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道至簡古中醫,人人都能讀懂的「傷寒論」,白話註解,連載33

俠醫世家導讀:我們學《傷寒論》不能死記硬背裡面的藥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張仲景的辯證思維,以及他對症組方的思維邏輯,只有領悟到他的思維邏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張仲景一樣的中醫。

原文:

76 發汗後,水葯不得入口為逆,若要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儂,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方

梔子 十四個(擘) 香豉 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甘草豉湯方

梔子 十四個(擘) 甘草 二兩(炙) 香豉 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生薑豉湯方

梔子 十四個(擘) 生薑五兩(切) 香豉 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生薑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77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78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註解:

發汗後,胃弱了不接納,所以水葯不得入口,入口即嘔,此為逆證,要是再發汗,胃更弱了,大腸也不吸收了,於是會腹瀉不止。在發汗和吐下之後,會發生「虛煩不得眠」的情況,為什麼呢?因為人體如果津血虛了,首先會煩躁,這是人體在亢奮起來加速津血的生成和運行;津血更虛的話,人體出於自保,是不會進入深睡眠的,深睡眠時血的循環極慢,各臟器,尤其是大腦容易因缺血而受損。這就是為什麼血虛的人都容易失眠多夢,白天則疲倦,想午睡一會兒,躺下卻又睡不著的原因。

梔子豉湯方證還沒有虛到這麼嚴重,只是「必反覆顛倒,心中懊儂」,指神魂不安,心裡老有事翻來覆去放不下,總是很鬱煩,又說不出個所以然,這就是津虛的虛煩。

「反覆顛倒」這個證很形象,可以引申開來理解。比如有的人喜歡碎嘴,喜歡嘮叨個沒完;有的人遇事喜歡思來想去,決斷不下,在生理上都是屬於血虛而煩的範疇。時下流行的一個詞「糾結」亦是這個,可見現在的人血虛而煩的居多。成天熬夜,打遊戲,吃辣,喝酒,貪眼目口腹之慾,消耗陰精,強調陽氣,不虛煩才怪。

總結所有關於梔子豉湯這個方子的條文,將其方證歸納為四句話:心中懊儂,虛煩不眠,胸窒身熱,心中結痛

從這四點可以看出,其所治為偏熱的虛煩。我們知道陰虛陽亢是用生地麥冬的,這裡能不能用呢?不能。因為這裡是以熱為主,虛為輔,生地黃麥冬這樣的藥物太滋補了,屬滋養劑,無異於火上澆油。那這種情況用什麼補虛呢?用豆豉。

這裡的豆豉與我們以前做菜用的霉豆豉是一類東西,做菜的時候放在油裡一炸,很香。有香味就有疏散之性,能發散上焦的熱,後世醫家解表常會用到它;因為是豆類發酵而成。略具和中滋養之性,卻不滋膩溫補,在這裡恰好合用。

梔子豉湯的方證還有「胸窒身熱,心中結痛」,說明這個熱是在胸中這個位置,也就是比表略深一點,又比裡略淺一點的位置。這個方子治食管的病變很有效果。食管是什麼區域?胃屬裡,食管連著胃,在胃的上面,主上亦主表,那就比胃更偏一點表了,所以病位正合。

綜上所述,這個方子所主的區域是裡向表去的一個過度區域,就是「胸中」,又略微區別於半表半裡證的「胸脅」。

那這個區域的熱用什麼來解呢?梔子。梔子就是梔子花的果實,形狀像個小燈籠;其氣微涼香,其味苦;涼而香則能往表走,苦則能往裡走,不太苦也不太香,兩頭都跨著點,正合這個區域。梔子後世說它利三焦濕熱清心火。三焦,心,事實上也是在這個區域裡的。

下面說的是加減法。「若少氣」,加炙甘草。炙甘草建中,中運自然氣補。「若嘔」,胃不接納,則用生薑

原文:

79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樸湯主之。

梔子厚樸湯方

梔子 十四個(擘) 厚樸 四兩(炙,去皮) 枳實 四枚(水浸,炙令黃)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註解:

有腹滿,所以用厚樸,枳實;有「心煩」,「臥起不安」,所以用梔子。

《傷寒論》部分藥物劑量換算備註:

1斤=16兩=248克=液體250毫升

1兩=24銖=15.625克

1鬥=10升=2000毫升

1升=10合=200毫升

半夏一升=130克

吳茱萸,五味子一升=50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附子中者1枚=15克

強烏頭1枚小者=3克

強烏頭1枚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梔子10枚約15克

瓜蔞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實1枚約14.4克

石膏雞蛋大1枚約40克

如果中醫愛好者學習《傷寒論》,建議參考胡希恕,劉希彥版本《傷寒論》,必會受益匪淺!

人人都可以成中醫,未完待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