邦膻腥味兒的暴發戶。

《戰國策》載趙魏對秦嗤之以鼻:“秦,虎狼之國也,無禮義之心。”“貪戾好利而無信,不識禮義德行。”直到西漢,賈誼還在《治安策》中罵罵咧咧將秦國與禽獸相提並論:“不同禽獸者亡幾耳。”

所以,在具備足以問鼎中原的軍事實力前提下,如何全方位提升秦國的綜合軟實力,展現秦國良好的國家形象,為一統大業打下堅實的輿論基礎,成為秦昭襄王的當務之急。於是,秦趙交鋒的性質決定了兩國除了戰場上兵戎相見,更重要的還是外交舞台上的外交伐謀、折衝樽俎。

所以,秦昭襄王審時度勢,決定讓和氏璧重見天日。於是,流落天下的楚地異寶和氏璧恰到好處突然現身趙國,成為秦國和趙國交鋒的媒介和道具,更充當了考驗兩國君主政治智慧的試金石。而秦昭襄王自始至終掌控全局,完美展現出一個真正王者強者形象。

(三)完璧歸趙

在這第一回合中,秦昭襄王巧布誘餌,精心布置,組合出招,大獲全勝。

首先,秦昭襄王巧布誘餌,以城易璧。

天下沒有比和氏璧更適合的誘餌了。

春秋時楚國人卞和獻璞玉與楚厲王,被視為廢石,砍其左腳並逐出楚國。楚武王繼位後,卞和回國再獻璞玉,又以欺君之罪被砍右腳。直至文王繼位,卞和懷抱璞玉到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才感動得楚文王剖璞得玉,命名“和氏之璧”,始為名揚天下的楚鎮國之寶。

400年後,楚威王將和氏璧賞賜予滅越功臣昭陽。昭陽酒宴時取出炫耀,眾賓客輪番把玩觀賞,宴會後和氏璧不翼而飛。和氏璧失竊的第一嫌疑人,是正在楚國遊說的張儀。

張儀被楚國逮捕嚴刑拷打,終因證據不足而被釋放。張儀忍辱負重,帶著和氏璧輾轉投奔秦國後,獻連橫之策,為秦國強大立下汗馬功勞。

公元前283年,在人間銷聲匿跡50多年的和氏璧,突然神秘出現在趙國首都的自由市場上,被“幸於趙王”的宦官繆賢以500巨金收入囊中,旋即又被趙惠文王橫刀多愛,繼而“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秦昭襄王)

和氏璧出現的時間地點過於吊詭,情節發展太過順利,和氏璧清晰地深鐫著秦昭襄王詭譎的笑容。

秦昭襄王拋出張儀攜至秦國的至寶和氏璧,意欲何為?

因為此時,秦趙正處於戰略緩衝階段。秦國的戰略目標主要針對楚國,因而對趙國僅采取警戒性防禦措施;雖然《戰國策》自豪宣稱趙國“嘗抑強齊40余年”,且使“秦不能得所欲”,但“秦強而趙弱”卻是無可辯駁的客觀事實!

趙國得到異寶,秦國請求以十五城交換,使講究禮義的中原諸侯目睹的不是西域雄獅倚強凌弱強取豪奪,而是秦昭襄王謙恭有禮以物易物,在輿論上佔盡上風。

反觀趙國朝廷,面對秦國信函,君王優柔寡斷,臣子手足無措,君昏臣庸,患得患失,應對無方,苦心經營多年的強國形象,因了秦國的一紙書信而被打得現出原型。秦昭襄王不戰而屈人之兵,贏得漂亮的開局。

其次,章台接見,激怒相如。

秦昭襄王特意在章台接見藺相如,傳統解讀為秦昭襄王“負其強”故意羞辱藺相如,我以為不然。

趙國作為惟一能與秦國抗衡的東方強國,本當文臣武將人才濟濟,關鍵時刻卻到了“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的地步,只能將宦官頭子繆賢的門客藺相如火箭式提拔為趙國大使送往秦國當炮灰,足見趙國已是人才凋敝,黔驢技窮。

秦昭襄王雖已明知藺相如身份,但並未將趙國使團拒之門外,而是精心挑選偏殿接待趙國使者,使趙國在國際舞台上顏面盡失。

秦昭襄王拿到和氏璧後的表現耐人尋味,欣喜之餘隨手將和氏璧“傳以示美人及左右。”

這個輕蔑的動作,除了證明秦昭襄王早對和氏璧了若指掌外,還釋放出如此信息:和氏璧對你們趙國是秘不示人的天下共傳之寶,對我也就是一件逗身邊人高興的稀罕物兒而已。

藺相如果然中計,怒火中燒,施展小聰明想騙回和氏璧。秦昭襄王對他的小心眼心知肚明,故意瀟灑“授璧”。藺相如怒發衝冠,聲稱將玉石俱焚。如果藺相如在秦廷毀玉,那麽不僅砸了趙國的玉,更砸了秦昭襄王的戲,毀了秦國彬彬有禮的形象!秦昭襄王為緩和矛盾,叫人拿來地圖,煞有介事“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藺相如見好就收,不提砸玉。

這一回合,雙方戰成平手。

再次,將計就計,欲擒故縱。

雙方都明白,地圖上的十五城純粹是畫餅充饑。秦昭襄王有亡羊補牢之計,藺相如也有瞞天過海之能。他臉不變色心不跳撒謊說,“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足見中原君王隆重知禮,所以要求蠻夷出身的秦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雙方再做交易。

這個愚蠢的建議正中秦昭襄王下懷,他正希望天下人看到強秦如何知書達禮、理待友邦、買賣公平、童叟無欺,所以將計就計“遂許齋五日”。

秦昭襄王特意安排藺相如一行下榻廣成傳舍。

“傳舍者,脫粟之飯,免其饑餒,出入聽其自便,下客居之。”廣成傳舍三教九流出出進進,魚龍混雜烏煙瘴氣,治安部門難以監視布控盯防。

秦昭襄王將趙國代表團安排到這樣的下等賓館,僅是為了羞辱趙國使團嗎?非也!他是為藺相如安全轉移和氏璧提供便利。

為配合完璧歸趙行動,秦昭襄王密令秦朝治安機關和邊防部隊對鬼鬼祟祟“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的藺相如隨從視而不見,甚至為其保駕護航,讓他一路平安“歸璧於趙”。

當完璧歸趙行動結束後,藺相如笑了,自認為不辱使命;秦昭襄王也笑了,和氏璧那塊燙手的山芋,終於被他借藺相如之手成功甩回了趙國。

最後,故意受辱,禮送使者。

秦昭襄王嚴格遵守約定,靜心寡欲遠離葷腥不近女色,踏踏實實齋戒五日後,擺出最隆重的“九賓禮於庭,引趙使者藺相如”。

藺相如自恃已完成完璧歸趙偉業,更清楚戲弄強秦後果,索性先發製人耍豪橫,秦廷之上罵祖宗:“你們秦國從秦穆公到現在的二十多個君主,都是些出爾反爾的家夥!我估計你小子也不是東西,所以我已派人將和氏璧送回祖國去了。我就這兒站著,要殺要剮悉聽尊便!”藺相如的算盤打得很精:殺了我,我舍生取義必定天下傳名,你秦國濫殺無辜的惡名也將臭名遠揚!

不料,秦昭襄王棋高一著。藺相如撒潑後,秦國君臣的反應非常奇特:“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

許多版本的注解都將“嘻”譯為“無奈或驚訝發出的聲音”,我以為不然。

從秦昭襄王自始至終玩弄藺相如於股掌之中的招數中分析,“嘻”字是秦昭襄王預言得到印證的感歎,應該理解為“哈哈,諸位,我的預言如何?”群臣之“嘻”則是“哈哈,大王果然料事如神!”

藺相如耍小聰明的完璧歸趙,使得趙國形象受到嚴重損害,公理和正義完全站在秦國一邊。秦昭襄王對藺相如這套小把戲心知肚明:你想殺身取義博美名,我偏禮遇有加送回國。因此,秦昭襄王“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在完璧歸趙這回合爭鬥中,和氏璧作為雙方鬥智鬥勇的道具已經退居其次,維護和展現國家形象才是鬥爭焦點;秦昭襄王以和氏璧為餌,步步為營,穩扎穩打,始終佔據道義與法律的制高點;反觀藺相如,不識大體,鼠目寸光,將和氏璧看得高出國家利益和形象,挖空心思耍小聰明,出爾反爾做小人,背信棄義無廉恥,徹底站到了中原諸侯道德禮儀的對立面。

明代“後七子”領袖之一王世貞在《藺相如完璧歸趙論》中,將藺相如能完璧歸趙原因總結為“是時秦意未欲與趙絕耳。”並假設如果秦昭襄王怒斬藺相如後,立刻派武安君白起率十萬大軍兵臨邯鄲城下,責問和氏璧去向,追究趙國失信之責,那麽,一次獲勝可使藺相如滅族,第二次獲勝和氏璧終究還是歸屬秦國。

歷史當然不能假設,但顯然,藺相如得以完璧歸趙並全身而退,絕非不畏強暴大智大勇,而是秦昭襄王高屋建瓴穩操勝券指揮若定。第一回合,藺相如贏得和氏璧,輸掉趙國的誠信;秦昭襄王“以空言求璧”丟了和氏璧,卻展現了秦國仁義形象。

(四)澠池相會

完璧歸趙事件發生後第四年,秦昭襄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秦昭襄王為什麽突然想向趙惠文王示好?

戰國七雄相互攻伐,實力此消彼長,疆域版圖或大或小,天下格局變化不大。秦國繼續實施遠交近攻策略,先與楚和好,又拉攏韓魏以孤立趙國。公元前282年,趙國猛烈攻擊附秦的魏國時,秦將白起趁機三次殺入趙國西境攻城拔寨,拔石城、殺二萬人(另一次拔趙國兩座城池),秦在與趙四年的拉鋸戰中略勝一籌。但就在秦趙為魏打得不可開交之際,被迫簽訂城下之盟的楚國突然大舉反攻強秦,不久奪回黔中郡,兵鋒直達秦屬巴郡。楚軍因兵力不足,轉兵南下,企圖南翼包抄秦軍。後院起火,秦昭襄王只得在形勢一片大好時單方面宣布停火,向趙惠文王揮舞起橄欖枝。

趙國也正處內外交困之時:在西部抵禦秦軍已是苦苦撐持,齊國又在東部狠狠捅了趙國一刀。曾遭五國聯軍打得猶如死蛇一般的老牌霸主齊國,經過五年的休養生息,居然奇跡般扭轉戰局,田單以火牛陣大敗燕軍,收復失地,“齊人追亡逐北,所過城邑皆畔燕而歸田單……而齊七十餘城皆複為齊”。齊國死灰複燃摧枯拉朽,不僅擊碎了趙國企圖取代齊國稱霸中原的雄心壯志,也嚴重威脅到盟友燕國的安全。因此,趙國也無力東西兩線作戰。於是,共同的利益訴求使得兩大敵對集團共同趕往此前名不見經傳的澠池。

澠池會上,秦昭襄王再次完勝藺相如。

第一步:引蛇出洞。

敵對國家談判,選擇中立地帶談判,歷來是國際慣例。

秦昭襄王為什麽選擇澠池?

因為澠池本為韓邑,後被秦所取,屬於秦趙戰略緩衝交界之地。一旦發生不測,秦國佔盡地利,趙國鞭長莫及。秦強趙弱的客觀現實和澠池的地理位置使得“趙王畏秦,欲毋行”,和談尚未開始,趙王未戰先怯先輸一局,秦昭襄王的心理戰完全奏效。

澠池宴上絲弦悅耳,觥籌交錯,會談在親切友好的氣氛中進行。秦昭襄王與趙惠文王共同回顧兩國的傳統友誼,為未來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頻頻乾杯,其樂融融。

趁著酒興,秦昭襄王突然請求趙王展示才藝,鼓瑟助興。

趙惠文王不知是計,搖頭晃腦彈撥一番。

秦國禦史秦禦史立刻上前鄭重其事記錄:“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

趙王方知中計,無地自容。兩個平等國家,一個刺眼的“令”字,確有恃強凌弱之嫌。但秦昭襄王請趙惠文王演奏的樂器,是由伏羲發明、古人以之為雅樂正聲的、代表中原先進音樂文化的雅器琴瑟。所以,秦昭襄王安排這一情節的真正目的,在於引蛇出洞,逼藺相如出手!

藺相如果然按捺不住,跳出來以牙還牙:“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說文解字》釋:“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歌。”

秦國權貴酒至半酣,常擊缶和拍腿來為節奏高歌。後流入民間,以至“民間酒會,各以黨俗,彈箏鼓缶”。

藺相如隨手抓起酒宴上的盛酒之缶請秦昭襄王敲擊,正合秦昭襄王心意。為什麽呢?

敲擊盆缶本是秦聲特色,與趙王鼓瑟代表中原音樂一般,作為才藝交流無可厚非。如果趙惠文王針鋒相對,請求對方擊缶為樂,秦昭襄王反倒騎虎難下。但因為有了第一回合的較量,秦昭襄王料定藺相如必然挺身護主。果然,藺相如不僅跳出來,還將秦國“擊甕扣缶”為樂的娛樂現象提高至國家層面的音樂對比和文化較量。藺相如的表現遠遠超出秦昭襄王的預期,使他喜出望外,期盼著藺相如淋漓盡致的表演。

(趙惠文王)

第二步:示弱擊缶

外交無小事。澠池會上,秦國群臣嚴守國際談判紀律,充分顯示出秦昭襄王禦下有方,威信服眾。藺相如貿然出頭,正好凸顯趙惠文王無力駕馭局面與下屬的尷尬,以及其他趙國大臣的無能。

秦昭襄王故作滿臉怒容,斷然拒絕藺相如,因為他深知,藺相如不會輕易放棄,必然還有更厲害的後招。他需要的,就是讓藺相如再現四年前在秦廷那樣撒潑的表演,來反襯自己的智慧仁義。

果然,藺相如一條道走到黑,捧著缶跪到高富帥酒桌前,死乞白賴反覆請求遭拒後,孤注一擲威脅:“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秦昭襄王笑了,他知道,這回合自己贏定了!

所以,秦昭襄王乜斜著高舉缶盆威脅自己的藺相如,心底暗笑:藺相如絲與自己相距不過五步,手中凶器不過是盛酒的陶罐,這恰似窮途末路的莊稼漢以玉米秸威脅猛虎一般,虛張聲勢而已。自己即便不避不閃被擊中頭部,也斷無性命之虞,且從“左右欲刃相如”可知,秦昭襄王的侍衛們迅速做出反應,有足夠的空間與時間將藺相如當刺客名正言順當場格殺。但秦昭襄王和談的目的尚未達到,絕對不能因為藺相如的挑釁而製造流血事件。

於是秦昭襄王以嚴厲的眼神製止住左右,滿足了藺相如令趙國史官記錄“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缻”的虛榮心。

(白起)

第三步:眾志成城。

司馬遷以文學家特有的浪漫想像虛構出如此場景:當秦國侍衛蜂擁而上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藺相如亮了一嗓子,如同孫猴子的定身法鎮住了秦國的大內高手們。如此誇張描寫,堪與《三國演義》中張飛“當陽橋前一聲吼,喝斷橋梁水倒流”媲美!這聲石破天驚的呐喊,還嚇得秦昭襄王滿臉不快地“為一擊缶”。藺相如越俎代庖命令趙國史官記錄:“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缻。”

藺相如喧賓奪主的表演已經完全壓住了趙惠文王的風頭,秦國群臣將矛頭指向趙惠文王,齊聲高呼口號:“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

口號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帶有明確的綱領性和鮮明的鼓動性。

秦國的口號經過認真演練,群臣呼喊起來整齊劃一氣勢如虹,給趙惠文王造成極大心理震懾。藺相如不甘示弱,反唇相譏:“請以秦之鹹陽為趙王壽。”

雙方表面形成勢均力敵,但秦國一方同心同德,喊聲震耳欲聾,顯示上下一心同仇敵愾;趙國一方自始至終僅藺相如單槍匹馬孤身應戰,形隻影單,相形見絀,趙國君臣離心離德自顧不暇之態顯露無遺。

藺相如在秦廷咄咄逼人的表演,秦昭王澠池會理屈詞窮的窘態,讓天下弱者至今仍沉浸在以弱勝強的意淫中。

可惜,這只是一廂情願的誤讀而已!

(五)真相大白

代表趙國國家形象的藺相如,由於一步登天飆到政治舞台,便如同打了雞血般亢奮。既沒有政治家外交家成熟穩定的心理素質,更缺乏縱橫捭闔的外交家才能,還急於證明自己赤膽忠心足智多謀,所以總將國家利益置於腦後,單打獨鬥逞匹夫之勇,在完璧歸趙和澠池會事件的智鬥過程中,兩次落入老謀深算的秦昭襄王轂中。

反觀代表強秦國家形象的秦昭襄王,身為王者,為謀取國家最大利益,為將秦國政治形象展示於天下,成功運用“示敵於弱”戰術,故意忍氣吞聲示弱妥協,為軍事實力超強的強秦展示出兩次良好友善的政治形象,成功地花式吊打自以為是的藺相如,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下堅實的輿論基礎。

其後,秦昭襄王西滅襲擾秦國多年的義渠國,東亡東周,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堅實基礎。三十多年後,嬴政繼往開來。橫掃六國,建立了大一統的秦朝。

(趙惠文王)

【作者簡介】許雲輝,男,1984年畢業於雲南師范大學中文系,現為雲南省保山一中高級講師。曾出版專著兩部,在各類刊物上發表文章五十餘萬字。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點一下文末“在看”。

歷史文化類投稿郵箱:

小說散文類投稿郵箱:

顧問:朱鷹 、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大煙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