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完璧歸趙”:一個被誤解千年的毒雞湯

“完璧歸趙”是歷史還是小說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江河散人

完璧歸趙的典故大家耳熟能詳,但是細看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發現不少漏洞:一塊寶玉真的值那麽多錢嗎?秦王為什麽不直接殺了藺相如?藺相如又真的達成了出使目標嗎?

先回顧下故事內容:

趙惠文王時,趙國得到了楚國的寶物—和氏璧。秦昭王得知後,心癢難耐,就給趙惠文王發了一份購買意向書,說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

趙王很是猶豫,因為秦王信譽非常差,經常黑吃黑。萬一把和氏璧給了他,而對方來一句—你先記我账上—怎麽辦?那樣不是明擺著被欺負嗎?但不給的話,又怕惹惱了秦王,一旦他出兵攻打趙國怎麽辦?

真是左右為難。

這時有人舉薦了藺相如,說他智勇雙全,能完美地解決這個問題。一番交談後,趙王很滿意,便讓藺相如出使秦國。

藺相如到了秦國,先是奉上和氏璧。秦王一見美玉,大喜,並讓美人及左右侍從共同欣賞,但絕口不提城池的事。藺相如一看,這是要賴账的節奏啊,於是借口美玉有瑕疵需要本人親自指出為理由,把和氏璧要了回來。

重新拿回和氏璧的藺相如畫風一變,對秦王說:您這根本沒有誠意啊,純粹是糊弄鬼呢。我們大王在進寶之前,沐浴齋戒了五天。秦王您如果真有心,也應該沐浴齋戒五天,並用九賓之禮來待我,我才敢獻和氏璧給大王您。

秦王答應了。

然而藺相如再三思量,認為秦王雖然如約齋戒五天,但恐怕還只是面子工程,終究不會把城池給趙國。於是讓隨從換了身仆人衣服,從小路返回,先把和氏璧送還趙國再說。

五天后的秦王廷上,藺相如把和氏璧已還趙國的事實和盤托出,並跟秦王說:您這邊賴账是出名的,只要大王您先把城池給趙國,趙國還能不給和氏璧嗎?

秦王是罵娘的心都有了,不過也只能是但笑不語。一旁的文武大臣卻紛紛搖旗呐喊:殺了他,殺了他。但秦王知道,就算殺了藺相如,和氏璧也已經拿不到了,反而讓秦趙交惡,太不劃算。於是便將藺相如禮送出境。

回國後,趙王高度讚揚了藺相如的秦國之行,認為他很好地完成了這次出使,沒有讓趙國在諸侯中丟身份。於是拜藺相如為上大夫。至於交易一事,最終還是泡湯了,秦國沒有給城池,趙國也沒有給和氏璧。

這就是完璧歸趙的大概情節。乍一看,藺相如是智勇雙全、視死如歸,很好地完成了上級交代的任務,沒讓趙國的利益受到絲毫的損害。漂亮的不像實力派。

然而,仔細推敲下這個故事,我們會發現漏洞很大。

其一,和氏璧是一塊寶玉,按照現在的概念理解,也就是一個奢侈品,充其量是有些文化內涵罷了。這樣的一件物品值得秦王用土地來交換,還多達十五座城池?秦王是瘋了?難道秦國的土地是大水漂來的?敗家也不帶這麽敗的吧。

其二,面對秦王的交易請求,趙王本是拒絕的,但又不能直接說滾犢子,因為怕惹怒秦國,萬一對方發飆怎麽辦—這麽好的價錢你都不願交易,是存心給哥難堪是吧?揍他。

我們看藺相如的表現。他先把和氏璧給秦王后又耍詐要了回來,非要對方齋戒五天並以九賓之禮迎接方才獻璧,理由是這樣方顯誠意。秦王愉快地答應了。

然而,藺相如卻私下裡將和氏璧偷偷送回了趙國。等五天后的朝堂上,藺相如抱著一幅大不了你殺了我的心態,單方面撕毀之前的交易要求,更改為:你得先給我城池,我再給你和氏璧。

這不是赤果果地把秦王當猴耍了一回嗎?說好的怕惹怒秦王呢?你當初直接跟秦王說,你丫必須先給城池我再給和氏璧,不就結了嗎?費這麽大勁卻搞了這一出,是要鬧哪樣?趙國的外交官原來這麽好當啊?

面對這些疑問,我們不得不推測:雙方其實都沒曾把和氏璧放在心上,所謂的完璧歸趙只是表象。

在以“璧有暇”為借口重新獲得和氏璧後,藺相如說了一堆話,其中有一句:“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後來,在得知藺相如已經將和氏璧送歸趙國後,秦王同樣說了這麽一句:“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和氏璧不是天下至寶嗎,秦王不是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換嗎,怎麽這時候交易的雙方都用如此輕視的語氣說出“一璧之故”這四個字?

可見,雙方其實都明白,和氏璧並不值錢,它只是一個被擺在明面上的標的物而已。既然如此,秦昭王為什麽卻大張旗鼓地宣揚,要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和氏璧呢?是要秀智商下限?

醉翁之意不在酒。

秦國這時的戰略目標是楚國。然而他又擔心在攻打楚國時,旁邊有人出刀子。所以秦王必須要先安定山東諸國,保證這些小夥伴不給自己搗亂,避免各國合縱攻秦事件的重演。

如何保證?便是與天下第二強國趙國合作。但要想讓對方乖乖合作,得先打壓下他。

秦國先是聲稱用十五座城池交易趙國的和氏璧,這就如同美國說要用一個州來交換我們的清明上河圖,明擺著是糊弄鬼呢。秦昭王這麽做,純粹是故意打擊和羞辱趙國。

趙國給還是不給?

給了,那好,這樣的屈辱都受得了,說明趙是怕了,接下來兩國合作協議簽不簽?也得簽吧。不給,那更好,這是你讓我發飆的啊。於是進行第二步,開戰,打到你口服為至,然後再簽訂合作協議。

趙國實際上是沒給。所以完璧歸趙後,秦國接連兩次伐趙,都勝了。之後便是澠池之會,秦國主動議和,雙方修好。

可見,無論給還是不給,對秦國來說,區別不是太大,他的目的不是一塊寶玉,而是為了與趙國達成合作關係,進而穩定山東諸國。之前的所有動作,都是為了掌握談判的主導權。

趙國呢,趙王當然知道秦城池換璧的意圖,但他得維持自己的大國形象。

如果不去秦國,惹惱秦國只是小事,關鍵在於是向天下示弱:不管秦國是不是有誠意,但對方的條件如此優厚,而你連去都不敢去,太膽小了吧!大國天氣呢?所以藺相如必須要去。

藺相如不僅去了,還讓秦王齋戒了五日,並用九賓之禮招待自己。這先給趙國掙回來一些面子。其後,在隆重的迎接日,藺相如義正言辭地宣告了趙國的立場:

是你秦國先沒了信用,所以我不得不先把和氏璧送回趙國。只要你秦國遵守約定,先割讓城池,我趙國肯定會將寶玉奉上。

這一番言論,不僅化解了秦國的出招,顯示了趙國不懼秦國的膽氣。而且把主動權移到自己手中,並將秦國置於一個尷尬的境地:我這樣做是因為你一向沒有信用。你得先履約。

秦國如何接招?

給地?不可能。殺了藺相如?這只能進一步成全趙國的名聲。秦王只能哈哈哈哈······然後把藺相如禮送回國。歸國後,鑒於藺相如的完美表現,大漲趙國士氣,趙王才不吝獎賞。

這可能才是完璧歸趙的真實內涵。

然而,外交上的出色表現,無法挽救戰場上的失利。二十多年後,長平之戰爆發,四十五萬趙軍灰飛煙滅,趙國從此一蹶不振,踏向了亡國之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